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孩子,努力學習,豐富內心世界,是幫助你塑造自己更好的修養和品格,成就更好的自己。

這周,琴行門口上演了一出撕心裂肺的家庭劇場,一位媽媽正拽著孩子往琴行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琴了,我不去,不去……」

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

最終,孩子還是拗不過媽媽,怏怏的進了門,去了琴房。

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孩子的天性本就是玩,這個時候到底該不該「逼」孩子一把?

當孩子哭著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

李亞鵬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起過自己女兒李嫣學習鋼琴的經歷。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李嫣很喜歡彈鋼琴,而且已經堅持了足足有五六年的時間,有一次因為沒有通過樂理知識考試,導致她考級失敗。

很受打擊的李嫣就發脾氣吵著說:“爸爸,我不要學了!”

當時的李亞鵬對李嫣說了這麼一段話:“如果你不想考樂理了,沒問題,人生總要面臨一些放棄和失敗,就像我,我考交規考了兩次都沒通過,但是你才12歲,你要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啊?”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就是這很簡短的幾句話,卻給了李嫣很大的勇氣再次報名考試,並且順利通過了考試。

李亞鵬還興奮地在微博上貼了一組李嫣彈鋼琴的圖片,並稱她為「貝多嫣」!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所以,孩子,「放棄」這個籌碼不要輕易用,否則,你會錯過你本該擁有的精彩。

不要在最該努力的年紀選擇庸碌無為,卻藉口平凡可貴。

孩子,我也知道你學習苦,但我不希望你因為現在嚮往自由,而長大後卻無法擁有自由。

現在想想我小時候不喜歡上興趣班,只不過是因為可以多騰出時間來玩遊戲而已。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正如蔡康永說的: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心動的人或事,錯過新風景。”

不要在長大後,後悔當初沒人逼你一把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電視劇《家有兒女》裡面有一個這樣的片段:

‘混小子’劉星和小雨在抱怨媽媽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宋丹丹飾演的媽媽委屈的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媽媽頓時語塞。

這何嘗不是反映了現實世界呢,好比我從小到大遇到的同學、同事,很多都會感嘆一句話:要是我媽那會兒逼著我學就好了,我現在...

其實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於引導孩子懂得堅持。

收穫全球各地迷妹的小鮮肉劉憲華(Henry),因為一段小提琴演奏視頻在微博上火了。

聚光燈下的他,優雅淡定,閃閃發光。白襯衫配上時而宛轉悠揚,時而傾瀉奔流的琴聲,驚豔四座,使得眾多少女開啟舔屏模式。

有一次,Angelababy問Henry:「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的麼?」

「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後來我參加了第一個比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倪妮聽後也感嘆道:「是啊,真的挺感謝他們的,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在你身上。」

這時的Angelababy,悵然若失,說了一句話:「為什麼當初沒有人逼我?」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這句話,承載著多少不甘和懊悔!

其實孩子想退縮想放棄,也不難理解,積年累月,風雨無阻的每週帶孩子上課,我有時候都覺得又累又煩,更何況是去上課的孩子呢?

可是,如果這個時候,連我們都輕易地讓孩子打了退堂鼓,長大後面對現實的艱辛,孩子會不會後悔,當初為什麼選擇放棄?或者會想,為什麼當初父母沒逼我一把?

尊重孩子≠遵從孩子!

讓孩子多一份生活的底氣

劉若英7歲那年,她問祖母:“我為什麼要學鋼琴?”

祖母說:“如果有一天你老公不要你了,你還能有一技之長,可以養自己、養小孩。”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當時的她不明白祖母的意思,長大後,她才明白,祖母堅持讓她學鋼琴,只為讓她長大後有門手藝,不用被迫謀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多一份生活的底氣,多一份生活的選擇。

正如龍應臺寫給兒子的那段話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堅持沒那麼容易,但也沒那麼難

一開始就跟孩子做好約定,讓孩子參與決策,這是幫助孩子堅持不懈的首要法寶。

有個家長,在孩子5歲時,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書法、擊劍、跆拳道、鋼琴等,然後讓孩子從這些裡面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兩個,堅持學下去。

一個月過後,孩子做出決定,選擇了書法和鋼琴。

現在,孩子已經堅持3年了,期間也曾告訴過這位家長:“媽媽,我不想再學鋼琴了,好無聊。”

這位家長看著孩子的眼睛說:

“孩子,你忘了當初我們拉勾做出的約定嗎?你不想成為一個出爾反爾的人吧?你現在正在爬山,堅持下去,你就能登頂,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風景!”

其次,就是要做好陪伴和鼓勵。“身教”重於“言傳”,與孩子一同成長

《摔跤吧,爸爸》中,當父親下決心訓練女兒後,頂住別人異樣的目光,一切都親力親為。

當女兒被拒絕進入摔跤場,他砍掉莊稼,搭建一片空地;當女兒缺乏營養、家裡沒錢,他自己與賣雞的商販討價還價,親手烹飪...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面對艱苦訓練,女兒不止一次想要放棄。正是父親的決心、行動、鼓勵,讓女兒成為國際摔跤冠軍,在女性地位低下、沒有婚姻自由的印度,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

我們培養孩子不是為了讓他成為專家,而是讓他有機會活得更好。

如果我們總是抱怨:「白花花銀子扔進去連個響聲都沒有!每週都要帶你來練琴,我容易嗎?你還不想來,你沒有良心啊?」

孩子會怎麼想?「那你就別花這個錢啊,在家歇著啊,我也不用這麼累,有這功夫我還不如看會兒動畫片呢!」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父母都沒有耐心,又怎麼能怪孩子不能堅持呢?

堅持的驚喜就藏在你以後的路里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關於這種能力,羅振宇在《邏輯思維》裡有一個很經典的說法:

孩子都喜歡寵物,因為寵物可以給即時反饋。比如小狗,你一逗它,它馬上就能向你搖尾巴。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人性都是喜歡即時反饋的,孩子愛玩遊戲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如果孩子將來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須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就是能夠忍得住,在不能馬上看到具體成果的前提下,還能付出努力,堅持行動。

沒事的時候,陪孩子一起養養花吧,今天澆澆水,明天施施肥,表面上什麼變化都沒有···

但是,總有一天,花開的那個瞬間,孩子就會明白,不能馬上看到成果的努力,日積月累並沒有白費,反而能帶來更大的驚喜!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能改變孩子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