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創業艱難的心酸史

馬雲已經封神,但他曾也是一位艱難的創業者,多次被人拒絕,創業四次失敗。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馬雲奮鬥歲月那些慘狀。

阿里巴巴集團即將創下全球融資紀錄,自己也成為全球最大的草根創業者平臺。不用說,無論哪個標準來看都是風頭無量。不過俗話說的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阿里巴巴和馬雲本身也是草根創業的典型。從屌絲逆襲為“外星人”,當中的苦難有誰知?換句話說,要比富馬雲比你富,但要說比慘你也未必比的過。在這方面,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馬雲創業艱難的心酸史

一、至少有2次求職因為外貌被拒

幾乎所有人看到馬雲都會印象深刻,因為像外星人唄。現在任何人包括馬雲都可以以調侃他的外貌為樂。但回到20多年前,馬雲沒少為外貌發愁。且不說高考考了3次,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後,他的夢想是去酒店做服務員,也夢想做警察,統統因為外貌特徵被拒絕,說白了就是:醜!

問題是,長成什麼樣,馬雲決定不了啊。世界就是這樣:至少他永遠失去了進入酒店行業這個夢想。

對了,他後來找到一份零工,去踩三輪車給人送雜誌去了。

二、翻譯社靠賣襪子來補貼

和朋友一起創辦的海博翻譯社是馬雲最初的創業。這家杭州第一家翻譯社一開始就面臨窘境。第一個月收入700元,而房租是2400元。怎麼辦?為了讓事業撐下去,馬雲只能把翻譯社的一半店面出租給別人。自己開啟第二兼職,揹著麻袋去義烏批發鮮花、手電筒、內衣、襪子、工藝品來賣--這看起來還算是個老闆。但後來他就不得不上門推銷商品,對象包括醫院、赤腳醫生。英語班的學生也幫他到百貨大樓門口發傳單、拉橫幅、做宣傳。受盡了路人白眼,完全沒有高大上的翻譯公司範兒。

往好了說,馬雲可能通過這個過程很早地瞭解了小商販和銷售的艱辛,對今後創辦電商平臺準備了經驗。

但客觀的說,創業的事情真不適合玻璃心的人來幹。

對了,馬雲當時還是杭州電子工學院全校課程最多的老師之一,上面說的都是他的業餘工作。

三、怎麼證明別人都沒見過的互聯網--說說說做做

做 “中國黃頁”的業務是把國內單位的資料放到互聯網上去,讓老外能找到他。但那時候國內還沒有互聯網,誰也看不到摸不著,屬於“信則有,不信則無”的範疇。創業團隊在收到客戶資料後翻譯成英文,然後快遞給美國合作方做成網頁--要為看不到的東西心甘情願付錢,換成哪個老闆都不會信啊。因此,馬雲團隊不但要證明客戶資料已經上網,還首先得證明世界上有互聯網這種東西。

馬雲不懂技術,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說,他每天出門對人講互聯網的神奇,還在大排檔跟人神侃瞎吹。老闆不相信,除了打印網頁之外,還請老闆打免費越洋電話,問在美國的親戚朋友,讓美國人上網查證。1995年上海終於開通互聯網, “中國黃頁”團隊還提供額外服務--長途電話到上海再接入互聯網,花3個半小時才看互聯網上的照片,焦躁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的馬雲欣喜若狂,委屈的淚水稀里嘩啦地掉了下來。

而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雲則一律被稱為“騙子”。這也是“馬雲是騙子一說”最初的來源。

四、“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

馬雲現在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局主席,但當年也不過是一個”推銷員“。央視紀錄片《書生馬雲》裡,瘦小的馬雲梳著八分頭,揹著一個黑色單肩包,敲門找人,逢人便講,“我是來推銷中國黃頁的。”一臉迷茫又不耐煩的人們將他“請”出門外。有個編導乾脆跟記者說,這人不像好人!

1996年,馬雲在北京到國家某委推銷,說“中國黃頁是給國家某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宣傳,把中國全部放到電腦裡去,讓世界瞭解中國”,得到的答覆很不耐煩:“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你要是不約呢,我很難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

馬雲的樣貌和大街上任何一個推銷員完全一樣,但吃的閉門羹和白眼不但沒有改變他對互聯網的相信,還成為阿里巴巴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這可能是最大的差異。

即便後來創立阿里巴巴之後,員工去企業上門推銷業務,被狗追,被保安趕也都是家常便飯。

五、南歸前痛哭 連續4次創業失敗

阿里巴巴團隊曾在北京幹過一段政府項目,最後馬雲決定南下杭州再次創業。在北京的14個月,馬雲從沒帶團隊一起去遊玩,最後一天他們決定去長城。晚上,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飯店,天下著大雪,眾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起抱頭痛哭,最後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這群走南闖北的漢子們都回避著“離別”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的詞語。許多人都不記得那天晚上馬雲到底說了些什麼,也不知道第二天開始將要面對怎樣的生活,但是那個晚上,酒是熱的,心是熱的,歌是熱的。大家就記得唱了一個晚上的《真心英雄》。

這也意味著此時已經是馬雲30歲以來第4次連續創業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