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不寻常!张敬华现场发布南京“四新”行动

今天上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敬华在会上表示,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是致力于用超常规的办法、不寻常的力度、针对性的安排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奋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超常规!不寻常!张敬华现场发布南京“四新”行动

何为“四新”?

新基建

新消费

新产业

新都市

一、要从战略视角来把握“四新”行动

这是一个站位问题。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特别是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点到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必须对标对表、扛起政治担当,必须主动作为、率先拿出行动,必须全力以赴、交出合格答卷,以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务实业绩,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南京贡献”。

这是一项实战策略。稳增长是当务之急、扩内需是关键之举。市委市政府提出“四新”行动计划,就是要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策略,以有效扩大内需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这是一种信心传递。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组织实施“四新”行动,就是要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市场主体,释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鲜明信号;就是要带领各方携手共克时艰、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这是一次危中寻机。这次疫情冲击之下,新科技、新产业加速孕育,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新战略、新政策密集推出,这是行业之间、城市之间重新“洗牌”的重要契机。“四新”行动组织好了、抓到位了,不但能够克服当前困难、增强经济韧性,而且能够化危为机、赢得长远发展新优势


二、要以效果导向来推进“四新”行动

“推进“四新”行动,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决心,突出工作时效,在全面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的前提下,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关键抓手,以政策供给为重要保障,以改善民生为根本追求,大力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切实把疫情冲击影响降到最低,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四新”行动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立足扩内需;不是简单搞拼接,而是立足保年度;不是空洞提概念,而是立足抓项目。

推进“四新”行动,重点任务是:新基建全面加速发力、新产业注重强链成群、新消费聚力提质扩容、新都市突出品质生活。


第一,新基建要全面加速发力。要坚持把新基建作为关键支撑,在扩大有效投入上下更大功夫,力争完成年度投资超860亿元,以新基建的全面突破支撑经济企稳运行、适度增长。

一是重点项目推进要快。全面实施5G基站等50个直接投资的重大项目,确保计划投资量转化为有效实物量,加快解决5G网络密度偏低等短板问题。

二是关联企业培育要快。全力推进中兴5G通信设备、LG三元锂电池、烽火通信华东总部基地等50个关联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投产达效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三是整体水平提升要快。坚持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一体谋划、协同推进,以新基建赋能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以传统基建丰富新基建应用场景,提升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第二,新产业要注重强链成群。在“4+4+1”主导产业和五大产业地标的大框架下,聚焦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五个新产业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确保今年五个新产业总规模超4000亿元。

一要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本土产业体系安全可控问题,抓紧相关产业链的梳理研究,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横向联合、纵向整合,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千方百计稳定大企业供应链,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二要打造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打造集成电路设计、生物技术等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力量建设10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突破百亿。

三要拓展应用场景。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产业三大领域,持续批量发布新产业应用场景,加快实施市民诚信、金融服务等17个应用场景重点项目,切实以新场景开放牵引新产业成长。

第三,新消费要聚力提质扩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最新部署要求,以提振消费信心、引领消费潮流、壮大消费能级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全市社零总额上半年实现正增长,全年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达1.6万亿、增长9%。

一要优化消费供给。大力培育5G终端、汽车、绿色家电、品牌商品等消费新热点,着力营造夜间经济、社群营销等消费新场景,全力拓展文旅协同、医养融合、金融信贷等消费新服务。

二要打造消费品牌。提升健康、教育、文旅等消费品质,在扩大新街口等商圈影响力的同时促进新兴商圈发展,培育一批本地特色消费品牌。用好自贸区南京片区、南京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载体,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集聚一批国际高端消费品牌。

三要培育平台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做强做大一批平台企业,力争全年网络零售增长25%左右。

四要拓展消费群体。有计划组织开展系列消费主题活动,采取更多实质性的支持举措,让广大市民放心出门、安心消费。同时,要加强区域消费联动,吸引更多都市圈居民来南京消费。

第四,新都市要突出品质生活。重点是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便捷的新都市。

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在年初排定的800亿元城建投资基础上,创造条件提前启动实施一批B类、C类项目,同时聚焦城建领域的短板和弱项,用好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新增一批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开发项目,力争全年新都市建设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

二要改善人居环境。更加注重落实以人为本要求,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停车难、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问题。无论是老城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还是新城新区规划建设,都要把提升内涵品质摆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和现代方式提升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三要增强城市韧性。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建设、道路畅行提升、保供设施完善、公共安全保障”等四个方面110项建设任务,不断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要用超常手段来落实“四新”行动

实施“四新”行动,必须解放思想、开足马力,以创造性、务实性举措,抓出引领性、突破性成果。

一要抓实每月调度。市级层面,书记、市长总负责,分管副市长具体牵头推进,每月研究调度,及时解决问题。部门层面,要强化服务保障和日常跟踪,每个行动计划都要成立工作专班,参照重大项目的推进机制,每个月汇总信息、通报情况、协调会商、考核进度。板块层面,要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带头抓、亲自抓,建立月调度、月研判、月通报等机制,确保每月都有新进展、新成效。

二要抓实具体项目。要强化项目支撑,“四新”行动的每一项任务都要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上,每一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主体、时序进度和质量要求。要加快项目实施,实行清单化管理、工程化组织、常态化督办,做到项目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重点督进度、查成效、解难题。要狠抓重点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项目,各板块和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做好服务保障,确保重点项目重点突破。

三要抓实政策供给。一方面,要落实已有政策。从国家到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引导性、激励性政策,要不折不扣抓好政策宣传解读、执行兑现等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组合拳”的叠加效应。另一方面,要动态完善政策。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运行态势变化,加强政策的动态化调整、精准化供给。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是这次疫情最大的冲击点,也是政策支持首要的着力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拿出更多让企业得真实惠、有获得感的好政策。

四要抓实各方参与。“四新”行动不是独角戏,危机面前没有局外人,必须用足市场化手段、注重多元化参与,奋力争取最好结果、实现最大效益。在鼓励资本参与上,要坚持“非禁即准”、充分让利,通过直接融资、组建基金、发行债券等方式引入金融活水。在引导企业参与上,重点是要强信心、聚合力,帮助他们在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中化危为机、抢占先机。在动员市民参与上,要充分激发千万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共促城市复苏、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要抓实服务优化。越是困难时刻,越需要我们增强共克时艰的意识,发扬好“店小二”精神。要全力破解难题,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常态化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有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化解危局。要确保有求必应,推广“先解决问题再说”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投诉分类办理制度,真正把企业和市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办好办实。要大力提升效能,开辟线上线下“绿色通道”,网上能办的一律网上办、能不审批的一律不审批,把工作重心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细致高效服务上来。


全媒体记者:周亮 刘梦 王飞

执行主编:李岩

主编:胡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