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玄学”,它研究什么?我用大白话告诉你

谈及“魏晋玄学”,从字面上看,就是一门谈“玄”的学问,所以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玄”。“玄”这个字,最早的出处可能来源甲骨文,不过啊,魏晋时期所谈论的“玄”字,则是来源于《道德经》,其开篇对“玄”字进行了阐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是“无”?“无”是天地的开始(来源);

什么是“有”?“有”是万物的母体(本源)

可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别怕,我会用浅显易懂的例子来告诉你。

就拿人来讲,一个人的来源(无)是从“父母的相遇”到“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个人的本源(有)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怎么理解我的这个例子?

答曰: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可能是毫无征兆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无”和“有”就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规律”。

什么是“魏晋玄学”,它研究什么?我用大白话告诉你

道德经

“有”“无”相生

“无”:

“无”并不是现在字面上所理解的“没有”,换句话讲,“无”并不是“真空”状态。

就拿我上面这个例子来看,“受精卵”并不可能凭空而来,它产自于你的父母,而从你父母的相遇,再到产生生命的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无”的状态,为什么?因为这期间还没有产生生命的实体。

而受精卵之前的“无”,怎么理解?我把这个过程分为两步:

一、父母相遇、结婚

首先你的父母在茫茫人海中相遇,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缘分;相遇之后的恋爱结婚,这又是无形的缘分;再到产生生命的那一刻,还是无形的缘分。学过概率学的朋友们,可以算算这个概率有多大,我想应该说是非常小的,我们暂且将其记为P。

二、生命的诞生

学过高中生物的同学都知道,几十亿的精细胞,突破层层障碍,最后才和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实体。而这个过程在没有人为干预下,是不可控的,如果非要计算产生受精卵的概率,粗略上讲是几十亿分之一(真实概率比这个还小),我们暂且将其记为Q。

综上所述,从你父母相遇,再到生命的产生,这期间的概率为P*Q。如果算下来的话,这个结果可以说趋近于0,但是又不是0,所以说“无”并不是没有,它看似有规律,它又没规律,看似没规律,但它又有规律。

这话怎么讲?有规律,体现在产生生命的过程大抵一致;无规律,体现在这个过程是不可控制的,即使人为进行干预,这些干预过程中所产生的概率,你也无法准确计算。因此“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类却无法用语言去描述。

“有”:

“有”,相对“无”来讲,就好理解得多了,一个人的本源就是从一颗受精卵开始,经过长时间的增殖、分裂、分化,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过程就是“有”的体现。

什么是“魏晋玄学”,它研究什么?我用大白话告诉你

生命的诞生

那么“有”、“无”是独立存在的吗?

老子告诉我们:是,也不是。

怎么讲?不是挺矛盾的吗?别急,下面还有一句话:“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无”它们都出自于“玄”,“有”“无”只不过是它们不同的称谓罢了。也就是说:“它们看似独立存在,但又相互依存”,即:没有“有”,哪来的“无”;没有“无”,哪来的“有”。

所以本质上讲“玄学”是一门研究“有”“无”这对矛盾综合体的学问。

那么“玄学”仅仅只是研究《道德经》而已?

答曰:不,它研究一切有关“二元矛盾论”。如魏晋时期的“玄学”脱胎于《道德经》但又不仅限于《道德经》,它还包括另外两本书,《庄子》和《易经》。

《易经》、《庄子》的二元论:

既然还研究《易经》、《庄子》,说明这两本书中,也一定有对“二元矛盾论”的研究。我将一一为你道来。

《易经》:

关于易经这门学问,及其所衍生的学问,因为太过庞杂,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我大致简单介绍一下。

在《易经》中有64挂,每一卦,由6爻组成,而6爻又是由“阴爻”和“阳爻”构成。

每一卦的6个爻,即是事物发展的6种状态或变化规律。每一个爻又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即表示事物的状态或变化规律也分成两种。

而每一卦的6个爻,除了本身分成“阴爻”和“阳爻”外。一个卦,从下往上的爻也有“爻位”,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而偶数的“爻位”称之为“阴位”;奇数的“爻位”称为“阳位”。

具体关于《易经》的学问,诸君可以自行学习,但是《易经》总的来讲,也是一门有关“阴”“阳”二元矛盾论”的学问。《易经.系辞》中也对此说明到:“一阴一阳之谓道”。

什么是“魏晋玄学”,它研究什么?我用大白话告诉你

易经64卦

《庄子》:

《庄子》一书森罗万象,其书的作者是庄子,庄子又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吸收了老子的哲学理念,但他又将其中的逍遥二字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其中肯定也有关对“二元论”的阐述。

比如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说明了人的生命有限,何其短暂,而这世间的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最终只能疲于奔命。

而其中最有名的故事,还是在于“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的庄周”,它阐述了“物”“我”交合的变化。还有“虫不可语蛙不可语”、“蟪蛄不知

春秋”,等等的“二元论”。

关于是否“越名教”

待到这里,你以为“魏晋玄学”就戛然而止了,不,他们之间还有另一个分歧点——是否将“名教”(儒学、儒教)加入其理论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是有规律的、和谐的、没有矛盾的统一整体;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的部分,也应该统一和谐没有矛盾。但他们认为名教的出现,破坏了这个整体,因此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等。

而有的人认为“名教”脱胎于自然(道),那它肯定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既然“玄学”是一门有关“自然”(道)的学说,那用“玄学”肯定也能解释“名教”了。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少年天才,中国《道德经》解读第一人)、向秀等。

什么是“魏晋玄学”,它研究什么?我用大白话告诉你

名教“孔子庙”

因此,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问我的话,我还是主张将名教的学问加入。因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认为,名教是这个社会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所以将其解决掉。可是我想说的是,矛盾能解决掉吗?

声明:本文由“简则易知”原创首发,我专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两方面,如有兴趣,请关注一下我,我会尽力日更。

本文未经允许,不得抄袭、传播于其他平台,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