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央视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播出后,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捧,在首期节目中,第一件亮相的国宝就是:样式雷建筑烫样。人们常说,“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雷姓家族设计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耳熟能详的古建筑,也留下了大批样式雷设计图档。

从这一档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建筑也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而座落在洛阳的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辉煌的建筑之一。

这两座建筑,一个是东方宗教建筑的典范,一个是西方宗教建筑的经典,两座建筑穿越历史,互相碰撞出建筑美感的火花。

一、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结构

1、白马寺的和谐之美

中国的建筑讲究空间布局,以及与环境的融合之美,和谐而自然的统一在一起。我国先秦时代的建筑,高阁楼台,华宇建瓴,壮美辉煌,有着的大气磅礴之美。

随着汉代儒家思想的渐渐浸润,汉代的建筑开始走向“中和”、“内敛”之风,中国古代建筑在思想上,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的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洛阳的白马寺因为受佛教的影响,形成以塔为中心的四方式空间布局,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演变成中轴对称式空间布局形式。

白马寺经历过四次重大的重新修复活动,每一次修复后,都体现出当时的宗教建筑审美。佛教从东汉永平十一年传入中国,“寺”在当时是和庙没有关系的,到佛教传入之后,“寺”的功能才转变为宗教礼拜之地。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白马寺是官署转变成的寺庙,由于佛教的传入,白马寺功能的转变,建筑风格就开始有所变化了,中国的宗教建筑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主要以塔为中心,周围才是房舍围绕,这种四方形布局,其建筑样式与印度的宗教建筑一脉相承,同时又与中国最初的“礼制”相结合。

隋唐时期,白马寺被重新修建,以塔为中心的布局已经不再作为建筑的主要布局,而是以对称庭院为主,中轴对称式的空间布局渐渐形成,即使是后来的不断修复,也没有打破这个建筑局面。近代的重新修复,基本是遵循的中轴线布局形式。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在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白马寺红墙碧瓦的殿堂,衬托苍松翠柏,宝象庄严,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宗教建筑的精髓,在选址上力求“天人和一”,“自然与共”。

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尺寸和真马大小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洛阳白马寺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马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之地,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是河南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依托白马寺的文化,发挥着他历史传承的作用。

2、巴黎圣母院的疏离之美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宗教场所。

与白马寺不同,巴黎圣母院座落在巴黎的闹市区,建在西堤岛上,岛不大,仅仅有面积0.25平方公里,但是他确实巴黎的摇篮,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是巴黎人的精神图腾。

其哥特式建筑风格,使他充满了神秘感,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后来哥特式逐渐引申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是哥特式风格,也许就源于它宗教的属性。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2000多年前,西堤岛还不具有现在的样貌,岛上树林密布,沼泽纵横,还是荒无人烟的一座小岛,公元初,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他们在岛上大搞建设,使得塞纳河畔变得繁荣起来。

公元四世纪左右,随着基督教的深入传播,圣特埃努教堂拔地而起,这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前身,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与洛阳白马寺一样历经几次修缮,终于在1625年彻底完成,此刻他的全部面貌才展现于世人面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作,教堂进深130米,宽48米,高35米,有超级大的容纳量,可以在这里举行万人典礼,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红衣教主就出现在这里。

巴黎圣母院的特殊位置承担着,连接城市街道系统的角色,同时教堂前有容纳人们活动的广场,承接着人们与宗教活动的纽带。巴黎圣母院从外观结构上呈现精密的几何比例。这就与中国的宗教建筑有很多的区别,中国的建筑讲究“中和”,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充满了具有张力的穹窿与尖拱,使得人们心理上产生了敬畏。

东西方由于审美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的差异性,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有所区别的,东方讲究和谐,自然之美,而西方的宗教建筑表现出另外一种高冷、疏离的审美。

二、历史的沧桑

1、白马寺的毁灭与重建

在白马寺创立之后的百余年,可以说是白马寺风雨飘摇的历史,几经毁灭,又几经重建,白马寺在毁灭中涅槃,直到获得新生。

东汉末年的洛阳城动荡不安,各路豪杰四起,战火纷纷,“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使洛阳这座城市饱受摧残。史料记载,董卓焚烧了洛阳宫庙以及人家,董卓之乱时,洛阳城哀鸿遍野,饿殍满地,士兵焚烧南北宫以及宗庙、府库,以及平民家庭,在这样的乱世,人们尚且活命艰难,更何况是一座寺庙,早被毁得不成样子。

曹魏与西晋之时,佛教渐渐发展,白马寺终于在风雨之后迎来彩虹,在此刻他是平静的,静静的在岁月中绽放光彩,白马寺在这阶段也得以修复重建。

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再一次把白马寺推向了深渊,乱世之中,人皆无可躲藏,可以想见白马寺会经历一些什么,杀戮与蛮横,这就是乱世最好的注解。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大雪之下的白马寺


北魏末年,杨衒之记载:“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艾蒿,巷罗荆棘……”,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白马寺是怎么被毁灭的。

隋唐时期都有对于白马寺的重新修建,几经战火的白马寺终于再一次焕发出灼人的光彩。唐代武则天时期,白马寺迎来了一场大修,垂供元年685年,《资治通鉴》记载:“太后修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

北宋太宗淳化年间,白马寺经历过一次修整,随后的元朝,明朝都对白马寺进行了修复工作。

虽然这些资料都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白马寺的风采,穿越千年永不褪色。

2、巴黎圣母院的风雨沧桑

巴黎圣母院从建立之初,就被认定是一个综合性的场所,他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这么简单,巴黎圣母院承担着民众、宗教、政治等等重大典仪的意义。

和白马寺一样,世界上杰出的古建筑都是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巴黎圣母院也逃不过岁月的魔咒。

1789年,大革命大爆发期间,巴黎圣母院遭遇到了历史上最严厉的洗劫,整个教堂被破坏殆尽,只留内院门上的圣母像。教堂内所有的东西都被抢走,只留下一口大钟,所以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小说里,创造了一个敲钟人卡西莫多。

公元1802年,巴黎圣母院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生,拿破仑再一次赋予了巴黎圣母院宗教的职责。1804年,七世教皇主持拿破仑的加冕仪式,到了19世纪中期,巴黎圣母院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巴黎的著名设计师,主持了巴黎圣母院的重新修建,将原来活泼的艺术风格统统修改掉,已期能够表现出宗教的严肃性来。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室内的巴黎圣母院

历经182年的沧桑岁月,巴黎圣母院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着人们的审视,它向世界展示了它古老的文化,以及气势的恢宏。

可是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的4月15日发生了一场火灾,自此一个宝贵的人类遗产被毁灭。

洛阳白马寺踏过岁月的痕迹,走过了沧海桑田,依然在风雨中屹立,几经毁灭,又几经重建,才让人们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它的风采,巴黎圣母院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独特的哥特式建筑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堂,虽然大火无情的摧毁了历史的标本,可是人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完整的巴黎圣母院。

三、空间结构的对比

历史上的白马寺经历过几次重修,而现代我们看到的白马寺,也是经过多次修复调整之后,才有了如今的模样,随着白马寺功能的转换,其建筑风格除了沿袭前代风格外,更加强了游客的体验功能。

寺内大殿由五重大殿,四个大院,以及东西配殿和厢房组成,其总体布局是纵深式院落布局形式,寺前为山门,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对立,轴线由南面向北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中轴线的最后是清凉台上的毗卢阁,左右两侧分别为法宝阁与藏经阁。

大雄殿是寺内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整个寺院以大雄殿为布局中心,依次展开,寺内的五座大殿都处在一个中轴线的位置,而这个中轴线也把各处的建筑有机的分布开来,形成一个基本对称的建筑局面。

白马寺的地势比较平坦,坡度存在,但是并不是很大,缓慢上升的地势加强了南北轴线纵深感,这条中轴线就是白马寺建筑的精髓所在。

而巴黎圣母院从正门到室内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几何形式,室内正殿高于两侧附属的结构,屋脊处有一座90m的高塔,底端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远望去好像与天际毗邻。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巴黎圣母院结构图

教堂进深130米,宽48米,高35米,可以容纳万人一起做礼拜,其中有1500人可以坐在讲台上,堂前的祭坛中央供着大理石浮雕——《最后的审判》,回廊以及墙壁门窗上都有精美的绘画与雕塑,此外还有漂亮的彩色玻璃。

巴黎圣母院的所有的屋顶、塔楼等等都采用尖塔作为装饰,采用了龙骨结构,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拱顶升高,显得空间宽大。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独特,艺术价值极高,是一座融合宗教与艺术结合的伟大建筑。虽然在2019年那场大火里,被毁掉,但是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两种文化的碰撞

从两个宗教建筑的选址来看,洛阳白马寺是在远离闹市区的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而且与邙山、洛水相辅相成,从这个选址角度也反映出我国的宗教思想。

清修”、“出世”是宗教的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宗教场所不能选择在闹市,早期的宗教之地,并没有被赋予民众集会的目的,或者有旅游功能,寺院只是僧人们“清修”与“出世”的所在之地,就像诗句里所写:“禅堂花木深”“深山藏古寺”

而西方的宗教,神具有守护城市的作用,在神的庇护下,人们才能享受安详,所以巴黎圣母院的选址在闹市区中,可以成为人们集会,聚集的场所,神权至上无上的宗教信仰也是巴黎圣母院被修在闹市区的一个原因。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中国的宗教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和一”,“自然和谐”,面水背山的建筑方式,与周边的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强调自然景观与人为建筑的和谐与共,这也是宗教思想与自然相处的不期而遇,在建筑群体上,以洛阳白马寺为例,追求的是中轴之美,和谐之美,反映的是稳定、中庸、平和、共生的自然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次展现,在建筑艺术上的延续。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体系反映了单个建筑的雄奇之感,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高冷、疏离,尖拱与穹顶,都反映出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它的建造全部采用天然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中国的宗教建筑往往会反映出自然流通之感,重视人的自然感知,神的意义是与人的沟通;西方的宗教建筑强调了神权的意义,所以其建筑风格往往以庄重、巍峨为主,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更加强烈一点。

洛阳白马寺与巴黎圣母院的比较,碰撞出东西方宗教建筑的恢宏

塞纳河与巴黎圣母院

东西方宗教建筑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场艺术的对话,两座宗教圣地都经历了岁月沧桑,见证了历史变迁,宗教建筑的和谐与美感,如白马寺的晨钟暮鼓,巴黎圣母院的“玛丽”大钟,穿越时空,余音袅袅,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