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盛投资廖梓君:经济下行时,个人资产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


君盛投资廖梓君:经济下行时,个人资产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

受海外疫情局势恶化影响,环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美及新兴市场国家股市齐陷“技术性熊市”。为应对疫情蔓延和资产暴跌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各国央行相继宣布降息、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纷纷出台财政扶持政策,以支撑经济、防范风险,帮助满足家庭和企业信贷需求,但截至目前收效甚微。经济下行时,投资者的个人资产如何逆势保值增值?这其中出现的结构性机会又如何把握?

在第一路演携手君盛投资举办的穿越疫情·驰援“疫”线之个人资产篇直播公开课中,君盛投资董事长廖梓君亲临分享经济下行时,个人资产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助力投资者保值增值。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谁将成为新基建的投资主体?』

课程一开始,廖梓君介绍了这次席卷

全球的疫情的影响,她表示,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潜藏着引领未来的机遇。最近,中国出台了提振经济的35万亿新基建的措施,行业覆盖了5G 基站建设、大数据、AI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庄、城际铁路7个行业。廖梓君认为,鉴于七大领域“新基建”基本上都属于经营性项目,投资法律主体应该主要是企业,不太可能是政府直接投资。所以,35万亿的投资落地执行会如何落地执行、拉动多少就业和产值?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谁投资的核心关键问题,以及谁承担风险和未来收益、融资模式等问题。

随后,廖梓君分析了投资主体的可能性。7大板块里的轨道交通是属于公共服务属性,基础投资的直接主力应该是国企其他技术性要求很强的项目,只有技术领先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带动的产业链投资主体除了电信运营商外,预计还囊括诸多技术型民营企业。本次新基建的推进,将会以国企资本、民企资本共同参与的市场化投资模式为主。廖梓君认为,只要是市场化投资,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有盈利需求的理性行为模式,因此

和绝大多数企业及个人并没有关系。这个阶段是政府对冲抵抗疫情影响、在经济低迷的一个提振市场的举措。

廖梓君介绍,这次疫情蔓延到了海外,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西方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体质的不同,在产业界去美国化早已开始。虽然对民间的宣传口径上还是提出要继续保持融入国际化分工,但实际上双方都已经明白脱钩会更加明朗化。她认为,这次疫情可能会强化这个进程。疫情倒灌的风险、出口断崖式下降的风险都在逐步呈现,现在业内都担心最终会不会引发全球实体经济萧条,企业困难的结果将直接导致大规模失业,当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企业削减开支时,就会出现第二轮的裁员潮。

廖梓君表示,中国过去30年的繁盛,是借助改革开放的力量、参加WTO融入世界的分工与交换体系,依靠海外技术输入和市场开放、靠海外强劲的购买力,以及我们中国人的勤劳优势、学习模仿能力、劳动力等优势才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40年前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基建大国、互联网消费大国,我们这一代人极其幸运。但是,

她认为,世道已变,美国及欧洲目前对中国的判断和警惕高度一致,在过去充分享受到全球化红利的中国,未来在国际上的生存状况会变得孤立。但是基于中国巨量的消费人口和足够大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内生力依然存在,除了一线城市,目前新经济占比还是太低,而这次35万亿的规划就是要提升新经济的全国总产值占比。

『经济下行,企业和个人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

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作为企业、政府、和个人应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住机遇,危中求机?廖梓君认为,无论贸易摩擦也好,疫情抑制消费也好,环顾四周,市场波动,资产跌价,到处都是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向。她认为,只有主动地融入数字化经济,才能免于被淘汰,产业数字化不仅是降本增效的手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

疫情对中国第一阶段的冲击,主要来自全国主动停摆下的各种停产,而第二阶段的冲击将来自各国停摆造成的需求消失,这将导致对中国重要的国际市场迅速萎缩和下降。

对企业而言,企业家需要思考的是,国内和海外的订单还能保证吗?产品的同质化和竞争力如何?廖梓君认为,企业不应该低估外需急剧恶化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今后盈利会越来越难,企业需要做的是维持成本不降。

她认为,35万亿新基建的投入,能够在今后新经济发展中得到收益和好处的是技术领先型的企业。未来只有极少数成功的平台和技术公司能够享受到新技术的红利,赢者通吃,将来5%的大公司将会分享95%的财富,全社会的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对政府而言,中国的税负一方面是隐形和显性的税负太大,另一方面是税收在“用之于民”方面也有差距,中国社会保障的低层次和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对比鲜明。大量的税费收入用于供养庞大的机关事业群体和建设性支出,用于社会大众的福利保障受到挤压,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她建议,政府应当优化减税降费方式,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

另外,期望政府能够尽快放开房子禁售的各项规定,经过此次疫情,在灾难和乱世中,拥有一套好品质的房子十分重要,顺势放开限售政策,是增加货币流动性的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举措。

对个人而言,在整体经济下行、央行放水的双重驱动的大环境下,控制住资产缩水速度,还想着要资产保值增值,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不现实。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概率会进入次生灾难频发、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一个时期,因此,守住现金流,争取保有美元或美元资产,不要轻易折腾把钱投到任何传统小生意。对钟情于股市的人而言,过去十几年的数据证明,个人投资者绝大部分是市场上被收割的韭菜,如果实在心系股市,建议买公募基金、买ETF产品。

另外,廖梓君强调,对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要珍惜手头现有的工作,不要轻易跳槽,今后失业率会大幅攀升,找到好工作就业的难度整体加大。加强学习、提升自己,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傍身,不要让自己成为今后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个人生活上,除了经济,还涉及到个人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的需求,她认为,如果全国民众都被一钟非理性舆论占据了认知和心智,社会群体认知将会与国际脱节、内部撕裂,所以应该加强自我辨识和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

『君盛投资的”倒三角“策略』

随后,廖梓君分析了创投行业的发展机会。她认为,创投是嫁接新技术和资本的桥梁,股权一级市场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交叉领域。在整体经济下一个台阶的宏观背景下,创投行业是幸运的。

具体到君盛的投资策略,廖梓君把它概括为“倒三角”模型。三角形底部的角为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技术、通信/半导体。顶部两个角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场景应用,一是金融科技,一是企业服务。底部的信息技术是未来企业数字化进程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包括数据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维、网络安全、音视频技术等等,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支撑基础、新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

廖梓君认为,随着5G建设周期到来,尤其是中央政府为消除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推出以5G建设为首的“新基建”,将会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以及5G应用的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微波射频器件、高速率光模块、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数据中心芯片等器件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因此对天线、滤波器、隔离器、功率放大器等微波射频器件以及散热材料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同时5G创新应用领域,如工业互联网、AR、智能车联网、远程医疗、边缘计算、8K超高清视频流应用等也将随着5G基础设施的完备逐渐得到普及应用。

此外,5G低延时、高带宽、广连接的特点,将助力AR设备得到广泛普及应用。所以,君盛投资也投资了未来人机交互的AR 领域。与5G相关的,君盛有关注了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高清视频流技术以及数据中心等领域。

关于金融科技的投资,廖梓君表示,因为不管现在所谓的AI、智能营销、智能风控,它的底座都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数据是生产资料。所以未来非常有价值,大量优秀的创业公司,也在等着投资机构去发现和投资。另外,在数据上做应用的公司,比较懂应用场景和业务流程,又具备一定的IT能力、系统搭建和模型构建能力,所以非常值得关注。

最后,廖梓君介绍了企业服务投资的赛道逻辑,在降本增销的需求驱动下,能够帮助企业代替人工或提升个人生产效率的创业公司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另外,随着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线上获取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企业,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细分场景需要通过数据和算法进行决策优化和业务效率提升,这也是君盛投资着重投资布局的领域。


以上是由逐路大学整理的部分分享实录,搜索逐路大学小程序可以浏览更完整的分享实录,在给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答疑环节还有更精彩的观点,更有音频实录可供参考哦。

君盛投资廖梓君:经济下行时,个人资产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

逐路大学是第一路演旗下精品创投教育品牌。基于第一路演平台海量创投大数据,通过AI动态深度挖掘,资深投研团队调研分析,与众多知名机构投资人、领袖企业家、“独角兽”掌门人、资深产业专家,聚焦创业技能的系统化梳理,帮助创业者实现认知提升、业务优化、资本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