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抃與青州

北宋名臣趙抃青州事蹟考 趙抃(1008—1084年),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四次進入首府機關,擔任過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諫、知御史雜事、三司...


——北宋名臣趙抃青州事蹟考
夏愛民 趙豔娟


趙抃(1008—1084年),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四次進入首府機關,擔任過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諫、知御史雜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等要職;六度在地方為官,涉及今湖南、福建、廣西、江蘇、四川、安徽、浙江、江西、河北、山東十個省份。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熙寧四年(1071年)三月赴青州任,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擢大資政、知成都府離任。這是其一生唯一一次走進齊魯大地,也是其晚年政治生涯的重要節點。由於廣行仁政、治績卓著、百姓愛戴,列北宋青州名臣十三賢之一;公務之餘研修治道、參悟禪道、詠詩唱和,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禪宗雲門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以及開宋調詩人之一。
一、青州任前:中和之政的典範、熙寧變法的穩健派,因反對青苗法而辭職的“苦”參知政事
景祐元年(1034年),趙抃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先後在潭州、崇安、宜州、海陵、江原、泗州、濠州擔任過20年地方官,因官聲甚佳,至和元年(1054年)被召為殿中侍御史,曾上《論正邪君子小人疏》條陳其執政理念,敢於為正直有為的朝臣歐陽修、賈黯、胡瑗、周敦頤等仗義執言,“一時名臣,賴以安焉”。因彈劾不避權勢,連上十多章要求嚴懲杖殺女使的宰相陳執中終致其罷相,被譽為“鐵面御史”,並因此於嘉祐元年(1056年)外放睦州、梓州路、益州路(成都府路)為官。嘉祐五年(1060年)任右司諫,劾罷鄧保信、宋庠、陳昇之三高官,於嘉祐六年(1061年)再次外放。歐陽修在嘉祐六年(1061年)《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中讚譽:“抃不以中滯進用數年為戒,遇事必言,得罪不悔,蓋所謂進退一節,終始不變之士也”。


趙抃為政地方多年、政績卓著。嘉祐六年(1061年)知虔州時,“去除煩苛養疲瘵,獄犴虛空寇衰息”,“行之以簡易,寬不為馳,嚴不為殘”,表現了深刻的愛民之情與出色的治政才幹,時人評為“治有餘力”。在知青州前,已經三次入蜀、四任為官,皇祐二年(1050年)首次入蜀,知蜀州江原縣(今成都市崇州市江原鎮);嘉祐三年(1058年)二次入蜀,任梓州路轉運使(今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嘉祐四年(1059年)任益州路轉運使(同年益州路易名為成都府路);治平元年(1064年)三次入蜀,任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為政四川多年,長厚清修,清廉自守,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以寬治蜀,蜀人安之”,極受時論好評。英宗曾贊曰“趙某為成都,中和之政也”。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立,召知諫院,對他說:“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四川崇州市清獻廣場趙抃石像
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趙抃任參知政事,參與熙寧變法。時曾公亮、富弼為相,唐介、張方平與趙抃為參知政事,呂公弼為樞密使,韓絳、邵亢為樞密副使。“公與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輔政,率以公議為主”。他感激思奮,於政事每有建言,受到神宗手詔嘉獎。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推行新法。四月,唐介因與王安石爭論新法,不勝,疽發於背,悲憤而死。富弼也因反對變法而出判亳州。時人稱為:生(王安石)、老(曾公亮)、病(富弼)、死(唐介)、苦(趙抃)。史家歷來認為,趙抃屬於舊黨一員,反對變法。其實並非如此,一向以“中和之政”為圭臬的趙抃,屬於熙寧變法的積極參與者、穩健派,與老(曾公亮)、病(富弼)、死(唐介)等保守派明顯不同,一方面,從便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出發,反對王安石激進、偏頗的變法措施特別是青苗法,與王安石產生激烈政爭,但同時,從忠君思想、維護變法班子團結的角度出發,不得不居中斡旋、對作為激進派的王安石做出一些妥協讓步,因此常常受到來自激進派與保守派兩個方面的攻擊,身處“兩難”境地,“苦”不堪言。《宋史·趙抃傳》記載:“王安石用事,抃屢斥其不便。韓琦上疏極論青苗法,帝語執政,令罷之。時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堅。抃大悔恨……”


隨著變法之爭的日趨激烈,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激進派的勢力越來越大,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相繼被貶出朝廷,而作為穩健派的趙抃已力不從心,處境日益艱難。在關係國計民生的原則立場上,他旗幟鮮明、鐵面無私,屢次上章直陳時政弊端。在與王安石的幾次鬥爭失敗後,上疏《奏札乞罷制置條例司及諸路提舉官》做最後一搏:“制置條例司建使者四十輩,騷動天下,安石強辯自用,詆天下公論以為流俗,違眾罔民,順非文過。近者臺諫侍從,多以言不聽而去;司馬光除樞密不肯拜。且事有輕重,體有大小。財利於事為輕,而民心得失為重;青苗使者於體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為大,今去重而取輕,失大而得小,懼非宗廟社稷之福也。”神宗皇帝方寄望於王安石,自然不理會趙抃的意見,趙抃遂連章請求去位。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求去,四上章,不許。熙寧三年四月,復五上章,除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宋史·職官志·宰輔表》載: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巳卯,趙抃自參加政事、右諫議夫夫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當時,“杭故多盜,聞抃性寬,細民益為盜”(《乾道臨安志》),趙抃為政素來寬厚,但並非軟弱可欺,他寬嚴相濟、雷厲風行,對為盜者嚴厲打擊,沒多久,杭州境內就太平了。一心在杭州致仕、安度晚年的趙抃,短短六個月後,不期又接到了遠徙青州的聖旨。這位因反對青苗法而辭職的前參知政事,卻被安排到青苗法的重要地區推行青苗法,歷史,是這樣無情,又這樣有趣。

二、青州赴任:千里單騎,琴鶴相隨,長詩贈行
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庚申(四日),王安石拜相,激進派勢力進一步上升,而時為資政殿學士知杭州的趙抃,則同時被詔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穩健派在政治上進一步失利。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轄地在渤海以南、泰山以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北宋時期,青州為京東路首府、京畿重地,自古多麥田,是推行青苗法的重要區域、先期推行青苗法的三路(京東、淮南、河北)之一。青苗法是熙寧變法的重要法令,本是朝廷精心設計的為糧農著想、防高利貸盤剝的農業信貸性質的惠政,每年農曆1月、5月向糧農兩次放貸,由於其官府從中獲利、仍然較高的利息、強制推行以及執行等方面的諸多弊端,導致官府與民爭利、上等農向官府交利、下等農遭受官府與高利貸者雙重盤剝、流民四起等,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議與抵制。趙抃的兩位前任,一位是文壇領袖歐陽修,一位是狀元出身的鄭獬,均因反對青苗法或貫徹青苗法不力而被朝廷申飭或罷黜。
熙寧元年(1068年)八月,62歲的歐陽修(1007—1073年),以兵部尚書知青州,充京東路安撫使。九月,抵青州。熙寧三年(1070年),歐陽修在青州推行青苗法中,見此法弊端,曾兩次上札子,請免除利息、制止強迫攤派,罷提舉、管勾等官,真正實現讓百姓自願選擇用不用青苗錢,而不是被強迫使用;並建議止發秋科青苗錢,因未獲批覆即在京東路停止發放,為朝廷詰責。七月(一說九月),改知蔡州。

熙寧三年(1070年),鄭獬由杭州徙青州。鄭獬(1022—1072年),皇祐五年(1053年)進士第一。神宗初,拜為翰林學士,因極言進諫,議論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權發遣開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為王安石所忌恨,出為侍讀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貶知杭州,未幾徙青州。當時正推行青苗法,鄭獬只言其害,不忍民無罪而陷憲綱,遂告病賦閒,提舉鴻慶宮。
朝廷安排趙抃知青州、接替病臥的鄭獬的使命,歷史上沒有記載。趙抃是堅決反對青苗法的,認為“青苗使者於體為小”,並因此辭掉參知政事、出知杭州的。這次被安排遠調青州這一推行青苗法的重要地區,讓反對青苗法之人推行青苗法之事,而且是在前兩任均因此遭罷黜的背景下,含有明顯的懲罰、懲戒、威嚇的意味。不過,鑑於神宗皇帝對趙抃的信任,也有期待其“戴罪立功”、努力糾正前幾任對青苗法的抵制與反對的意圖。不管怎麼說,從近家衢州且富庶的杭州,到千里之外、遠離家鄉的青州,這對一個年已62歲、極有可能罷官或卒於任上、將骨頭拋在異鄉的老人來說,似乎總有點“貶謫”的意味。

趙抃與青州

趙抃琴鶴相隨上任圖
不過,對於一心忠君為國、多年宦海沉浮的政治家趙抃來說,這已是家常便飯。趙抃於熙寧四年元月與杭州新守沈立交割完畢,三月赴青州任。從杭州到青州,有千里之遙。琴鶴相隨、輕車上任,是趙抃的一貫作風。時曾鞏(1019—1083年)為越州通判,一向以趙抃為政事之師,作《送趙資政》五言詩,讚頌了趙抃多半生的事蹟與政績,表達了對趙抃的由衷欽佩與期望。
好問逢真主,能言邁古風。
犯顏天意沃,造膝眾情通。
彈治心忘勢,澄清誼匪躬。
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聰。
白簡威方厲,青規遇更隆。
以上述趙抃為御史事。詩中“乘聰”用東漢桓典為御史事;“白簡”用晉傅玄劾奏事。
析符霄漢上,開幕鬥牛中。
裡聚追胥息,階庭訟銗空。
以上述趙抃知虔州事。
紀綱官特峻,帷幄地彌崇。
吏治連城肅,倉儲絕塞充。
錦官清鎮俗,玉壘靜臨戎。
膏澤涵荒阻,春陽煦滯窮。


以上述趙抃治蜀事,詩中“錦官”、“玉壘”皆蜀中地名。他曾擔任的梓州路、成都府路轉運使,既是一路之經濟長官,又負有監察官吏的責任,“綱紀”、“吏治”、“倉儲”等便是據此而言。“膏澤涵荒阻,春漾煦滯窮”兩句是頌揚趙抃治蜀的惠政。
均衡求雋望,龜筮協淵忠。
間出千齡合,平居一德同。
股肱康事力,舟楫濟川功。
遠大經綸略,精微獻替忠。
以上述趙抃為參知政事事。
夕冰分外閫,晝錦過江東。
比戶仁聲入,提封喜氣融。
信深銷眾偽,明盛破群蒙。
正洽謳歌美,俄更節制雄。
以上述趙抃罷參知政事後知杭州事。“仁聲”、“喜氣”、“謳歌”讚美了趙抃的政績,感嘆其在杭不久又受命他去。
保民追呂尚,分土繼逢公。
淄水穆幢碧,牛山駐旆紅。
魚鹽方軻集,綺繡萬箱叢。
少憩驅千騎,行歸冠百工。
以上謂趙抃將往青州任職,“呂尚”即齊太公姜姜,“逢公”指東漢時“天下共聞”的大賢、北海人逢萌,“淄水”、“牛山”皆齊之地名。以“追呂尚”、“繼逢公”為言,寓有以呂尚、逢萌相比之意。青州瀕海,“魚鹽”兩句意在言趙抃治青必會給百姓帶來富庶,“少憩”兩句是預祝趙抃治青有成、歸朝拜相,表達了對趙抃的高度尊崇與殷切期盼。

袞衣天下詠,豈獨是倥侗?
袞衣簡稱“袞”,亦稱“袞服”,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禮服,因上有龍的圖案得名,指代趙抃;倥侗是書面語愚昧無知之意,為作者自謙詞。以上兩句為曲終見志,表達對趙抃的殷勤頌美與仰慕之情。
三、青州仁政:誠心愛人,寬簡為要,惠利為本
趙抃到達青州的時間,史無明文,據詹亞園先生考證,大約在夏季五、六月間到青州任所。知青州一年有餘,復於熙寧五年閏七月甲戌即詔命擢大資政、知成都府。因此,《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36稱其“在青州逾年”。按北宋慣例,一路駐地的知州一般兼任該路轉運使,可以推定,趙抃知青州時應兼任京東路轉運使。趙抃是如何對待朝廷急令推進的青苗法的,史無記載,但是從後來趙抃再知成都府,進京面帝時提出“便宜行事”,推測其知青州之時並無“便宜行事”之權,也就是說,不可能在推進青苗法上自行其是、自作主張。不推行青苗法,朝廷不滿意;強推青苗法,百姓有牴觸。面對這一“兩難”課題,趙抃是如何破解的呢?史載,趙抃大力推行以寬容(養民)、簡易(便民、不擾民)、惠利(惠民、利民)為特點的仁政,深得百姓愛戴。但對於敏感的青苗法問題,歷史記載閃爍其詞、語焉不詳,但我們還是能夠推測,他憑藉豐富的從政經驗,巧妙化解了這一難題。從其“在青州逾年”且“擢大資政、知成都府”,以資政殿大學士這一隻有擔任過宰相之職才能獲得的殊榮離任看,朝廷對他是非常滿意、褒揚有加的。從“兩難”到“兩個滿意”,表現了趙抃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是勤荒政。趙抃夏到青州,即遇到了嚴重的旱蝗災害。他顧不上千裡旅途多日疲憊,應民意組織祈雨,天降甘霖,解除旱情,而且有效治理了蝗災,成為治蝗奇蹟。《宋史·趙抃傳》記載:“知青州時。京東旱蝗。及青境。遇風退飛。盡墮水死。”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記載:“時山東旱蝗,青獨多麥,蝗自淄齊來,及境遇風,退飛墮水而盡”。趙抃《夏末喜雨》:
靈湫祈禱酌樽罍,稽首精神敢惰哉。
民意欲從千里雨,天威為動一聲雷。
預期多稼如雲去,且免飛蝗入境來。
酷暑驟祛還自喜,清風朝夕上樓臺。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因祈雨成功、大雨如期而至時的喜悅之情。“民意”、“天威”,在趙抃的心目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時值京東大旱,蝗蟲肆虐,青州多麥田,一群飛蝗自淄、齊向青州飛來,禍將延及青州之即,殊料天公作美,先是一場來自東南的颶風將蝗蟲吹散,正當退飛之時,蒼天又降雷雨,將蝗蟲打落墮地、溺水而死。青州倖免於災,實老天相助,為青州一方黎民之福也。也許,仁政感天,祈雨成功、天降甘霖,而且奇蹟般地治理了旱蝗。一次祈雨的行動,不僅解除了旱情,“且免飛蝗入境來”,同時,根據後來趙抃再次知杭時上書朝廷杭州久旱民力匱乏請減免修城事宜的做法,我們可以猜測,深諳政治的趙抃,完全有可能會以旱蝗災害減產絕產為由,減免青苗硬性攤派貸款。也許,前任所不能承受的青苗之重,就這樣被化解了。

二是舉學政。“公為吏,誠心愛人,所至崇學校,禮師儒”。趙抃為政地方多年,每到一處,必講勸學。青州,更是學子輩出之地。特別是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25歲的王曾(978—1038年),由鄉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真宗時兩次被拜為參知政事,仁宗時兩次被拜為宰相,後被封為沂國公。趙抃到青州之後,拜訪當地名流,視察王曾興建的青州州學。他寫了《青州勸學》一詩鼓勵州學的學生們下苦功認真讀書:
學欲精勤志欲專,魯門高第美淵騫。
文章行業初由己,富貴榮華只自天。
一簣為山先聖戒,寸陰輕璧古人賢。
沂公癢序親模範,今日諸生為勉旃。
“魯”通“儒”,淵指顏回,騫指閔子騫,兩人都是孔子弟子。漢代揚雄《法言·淵騫》中道:孔子的再傳弟子,現在全已不為人知,那為何顏回、閔子騫卻不然呢?因為他們依附著孔子,有如“攀龍鱗,附鳳翼”,得到孔子的盛名之助而讓世人能夠認識他們,不至於湮沒無聞。這首詩勸勉年輕人要追隨德高望重的聖賢,勤奮學習,修身養性,努力完成自己學業。
三是施寬政。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記載:“公為吏,誠心愛人,所至崇學校,禮師儒,民有可與與之,獄有可出出之”,“其為政,善因俗設施,猛寬不同,在虔與成都尤為世所稱道”,“邦之司直,民之父師。其在官守,不專於寬。時出猛政,嚴而不殘。趙公所為,要之以惠利為本。然至於治杭,誅鋤強惡,奸民屏跡不敢犯”。在多年的為政生涯中,趙抃形成了因地制宜、因俗治政,寬嚴不同、有度適度,寬不為馳、嚴不為殘的風格。青州百姓善良、風俗樸厚,與嚴厲的誅鋤強惡的治杭措施完全不同,趙抃因地制宜,寬以待民,營造寬大、寬容、寬鬆的環境,讓百姓安居樂業。當然,他的寬鬆政策也是有度的,即寬不為馳,不廢綱紀。

四是行簡政。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記載:“未幾徙青州,因其俗樸厚,臨以清浄”。趙抃在政事之餘,多宴坐,以“訟庭無事”為要,絕不滋事擾民。趙抃治政,無論是杭州的嚴而簡,還是青州的寬而簡,其一以貫之的顯著特點就是簡政。只有簡政,才能少取而順民、養民、利民,而繁政往往多取而擾民。這種以民為本、為政寬簡而事不廢弛的風格,與當時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滋事擾民、好大喜功的官場積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簡政方面,趙抃與歐陽修簡直如出一轍。歐陽修就曾對人說:“凡治人者不問吏材能否,施設何如,但民稱便,即是良吏。”所以他做官“不見治跡,不求聲譽,以寬簡不擾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如揚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間,事已十減五六,一兩月後,官府闃然如僧舍。”
五是興惠政。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記載:“趙公所為,要之以惠利為本”。在青州,他不僅為政寬簡,且以惠利為本,廣興惠民利民之舉,“民有可與與之”,做了許多好事、實事。趙抃《次韻王居卿提刑遊雲門山》有“歲稔人家戶不扃”句,《次韻王憲表海亭賞雪》有“共喜豐登有佳兆”句,都反映了當時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這也與當時一些地方的官員為求一己之私,將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強加於百姓頭上,導致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六是善獄政。獄政常常是惡政的淵藪,但在趙抃治下,獄政成為善政之重要領域。趙抃誠心愛人,心存善念,時時處處設身處地以百姓為念,以百姓之苦為苦。表現在治獄上,無妄系一人,獄有可出出之。馮夢龍《智囊》記載:“趙清獻公抃出察青州,每念:一人入獄,十人罷業;株連波及,更屬無辜;且獄禁中夏有疫疾溼蒸,冬有皸瘃凍裂;或以小罪,經年桎梏;或以輕系,追就死亡;獄卒囚長,需索凌辱,尤可深痛。時令人馬上飛吊監簿查勘,以獄囚多少,定有司之賢否。行之期年,郡州縣屬吏,無敢妄系一人者。邵堯夫每稱道其事。”趙抃在獄政上的善舉,得到了北宋理學大師邵雍的極力稱讚。
四、青州公餘:研修治道,參悟禪道,詠詩唱和
趙抃在勤政之餘,靜下心來梳理多年為政經驗、研修為政之道,與曾鞏多有交流,這段時期也是他向佛悟道、成為禪宗雲門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的重要節點,詩文造詣更加深厚、成為開宋調詩人之一的重要時期。
一是研修為政之道。約略與趙抃到青州任所的同時或稍後,曾鞏已到知齊州任。兩人相知甚深,情好彌篤,經常書信探討為政之道。熙寧四年之夏,時曾鞏到任未久,有給趙抃的兩篇覆文:

《齊州答青州趙資政別紙啟》:某昏愚不肖,蒙處以煩劇,不敢辭難,勉強即事。大懼不能免於悔咎,以為侍御者之辱,乃蒙以政術嚴簡見稱。蓋治煩不可以不簡,不可以不嚴,而要其所趣則未嘗不歸於慈恕。此非某之所自得,曏者竊窺浙西之治,殆出於此,故心潛之日久矣。及施於此,果得安靜,則所竊者乃左右之緒餘也。鄙劣何有焉!然今之為治者,非得久於其官而各行其志也,故所為止於如此而已。豈有志者之所素學乎!伏惟明公,道德高深而器業閎遠,蓋明於此說舊矣,固不待末學之言。其他惓惓,非侍坐不悉。某皇恐。
《齊州答青州趙資政別紙啟》:某駑鈍,見使治劇,非其克堪,固亦愚所未曉也。到郡之初,吏事紛紛,良亦可駭。然孤蒙之質,久仰吏師,竊其緒餘輒自試。數日以來,頗覺簡靜。若遂獲如此,實鄙劣之幸也。更冀愛憐,時賜教誨。
在兩篇覆文中,曾鞏非常謙恭地向趙抃討教,多有讚頌之辭。趙抃給曾鞏的原文已不見諸史料,但從曾鞏覆文中可以窺見趙抃“浙西之治”的業績、“治政當威嚴與寬恕相間,以收馭繁為簡之效”的為政思想。見諸史料的,趙抃知青之日,有《寄酬齊州曾鞏學士二首》七絕詩二首:
其一

太守文章聳縉紳,兩湖風月助吟神。
訟庭無事玲齋樂,聊屈承明侍從人。
其二
樂天當日詠東吳,一半勾留是此湖。
歷下莫將泉石戀,而今天子用真儒。
這兩首詩,不僅高度肯定了曾鞏文華、治理齊州特別是大明湖的政績,而且清晰表達了為政簡易、以訟庭無事為樂的執政理念,以及“用真儒”的選人用人路線。
二是潛心參禪悟道。一向為政簡易、清淨自修、絕不擾民的趙抃,在遠離家鄉的青州,有更多的時間參禪悟道。幾十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歸隱之意、向佛之心更切。不僅自己篤奉,還勉勵好友富弼(鄭國公)深入佛門。《五燈會元》載:清獻公趙抃居士,字悅道,年四十餘,擯去聲色,繫心宗教。會佛慧來居衢之南禪,公日親之,慧未嘗容措一詞。後典青州,政事之餘,多宴坐。忽大雷震驚,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虛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慧開笑曰:趙悅道撞彩耳。富鄭公初於宗門,未有所趣,公勉之書曰:“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之盛,福壽康寧如是之備,退休閒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能專誠求所證悟,則他日為門下賀也”。青州是趙抃悟道的重要節點,後成為禪宗雲門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

三是唱和青州美景。趙抃工詩善書,蘇轍曾稱其“詩清新律切,筆跡勁麗,蕭然如其為人。”在青州時期,趙抃與友人唱和,有詩歌多篇,其中關於水磨園亭的有一首:
次韻孔宗翰水磨園亭
南洋一服通機磨,更引餘波繞曲池。
高柳碧陰無酷暑,小蓮紅老惜芳時。
臨流共賞休辭醉,按轡重來未可期。
從此邦人為勝事,範公亭榭孔君詩。
孔宗翰是趙抃知青州時的京東路提刑,熙寧四年盛夏六七月間,趙抃與他在水磨園亭唱和。
關於雲門山的有一首:
次韻王居卿提刑遊雲門山
十里崢嶸到忽平,兀然如覺夢魂醒。
石通幽室心生白,徑擁寒雲步入青。
一水下窺疑絕線,兩山前裂似開屏。
重城歸去仍堪喜,歲稔人家戶不扃。
王居卿,字壽明,進士及第,登州蓬萊人,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家。這首詩寫出了雲門山的山高和作者內心的喜悅,讓人吟來,真是蕩氣迴腸,如親臨其境。
關於表海亭的有四首:

辛巳青州元月有感
中秋去歲申和宴,表海今宵北海罍。
天上無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來。
(注:辛巳為農曆1041年。1071年為熙寧四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辛亥年,疑是)。從杭州申和堂,到青州表海亭,寫出了元月夜共賞月的感受。
次韻王憲表海亭賞雪
開樽表海最高亭,正是紛紛雪態輕。
比屋萬層瓊室偏,夷塗千里玉沙平。
因風起絮先春意,與月交光後夜清。
共喜豐登有佳兆,結成和氣在民情。
王憲即王居卿,提刑簡稱憲。這首詩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豐收圖和百姓安樂圖。
次韻王憲中秋不見月
一城歌管中秋樂,薄暮樓臺六幕垂。
明月幸無虧損處,浮雲應有斂收時。
聊因表海今宵醉,卻起錢塘去歲思。
有美堂前如白晝,練鋪江面鏡鬚眉。
再登亭偶作
氣象三齊古得名,時登表海最高亭。
河源一水下青嶂,人物兩城如畫屏。

邑報有秋期俗阜,守慚無術濟民靈。
從來獄市並容地,且向樽前任醉醒。

趙抃與青州


趙抃手跡一•贈悟禪和尚詩碑

趙抃與青州


趙抃手跡二•山藥帖


趙抃手跡三•名藩貼
五、青州離任:政聲人去後,千古名臣風
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神宗皇帝因成都戍卒又出現不安定因素而憂,覺得真正能被蜀人愛戴的恐怕誰也不如趙抃,就封趙抃為資政殿大學士、知成都。這時的趙抃已64歲,雖以未任過宰相之身而受資政殿大學士殊榮,但成都遠離中原,路途艱險,要想推辭還是有很多理由的。但以身許國的趙抃,早已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有詩歌:


再有蜀命別王居卿
穆陵關望劍門關,岱嶽山連蜀道山。
自顧松筠根節老,誰令霜雪鬢毛斑。
離家敢謂虞私計,過闕尤欣覲帝顏。
叱馭重行君莫訝,古人辭易不辭難。
詩人“離家敢謂虞私計,過闕尤欣覲帝顏”的忠君思想,“辭易不辭難”的精神,非常感人。在青州的時光,趙抃與同僚、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美麗的齊魯山水、穆陵關、岱嶽山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他的心中。
按照趙抃一向輕車簡從、琴鶴相隨的作風,沒有迎來送往的熱鬧場面。曾鞏有七律一首《送趙資政》相贈:
鎮撫西南眾望傾,玉書天上掇持衡。
春風不覺岷山遠,和氣還從錦水生。
學舍卻尋餘教在,棠郊應喜舊陰成。
歸來促召調爐冶,莫為兒童竹馬迎。
(“岷山”、“錦水”皆蜀中地名;“持衡”指執掌大權。)
趙抃啟程到汴京面見神宗後,於熙寧五年(1072年)冬至後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入蜀,至熙寧六年(1073年)離任,二十年間共四次入蜀、五地為官,七次往返,有宋一代官吏,可能只趙抃一人。令人感動的是,早在趙抃琴鶴相隨、艱辛跋涉的途中,成都府出現了百姓因趙抃來守成都而“男呼於道、女歡於灶”、翹首以待的動人場景。著名畫家、詩人、梓潼人文同(1018—1079年)《送趙大資政再任成都府》之序寫道:“是公二紀中四臨於蜀。蜀人既聞公來,男呼於道,女歡於灶,皆曰:‘我之七筋安於食,而枕第樂於寢者,不圖今日復因於我公矣。’”

在趙抃的仕宦生涯中,這樣的場景不止出現過一次。趙抃於熙寧十年至元豐元年(1078年)再知杭州,元豐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而歸,杭人留公不能行,公曰:“六年當復來”。元豐七年(1084年),在離杭六年後,趙抃在其子陪同下重遊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見父母”。對一個退休後六年之久的夕陽老人,仍然得到百姓如此的愛戴,在古代官吏中實屬罕見。趙抃於元豐七年(1084年)卒,諡清獻。名相韓琦稱“趙公真世人標表”,蓋以為不可及也。蘇軾為之寫下三千五百字《趙清獻公神道碑》,稱為“東郭順子之清,孟獻子之賢,鄭子產之政,晉叔向之言”,抃一人“兼而有之”,在《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二首》中稱讚:“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

趙抃與青州

清•翁同龢摹趙清獻公神道碑

衢州市江濱公園趙抃石像

趙抃與青州

趙抃與青州

衢州市趙抃祠
元修《宋史》,將趙抃與包拯同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衢州府為趙抃立祠,每年仲春、仲秋進行官祭,題楹聯為“業齊韓富,學肇程朱”,將他與名相韓琦、富弼相提並論,且因他對名儒胡瑗、周敦頤的提攜保護而譽為程朱理學的先肇與功臣。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再給趙抃一次重回青州的機會,恐怕也會出現同樣令人感動的場景。熙寧九年(1076年),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京東東路轄濟南府及青、淄、濰、萊、登、密、沂七州和淮陽軍,治青州。熙寧十年(1077年)六月,與趙抃關係密切的京東東路轉運使王居卿主持修州城,立飛樑,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再後,青州人民將趙抃與寇準、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王曾、吳奎、曹瑋、張方平、劉摯、龐籍、李迪、程琳列入北宋青州名臣十三賢,祭祀至今。趙抃,永遠的清獻公,永遠走進了齊魯歷史,走進了齊魯人民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