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程凤台和商细蕊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为了获得赏金,老乞丐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商细蕊唱了几段,唯一一段让商细蕊觉得还算新鲜的段子,是这样的:“走过南是闯过北,京城是出了个样式雷。造的桌子会迈腿,修的房子是不积灰。样式雷是样式雷,雕梁画柱檐角飞。不用钉子不用锤,全都使用木头堆。”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末了,老乞丐还信誓旦旦地说:“这绝对不是我瞎编的,是真的有这样一号人物,就住在这条街南头呀。”拿了钱,老乞丐就跑了。

老乞丐看着不靠谱,可是提供的信息却非常有用。

这不,程凤台想要在山洞里修建一个建筑,花重金请来的外国建筑师连连摆手说办不了,于是程凤台想起了这个“样式雷”。

“样式雷”真的名不虚传,看到图纸后,轻轻松松地说:“山洞,我可以修,不就是顶别塌了嘛。保您六十年,够不够?”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程凤台见遇到了高手,也不客气地提高了标准:“我想在这个留仙洞里安一个保险栓,不管什么时候,我想让它塌它就得塌。”

“样式雷”想了想答应了,不过,他也有要求:“我想找个机会翻修太和殿。”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电视剧中的情节有些也许是虚构的,可是“样式雷”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开始,历经雷金玉、雷声征、雷家玺、雷景修、雷思起、雷延昌、雷献彩等八代传人,经历260多年的岁月。

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故宫、颐和园、中南海、圆明园、清东陵、清西陵、香山、承德避暑山庄等背后,都藏着样式雷家族几代人的心血,镌刻着样式雷家族往昔的辉煌。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正所谓: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样式雷家族的前世今生。

一.“样式雷”家族的兴衰

历史记载样式雷家族八代传人,一直作为“样子匠”供职皇家建筑设计专门机构“样式房”,并且担当“掌案”统领皇家设计事务长达200多年。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雷家的几代人都是国家设计院的院长。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1.“样式雷”家族八大掌案

鼻祖:雷发达——重修紫禁城

1683年,朝廷重修三大殿,工部营造所面向全国寻觅巧匠。雷发达当时已年过古稀,听说这事儿后,便携同儿子雷金玉从南京来到北京,自己则以木匠的身份应聘进营造所,很快他就凭借高超的手艺脱颖而出了。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雷发达

据记载雷发达不仅参加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重修设计,而且在紫禁城重修设计中,保留了中轴线上大殿建筑的严格对称,突出“居中为尊”这一主旨,两侧建筑自由发挥,统一又不失多样美感。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晚年的雷发达,还写下《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两本书,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指导典范”。

二代:雷金玉——畅春园重修

二代“样式雷”雷金玉就更加出名了,可以说他才是真正让雷家真正名满天下的人。

雷金玉原本是在国子监读书的,成绩挺好的,可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弃文从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不要以为他是靠老爹上位的,他可是真的有真术。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关于雷金玉的发迹,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康熙皇帝要重修太和殿(后有历史学家说应该是重修畅春园时),到落成之日,康熙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参观这个“上梁”的典礼。

过去有句老话:“房之上梁如人之加冠。”

“上梁”是什么?旧时的大殿中间有一根大梁,这个大梁是最后才上上去的,而且这个仪式非常的讲究。就在这节骨眼,出事了。不知道是工匠的手艺不够巧妙,还是当初设计环节出了问题,这个大梁上不去了。

当时工部的所有员工吓得一头冷汗,如果仪式完成不了,吉时一过,皇上龙颜大怒,弄不好还会满门抄斩。

就在大伙儿都提心吊胆时,有一个人主动请缨,他就是雷金玉。只见他手持一个大斧头,三下两下就爬上大梁,就听到上面劈劈啪啪一阵乱响,一会儿功夫,大梁上好了。

康熙皇帝看了,龙颜大悦,当时就封了雷金玉七品官职。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雷氏祖先图像

有了官职在身,就有了大展拳脚的资本了。

宋代以来,古代的建筑一直沿用这“斗拱”技艺,雷金玉承造金丝楠木的项目后不断的琢磨研究,大胆对这技艺改造,最后决定以卯口宽度为基本尺寸,制定了制造标准的“斗口”的新模式。人们发现这样一改动,不仅优化了设计与施工,而且工程的衔接也更加地科学、合理。

也就是从那时起,清代重要建筑所用柱子的粗细、高低、梁枋的大小都是以“斗口”为基本单位来计算。直到现在,这项木工技艺依然无人撼动。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雷金玉也是深得康熙雍正两父子的心,康熙就曾在在《畅春园记》中也专门提起过雷金玉技艺非凡,他一直非常挂念。而雍正对雷金玉更是有情有义,在雷金玉70大寿,雍正还让四阿哥弘历亲笔题匾赠予。当他病逝后,雍正还赐了黄金100两,归葬原籍。可以说,享此礼遇的匠人,世无二者。

三代:雷声澂——颐和园上的福山寿海

雷金玉去世时候,雷声澂还小,并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一些建筑设计的工艺,所以一直以来都并没有太大都建树,可以提一提的,估计就是颐和园上的福山寿海了。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一定要在颐和园体现出福寿为母亲祝寿时,相传当时三代“样式雷”雷声澂在颐和园徘徊了很久,当时来了一群人就在瞎聊,其中一个老头忽然拿出一个寿桃放在了桌子上,雷声澂看到,忽然就有了灵感,于是就有了福山寿海。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如今从高空俯瞰,可以款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布局暗含“福寿”之意 。

四代:雷家三杰(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避暑山庄、乾隆花园,圆明园的扩建;

雷声澂的三个儿子,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都是一代巨匠,被称为雷家三杰,其中又以雷家玺最为出色。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清 雷家玺 万年吉地总地盘样

时代造英雄,三兄弟生活在乾隆盛世,这是清代皇家建筑最兴盛的时代,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他们的手笔,颐和园更是震古烁今,成为雷家鼎峰之作。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而嘉庆“昌陵”也是样式雷第一个陵寝杰作。由雷家玺设计,地点位于清西陵太平峪。这里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和27个嫔妃。

五代:雷景修——保存样式雷图纸和烫样

雷景修担任样式房掌柜经历了一些波折,当他上任时,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清政府,于是他把心思放在置办家业和保存家族建筑的图纸和烫样。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雷景修把祖上传下来和自己工作中留下来的设计图样和烫样模型专门收集起来,用三间房子存在家里流传至今。外贼入侵,他以命保全,使得这些资料成为中国建筑史上被称作“样式雷图档”的国宝。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到了第六、第七、第八代“样式雷”家族时,那已经是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他们虽也有一些建树,可是和前人比起来,还是比较逊色弟。他们受皇命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积极投入到重建工作中,想借此完成恢复祖先巨制的夙愿,重新光耀雷氏一族,然后事实总是不如人意。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样式雷随着清皇朝的灭亡,就此销声匿迹。

2.“样式雷”的家族危机

“样式雷”这也一个兴盛的大家族其实也遇到过几次危机,样式房掌案之位也两次落于他人之手。

第一次,就是在二代“样式雷”雷金玉去世之后,就留着六夫人张氏和三岁的雷声澂留守北京,其他的人都回老家南京了。张氏怀抱幼子在工部泣诉,据理力争,为雷声澂争得成年后重掌样式房的资格。

第二次,就在第四代传人雷家玺去世后,他认为自己的子嗣太年轻了,经验不足,便把样式房掌案之位交给他人。十几年后,雷景修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将掌案之位重新夺回到雷家之手。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雷景修

第三次,随着大清王朝的没落,样式房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样式雷”家族大八代传人雷献彩曾先后两娶,皆“无出”。更令人无奈的是雷献彩死后,乱世来临。雷家迅速衰败,迫于生计,他们开始变卖样式雷图档,部分图档因此流落海外。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雷氏家族的前两次危机,都因为族人的努力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随着清王朝推出历史舞台,雷家失去了官职和200年间最大的雇主。或许这些只是让雷家失去了东山在起的机会,那么后代子孙变卖图纸和烫样,则粉碎了他们传承的希望。

二.“样式雷”的绝活

1.精致的烫样

要领略样式雷建筑的精巧之处和独具匠心的设计营造之处,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就是“烫样”。所谓烫样,其实就是立体的设计模型,它是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特有的产物。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烫样用硬纸板、秸秆、木头等最简单的材料制作而成,模型制成后,需要用小烙铁将细节部分烫平,所以取名为“烫样”,是“样式雷”家族的独门手艺。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样式雷的建筑烫样造型精美,风格别树一帜,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无论长短高矮均按按1/100或1/200 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专门供给皇帝呈览,皇帝满意了,才可以修建。有时候还会放在工地,方便工人施工。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在烫样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具体标注比例和所需材料。更厉害的是,它是“活”的,构件可以自由灵魂拆卸的。通常把大殿的房顶掀开,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结构和设计,就连里面的家私,也一应俱全。

像慈禧太后地宫的烫样,一层一层,要足足拿掉10多层后才可以看到样式的最底层。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2.先进的地形表达方法

“样式雷”家族还有一样绝活,就是用一张纸,描绘出精确的三维立体地形来。这里使用了一种方法,叫平格法。平,是指各个测量点与基准水平面的高低;格,是指计里画方,这是中国古代地图为准确缩小比例而绘制的一种控制格网。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样式雷”家族在实地勘测后,就会在格子里标注。按照这些精准的记录,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很容易复原当时的地形,可是当时“样式雷”家族就是根据这样平面的图纸,进行精细化的设计。最后制成烫样,在仿佛推敲,直到工程竣工。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发现了吗,这个古代的方法,其实就是现代的数字地面高程模型,两者的核心原理基本一致。

3.巧妙的设计理念

“过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要与环境对话、要和建筑对话。就是设计师会关注在浏览过程中,看到一个完美的构图。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最妙的是,在“样式雷”建筑中,还有个“塔随人走”的景观效果。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这是在当时设计时,他们以塔为圆形,把颐和园东堤设计成了圆弧形,所以在东堤上行走时,人和塔东距离始终就会保持不变。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三.中国古建筑的尊严

1.中国营造学社

当初随着雷家的衰败,这些烫样当初也被雷氏后人拿出去卖来。现在国家还保存有的烫样,是明国时期一个叫朱启钱的人收回来的,当时收回来后,都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在五十年代处,又把全部的烫样拿到来故宫去展览。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中国人的建筑天赋全然显现在手上,那些绝世技艺历来是口口相传,落在纸面上的极为稀少,导致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建筑基本没有地位,所以朱启钱决定,要引领中国古古建筑研究的革命,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

他邀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的加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走遍了中国22个身,对中国大地上的2000多个古建筑进行科学调研,实现了中国人自己写中国建筑史的夙愿,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也很有学术价值。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2.让中国古建筑走向世界

可是真正让“样式雷烫样”走向世界的人,不得不提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以及他的团队。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在当时,不要说世界建筑历史上,就连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关于“样式雷”的文献寥寥无几,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又该从何谈起呢?当时世界范围就认为中国对建筑学毫无贡献,认为中国的建筑就在最底端,只是旁枝。而王教授认为样式雷家族,则是证明了我们古代建筑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80年代初至今,王其亨研究整理上万件样式雷图档,将烫样变成可读的文献资料,带领团队完成近百次测绘,指导绘制了一万余张测绘图纸。

王其亨教授说:“我这几十年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失掉的话语权找回来,把不了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找回来,把中国人的古建筑的尊严找回来,重建我们自己的建筑学,才能够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啊!”

终于在2007年,通过王其亨团队的努力,更让“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家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

古人的伟大,当代人的坚持。终于让“样式雷”建筑走上来世界的舞台,也是终于有力地维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尊严。

四.结束语

看完“样式雷”家族的故事,我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感觉,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已经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史海拾贝,文明窥角。一贝一角,已足够让人思绪万千。

尽管如今这个家族已经各散东西,无法再延续当年的辉煌了,但他们的文化与建筑理念依然是一份巨大的文化遗产。

正如王其亨教授所说:“样式雷应该成为国宝,它是中国文化中塑造整个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如果你有机会去参观游览这些建筑时,请不要忘了“样式雷”这一个伟大的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