厨卫之间夹卧室真的会让生活水深火热吗?

厨卫之间夹卧室真的会让生活水深火热吗?

以现代科学的认知来看当然不会,但是传统和习俗的特点在于它的影响力极强,设计一般不承担破除传统认知的任务,而是要顺应传统和习俗。几千年来风水文化口口相传,如果入户门真对着厕所门,你加道屏风就好了嘛。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全国城市化进程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促使一、二线城市出现大城市病的现象,反映到住房上一是资源相当紧缺二是出现很多诸如手枪式、刀把式的奇葩户型。浇筑式的建筑结构特性决定了在一栋建筑中,要么是户型质量参差不齐,要么是户型都不错但公摊面积却很大,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总要有人来为“浪费掉的面积”买单。

回到正题,本期文叨既不想跟大家探讨城市发展与宜居之间的博弈问题,也不是要吐槽房价与建筑形式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而是想站在这些客观现实之中,聊聊设计的善意。

摆正服务心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家装这个超长产业链的服务型产品中,设计师在担任着一个极具话语权的重要角色。话语权的改变是除了收入的跨越式提升以外影响人心态的另一重要因素。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来自于设计师的声音:设计费没给够施工和主材少给他打点折、多少钱的设计费就对应多少钱的设计效果、厕所在户型中间这么奇葩的户型也就这种#¥%才买、告诉某某多返10个点我再考虑推他家的橱柜......这种吃完原告吃被告喷完甲方喷乙方的不友善的行为在圈内并不少见。

观其现象,这也并不是家装设计行业所独有的,凡是大权在握、资源集中于一身的社会角色均是这类情况的高发群体,比如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个别官居要职的公务人员等等。由于话语权的作用而盲目自大,从而本末倒置,将自身利益和保持舒适区作为首要出发点,忽略了真正利益方的利益。而那些能够享誉盛名的服务者,则会合理组织和调配资源,摆正自己的心态,以实现利益方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顺便使自己名利双收。

善意的初衷固然重要,但也要产生善意的结果才行。

初入行业的新手设计师在做服务时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热心,这是设计经验丰富、资源能力优秀并经过重重洗礼和考验的成手设计师所遗失的。从逻辑上讲,家装室内设计这个人工服务行业,热心是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可万事都有个例外。

热心的背后往往是迫切的被认可的渴望,这时由于服务经验的缺失,热心就恰恰成了糟糕服务的催化剂。有时是设计师与业主之间存在对先进产品的眼界差距,在经过设计师海量推荐之后,客户在选择决断上反而会更加盲目;有时则是对个别功能或效果的过分追求,致使预算分配不合理导致严重超支;更有甚是因为设计师过于大包大揽,导致最后承诺太多无法兑现。

面对如此善意满满的初衷,却没能认清实自身力,只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我在之前的内容中提到过“设计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相信只要在这条路上一直保持善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既被认可又让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热心的反面是一味的遵从。

设计做久了,最容易丢失的恰恰是最初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房子的理解融入了更多家的概念,在耗尽大半生心血终于打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之后,在面临如何设计自己家的时候,所有人秉持的原则是高度一致的:我的家,我做主。正是这种乐意参与其中的诉求,让设计师们犯了懒,一种“反正方案都会被改掉”的思想在业内蔓延。自己说了不算,设计费也自然收不上来,这也浇灭了诸多新手们原本的热情火焰。

方案被改掉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不是方案不够好,而是面对设计效果千人千面见解不一,设计师往往又不够自信去勇于做出效果承诺,随着设计惰性的产生,客户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出格不背锅。当设计效果落地实现之后,仍处于兴奋期的客户对自己的大作都是赞赏不已,可在入住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发现在居住使用上有很多不便之处,才真正意识到设计确实是一件专业的事。这时一味遵从客户想法的后果开始发酵,口口相传之下,客户对设计师群体的专业性也就普遍质疑起来,这颗由设计师自己埋下的雷终究因自尝恶果而惨淡收场。

本期文叨分享的关于设计善意的内容看上去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均源自于服务的一念之间,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端正态度并将善意坚持下去呢?

设计师并不能改变厨卫之间夹厕所的固定格局所带来的传统风俗认知问题,能做的只是让客户的装修体验和居住状态不那么水深火热而已。


关注设计杂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