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想想這些熟悉的場景:每天督促孩子"快點"、"做家務"、"做作業",孩子去還是總磨蹭;每天,讚美你的孩子"你很棒"和"做得很好"。但孩子卻轉過頭,不吃這一套;當和孩子發生衝突時,你會一次又一次地反思與教導,但與孩子的關係卻越來越惡化。

這些對話彷彿和火車上的廣播一樣,內容和語調都是一樣的。不過,儘管重複許多遍地提醒"下車時別忘了帶傘",很多乘客還是會把傘落在火車上。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在他們的孩子眼中已經有了"火車播音員"般的存在。一旦刺激變得單調,它就會失去作用。刺激一旦變得單調,就失去了效果。不想河東獅吼,溫言細語說卻沒用,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為什麼換100種說法,孩子還是不聽?

1.孩子存在叛逆心理與天生的好奇心

孩子的叛逆心理會導致他們的父母說什麼,他們會回來,他們不願意被父母支配。而天生的好奇心會驅使孩子去做父母眼中不好的事情。

2.父母和孩子溝通不暢

很多時候,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語氣往往會變得更糟。或者當孩子們成功的時候,表揚他們。這些交流方式在孩子們眼裡很可怕。

有時候,你和孩子之間需要一個"第三者"。你應該知道,在孩子面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親自做,也不是所有的話都必須親自說。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是"第三者"效應?

"第三者"效應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1983年提出,這意味著用第三者的話語說服一個人比直接說服一個人要好。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個片段:霍思燕有點不耐煩哼哼,因為她正忙著招待其他來家的孩子。哼哼悶悶不樂了一整天。霍思燕別無選擇,只能當面向孩子道歉,但不管霍思燕怎麼解釋,哼哼都不聽。

霍思燕很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化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解釋哼哼,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霍思燕和杜江簡單地解釋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不能幫我告訴哼哼,我沒有發脾氣,我只是急著所以才嚇唬他。你能再告訴他一次嗎?"

杜江答應下來,霍思燕把電話遞給了哼哼的耳朵。杜江耐心而溫和地哼了一聲:"哼哼,我媽媽因為家裡的孩子有點忙。但媽媽不是故意生你的氣。媽媽最愛你,對吧?你知道的,不是嗎?"

哼哼聽了父親的勸告後,他同意了,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眼淚。然後他進入了他母親的懷抱。霍思燕也沒想到一切都結束了。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重複了一遍又哼了起來。母親和兒子終於和好了。

看這裡,你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嗎。霍思燕與子女溝通無效後,通過在溝通中運用"第三者效應",要求"第三者"的做法成功地解決了母子矛盾。

在此,我們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影響。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第三者"效應對緩解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在解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死亡循環中,"第三者效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死循環時,"第三者效應"就派上了用場。這意味著,當雙方之間出現矛盾並趨於無法控制時,第三人的出現可以適當緩解問題並進一步加劇問題。

1.能緩解緊張

住在同一屋簷下,我不能抬頭低頭。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發生衝突,家庭氣氛就會變得緊張和尷尬。這時,如果有第三者出來調解,就會打破這種僵化的局面。其實,第三人的出現就是給雙方留下了爭吵的階梯。

2.加強親子關係

第三人的出現也是衝突雙方情緒的潤滑劑。如果第三者調解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孩子也會覺得應該體諒母親,父母也會為孩子的進步感到欣慰。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適合"第三者效應"情景的三種話

1.勸說的話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親人們也都是這樣,靠的太近了,看不到對方的付出。所以許多孩子認為父母的辛勤工作是理所當然的。

一旦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父母就不可能成功地說服他們的孩子。孩子處於這樣的狀態是不合理的。即使父母又是對的,孩子也會認為這是"胡說八道"。所以當父母與子女發生衝突時,需要第三人站出來,客觀地勸說和調解衝突。

家庭生活中常有這樣一個把戲:孩子想出去和朋友玩,父母想送孩子去補習班。他們對峙時很容易吵架。也許家長會對孩子說:"你上補習班不是為了提高成績。你為什麼不理解我們的痛苦?"。如果不是為了你·更好的教育,我們就不用加班了。"

如果父母這樣告訴孩子他們的痛苦,孩子們就不聽了。他們認為你是在討債。如果他們生氣了,他們可能會回來找你:"那就別擔心我了。我去做我喜歡的東西。"

但如果這些勸說有第三者的參與,效果會大不相同。第三者屬於中立方,孩子會認為第三者的話更可信。此外,父母確實為孩子努力工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第三者進行說服。孩子們更容易接受父母為他們辛勤工作的事實,也更容易同意父母的要求。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2.表揚的話

孩子經常聽父母的表揚和鼓勵會產生習慣與麻木的狀況,那麼父母的表揚就不再有明顯的效果。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男孩很內向,不太喜歡出去玩,也不跟人打交道。為了鼓勵孩子多出去,多交朋友,媽媽們經常對孩子們說:"你有多聰明?其他孩子願意和你一起玩。與其一直呆在家裡,不如出去玩。"或者:"你笑得很好看啊,笑得多"等等。但不管媽媽說了多少遍,孩子還是一點都沒變。

有一次,孩子被媽媽拉到配件超市買東西。結賬時,收銀員對孩子說:"孩子真的很懂事,很帥。他經常聽到你媽媽表揚你。這是真的。沒什麼事的時候再來玩。"

聽了這話,孩子靦腆地笑著跑開了。

後來,孩子們有時主動去超市買東西,熟悉了阿姨後,就和她聊天。孩子們也變得更加活潑開朗。當然,母親們在陌生人面前誇獎自己的孩子是不存在的,但母親們事先向結賬阿姨問好,這就是一個小技巧了。

事實上,孩子們很聰明。當他們直接交談時,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奉承或有所顧忌。"第三者"間接傳達的讚譽會給他們一種更加真實客觀的感覺。表揚孩子最重要的是真誠和真實。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3.勸說性話語

我經常聽到媽媽抱怨孩子不聽他們的話,爸爸一上臺孩子就聽話,這讓這些媽媽覺得自己沒有說服力。這樣是不對的。

勸說孩子做某事並直接交流會讓他們感到矛盾,尤其是當父母讓孩子去工作的時候。一些懶惰的孩子怎麼能讓他們的母親工作時,他們叫他們。有時候,當一個母親含蓄的時候,她不需要她的孩子去做事情。

直接讓孩子做事,就會有一種命令的語氣,常常給孩子帶來不愉快的感覺。如果採用第三者的勸說方式,不僅能帶來新的智慧,還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孩子並不意味著拒絕,另一方面,孩子可以用心去傾聽。所以孩子們更有可能去工作。

另外,我們不得不說,"第三者效應"恰恰需要第三者。那麼第三者是從哪裡來呢?

孩子們離父母最近,壽命最長。一般來說,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有矛盾,所以父母應該相當善於對方的"第三者"地位,讓孩子感受到身邊的溫暖。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中最親愛的。只有當父母彼此相愛時,孩子們才會感到世界上有真理。"

我是小F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