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衛之間夾臥室真的會讓生活水深火熱嗎?

廚衛之間夾臥室真的會讓生活水深火熱嗎?

以現代科學的認知來看當然不會,但是傳統和習俗的特點在於它的影響力極強,設計一般不承擔破除傳統認知的任務,而是要順應傳統和習俗。幾千年來風水文化口口相傳,如果入戶門真對著廁所門,你加道屏風就好了嘛。

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全國城市化進程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促使一、二線城市出現大城市病的現象,反映到住房上一是資源相當緊缺二是出現很多諸如手槍式、刀把式的奇葩戶型。澆築式的建築結構特性決定了在一棟建築中,要麼是戶型質量參差不齊,要麼是戶型都不錯但公攤面積卻很大,其實這並不難理解:總要有人來為“浪費掉的面積”買單。

回到正題,本期文叨既不想跟大家探討城市發展與宜居之間的博弈問題,也不是要吐槽房價與建築形式之間的不對等關係,而是想站在這些客觀現實之中,聊聊設計的善意。

擺正服務心態。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在家裝這個超長產業鏈的服務型產品中,設計師在擔任著一個極具話語權的重要角色。話語權的改變是除了收入的跨越式提升以外影響人心態的另一重要因素。

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來自於設計師的聲音:設計費沒給夠施工和主材少給他打點折、多少錢的設計費就對應多少錢的設計效果、廁所在戶型中間這麼奇葩的戶型也就這種#¥%才買、告訴某某多返10個點我再考慮推他家的櫥櫃......這種吃完原告吃被告噴完甲方噴乙方的不友善的行為在圈內並不少見。

觀其現象,這也並不是家裝設計行業所獨有的,凡是大權在握、資源集中於一身的社會角色均是這類情況的高發群體,比如工程項目的項目經理、個別官居要職的公務人員等等。由於話語權的作用而盲目自大,從而本末倒置,將自身利益和保持舒適區作為首要出發點,忽略了真正利益方的利益。而那些能夠享譽盛名的服務者,則會合理組織和調配資源,擺正自己的心態,以實現利益方的利益為第一齣發點,順便使自己名利雙收。

善意的初衷固然重要,但也要產生善意的結果才行。

初入行業的新手設計師在做服務時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熱心,這是設計經驗豐富、資源能力優秀並經過重重洗禮和考驗的成手設計師所遺失的。從邏輯上講,家裝室內設計這個人工服務行業,熱心是服務質量的關鍵所在,可萬事都有個例外。

熱心的背後往往是迫切的被認可的渴望,這時由於服務經驗的缺失,熱心就恰恰成了糟糕服務的催化劑。有時是設計師與業主之間存在對先進產品的眼界差距,在經過設計師海量推薦之後,客戶在選擇決斷上反而會更加盲目;有時則是對個別功能或效果的過分追求,致使預算分配不合理導致嚴重超支;更有甚是因為設計師過於大包大攬,導致最後承諾太多無法兌現。

面對如此善意滿滿的初衷,卻沒能認清實自身力,只會產生物極必反的效果。我在之前的內容中提到過“設計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相信只要在這條路上一直保持善意並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既被認可又讓自己滿意的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熱心的反面是一味的遵從。

設計做久了,最容易丟失的恰恰是最初的熱情。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對房子的理解融入了更多家的概念,在耗盡大半生心血終於打拼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之後,在面臨如何設計自己家的時候,所有人秉持的原則是高度一致的:我的家,我做主。正是這種樂意參與其中的訴求,讓設計師們犯了懶,一種“反正方案都會被改掉”的思想在業內蔓延。自己說了不算,設計費也自然收不上來,這也澆滅了諸多新手們原本的熱情火焰。

方案被改掉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並不是方案不夠好,而是面對設計效果千人千面見解不一,設計師往往又不夠自信去勇於做出效果承諾,隨著設計惰性的產生,客戶要什麼我就做什麼,不出格不背鍋。當設計效果落地實現之後,仍處於興奮期的客戶對自己的大作都是讚賞不已,可在入住使用一段時間之後終於發現在居住使用上有很多不便之處,才真正意識到設計確實是一件專業的事。這時一味遵從客戶想法的後果開始發酵,口口相傳之下,客戶對設計師群體的專業性也就普遍質疑起來,這顆由設計師自己埋下的雷終究因自嘗惡果而慘淡收場。

本期文叨分享的關於設計善意的內容看上去都是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均源自於服務的一念之間,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端正態度並將善意堅持下去呢?

設計師並不能改變廚衛之間夾廁所的固定格局所帶來的傳統風俗認知問題,能做的只是讓客戶的裝修體驗和居住狀態不那麼水深火熱而已。


關注設計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