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HEICO兩家軍工企業的發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波音、HEICO是世界級的優秀軍工企業,在長達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中,業務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基業長青,在漫長的歷史中,淘汰了許多優秀的競爭對手,至今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翹楚,成為眾人頂禮膜拜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兩大企業的發展,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它們的壯大軌跡?這些問題值得中國軍工人深思。

HEICO是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備件和飛機零部件替換件獨立供應商,成立於1957年,經過不斷的外延式併購,形成了今天的巨無霸,1993年,HEICO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HEI和HEI.A。

波音公司是眾人所熟知的企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6年,歷經百年滄桑,今天已經成為集飛機、衛星、武器、電子防禦系統、發射系統和信息通信系統等多種業務於一身的龐大帝國。

從他們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特點:

一、國防業務極不穩定,必須發展通用業務和民用業務

軍用業務在大眾眼裡,似乎是神秘的,又是高端的。但在這表象的背後,是政府和軍隊極其強勢的地位,對軍用企業形成極為強勢的話語權,造就了行業少有的客大欺店現象。

對軍品企業而言,能夠從客戶那裡收回款項的來源,是一國的國防預算。一旦國防預算有所緊縮,企業的生存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企業在客戶面前完全沒有優勢可言。另外,因為是政府結算,企業的回款週期一般都比較長,很難及時撥付,不像消費領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往往都是客戶先把產品拿去用,然後再付錢,付錢的過程也需要等政府或軍隊層層審批,流程不到位,就算企業再催,企業即將倒閉,也無法順利拿到款項。

因此,軍用業務看似高大上,實則對企業又很多不利之處。像波音、HEICO這類企業,從二戰結束之後,就一直在尋找民用領域的業務,以減輕軍品業務對自身的威脅。大量的民用飛機在二戰之後呈現井噴式增長,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戰爭之後國防預算縮減造成的,波音不得不對過剩的產能另謀出路,發展民用航空。

二、飛機後市場的長期增速要快於前端市場

與直觀印象相反,造飛機的波音成長性不如做零部件的HEICO。我們統計了過去30年間(1988-2018)兩家公司營業收入和EBITDA的複合增長速度,發現HEICO的指標為13%、16%,而波音同期的收入複合增速只有6%。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維修市場的增量。波音作為製造飛機的公司,其收入的增長只能來源於新機型需求的增長,這部分增長為波音帶來業績的同時,也會貢獻給HEICO這樣的零部件公司。但是,對於老機型的維護,這些業務就與波音公司無關了,但它們卻可以為零部件維修公司提供業績增量。站在長期角度,飛機制造商只能享受新飛機帶來的市場增長,而零部件公司可以享受新飛機和老飛機業務的雙重增長。前端市場相對於後端市場,增速存在天然的劣勢。

三、軍工企業要想發展必須要走外延式併購的道路

這是由軍工行業的特點決定的。軍工,嚴格意義上講,不是一個行業,而是很多個細分產業的集群,設計製造、鍛造、信息通訊、軟件等多個環節。軍工產品往往由批量大但單批次量小的特點。這些特點造成了,雖然軍工看起來具有無比巨大的產業空間,但企業進入這個領域就會發現,具體領域的市場容量非常小。

這就決定了,單靠單一業務企業是無法在軍工領域做大的,必須進入多個細分領域,打開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但是,軍工行業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壁壘極高。任何一個企業進入新的領域,沒有多年的積累是成不了氣候的。這就決定了,通過內部新設立業務部門的方式,實現內生增長的難度很大。

於是,外延擴張就成了唯一一條道路。

這在波音和HEICO上也得到了非常明顯的體現,HEICO在1990-2017年中,就完成了66起收購,平均每年都要完成超過2起併購。而波音從設立之初起,就一直在不斷地併購,才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商業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