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鴉片戰爭

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歷史步入了近代化的進程,開始向半封建和半殖民地進行痛苦的轉變。曾經,那個威服四海的天朝上國早已經變得滿目瘡痍,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之下,再也無法引吭高歌,只能發出一次次無奈的嘆息。

在此期間,滿清統治階級上層出現了分化,一部分開明之士為了繼續維護和穩固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開始轉變之前“輕夷”“仇夷”的態度,第一次旗幟鮮明地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

受此推動,清王朝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央,主要以恭親王奕訢、文祥等人為主要代表;在地方,主要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主要代表。

洋務運動中,雖然在軍用和民用領域分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面對頑固派的百般阻撓,尤其是洋務派自身的階級侷限性,最終使得洋務運動舉步維艱。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恭親王奕訢

隨著文祥、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相繼離世,還有甲申易樞之後奕訢被慈禧太后不斷排擠,洋務運動已經處於了低位運行之中。

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慘敗後,李鴻章成了“背鍋俠”而引咎辭職,再一次重創了洋務派。所謂的洋務運動,已經基本上處於了名存實亡的地步,僅剩下張之洞還在苦苦支撐,試圖有所成就。

文史不假個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甲午戰爭對清政府的打擊,遠比鴉片戰爭的打擊還要猛烈。甲午戰敗後,就連曾經還在信誓旦旦要通過“自強”和“求富”以實現國家中興的洋務派們,也只得無奈接受了洋務運動基本失敗的事實。

在洋務運動後,面對社會各階層如火如荼般要求變革的呼聲,維新運動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趨勢。而這段時期,也成為了張之洞在政壇最具影響力的時期,憑藉自己旗幟鮮明的維新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基層實踐,張之洞甚至成為了許多官紳和士子們所一致景仰的精神偶像。

在這種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敏感時期,扮演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張之洞,為何會在維新運動前後,態度和舉動竟然判若兩人。本篇文章,我們來一起探究這段歷史的真相。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巖,晚年又號抱冰,直隸南皮人。他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實業家、軍事家和洋務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雖然得益於維新圖強思想的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但是,誕生於中國薄弱生產力基礎之上的民族資產階級,先天就帶有諸多的不足,甚至是畸形。

在其內部萌發的維新派,更是完全繼承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所有缺點,顯得非常勢單力薄,甚至是弱不禁風。因此,為了促進維新運動的開展,他們必須拉攏和依託一些強勢力量,而且還得是強勢力量中的開明派。這樣,張之洞就成了維新派的最佳人選。

張之洞進士出身,供職過翰林院,文人氣息十足,甚至一度還成為了清流的代表人物,素來都以剛直不阿的形象而著稱。而且,張之洞一向都雷厲風行。

初任山西巡撫時,張之洞一到任就立即對轄區進行全面的整肅,但凡是積年累月的舊習都一律廢止。在《到山西任謝恩折》中,張之洞提到:

身為疆吏,固猶是瞻念九重之心;職限方隅,不敢忘經營八表之略。

之後,張之洞因為在山西的政績突出,被升任為兩廣總督。他在中法戰爭中,堅決主戰的同時還積極備戰,向朝廷推薦馮子材統兵,還在戰局不利時力保劉永福,為中法戰爭前期取得軍事的主動權助益良多。

雖然清政府最終在中法戰爭中不敗而敗,但張之洞的行為還是可圈可點的,成為了當時少有的有識之臣。不僅慈禧太后對他信任有加,就連被慈禧不斷排擠的恭親王奕訢也在過世前,向光緒帝大力推薦過張之洞。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康有為

1895年,當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回到京城時,康有為等人聯合眾多的學子,在北京發起了“公車上書”。

不過,由於頑固派的阻撓和維新派的鬆散,此次上書運動顯得雷聲大卻雨點小,並沒有引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特別重視。

公車上書之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開始在民間興辦各類報刊和學堂,以求通過不斷宣傳維新思想而擴大自己的社會支持度。

在此期間,維新派得到了張之洞的積極響應,他在《籲請修備儲才折》中提到: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

維新派創辦的第一個正式學會就是位於北京的強學會,張之洞不僅為強學會解囊相助,還讓其長子張權加入了強學會,主動接觸並瞭解具體的維新主張。對於張之洞的大力支持,就連維新派的譚嗣同也曾直言到:

內有常熟,外有南皮。

在北京強學會成立後,張之洞還積極推動維新派在南方諸省繼續興辦新學和開設報刊,以便進一步推廣和宣傳維新思想。

客觀的講,張之洞和維新派在前期進行了比較親密的合作,極大地增加了維新派的社會基礎,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那麼,問題來了,前期不遺餘力支持維新變法的張之洞,為何會在維新運動的高潮“戊戌變法”前夕,選擇與之分道揚鑣呢?

一、個人的出身

張之洞出生於官宦的世家,從小就接受封建正統的孔孟教育。通過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讀,他才通過一路科舉,最終入仕為官。

這種出身的士人,導致了張之洞對於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認同和維護。比如,當康有為提出“孔子改制”時,希望藉助“孔子之名”來推動“變法之實”,立即就遭到了張之洞的強烈反對。在他看來,維新派提出“孔子改制”就是一種赤裸裸的背叛和欺騙,明顯有悖於禮法。

本質上,張之洞仍舊是一個堅守孔孟之道的封建衛道士,一旦維新派的言論和主張超出了封建認同的範疇時,必然會遭到他的反對。

二、合作的基礎

在維新變法的造勢和宣傳階段,張之洞和維新派在興辦學堂、修建鐵路、開設工廠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個人認為,這種合作的基石,應歸功於洋務運動。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洋務運動

雖然,維新派認為以上的行為都屬於是維新運動的範疇,但在張之洞看來,以上的行為也是洋務運動的範疇。與其說,張之洞在支持維新派,還不如說他是在履行自己洋務派的職責。

三、幼稚的維新

1898年6月, 康有為生平第一次被光緒帝召見,也是唯一的一次召見。據

《清史稿》記載,康有為在面聖時提到:

皇上現以在之權,行可變之事。

不難看出,由康有為和梁啟超主導的變法,充滿著賭博的色彩,而且還是一次梭哈式的豪賭。

以當時大清朝積弊百年的國情來看,真要變法也得徐徐圖之,循序漸進。即便是得到了上層支持的洋務運動,還得持續數十年的時間。而一無背景,二無實力的維新派,居然異想天開要來一次急變和鉅變,必然阻力重重,難以成功。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張之洞久居官場,宦海沉浮幾十年,必然深諳這個道理。

四、及時的切割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定國是詔》,標誌著戊戌變法的正式開始。自此,醞釀了三年之久的維新運動終於達到了高潮。

1898年6月15日,對維新運動長期都予以支持,還被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的翁同龢突然被開缺回籍。別忘了,前文曾經提到過“內有常熟,外有南皮”。眼見“常熟”被趕跑了,張之洞這個“南皮”,是不是也該好好琢磨一下自己未卜的前途。

  不久,朝局再度發生了變化,王文韶、裕祿升任軍機大臣,榮祿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也就是說,張之洞惦記許久的崗位都紛紛被人搶佔了。他這顆大蘿蔔,已經沒有合適的坑兒去填,只好繼續紮根在地方。

在這種形勢下,如果張之洞再繼續“跟著瘋子揚沙玩”

,結局或許還不如翁同龢。

於是,張之洞趕緊懸崖勒馬,及時在變法前夜發表了《勸學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在維新改革的同時,更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堅持“中體西用”。

利用這本書,張之洞成功地劃清了與維新變法派的界限,並且與之順利切割,在戊戌變法後也沒有受到牽連。

戊戌變法開始後,維新派不斷慫恿不明就裡的光緒帝連續頒佈各種詔令,涉及到了國家的方方面面。有時,甚至連發十幾道上諭,內含兩百多條政令,簡直將國政視同兒戲。

以湖南為例,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非常支持變法,據《戊戌政變記》記載:

湖南民智驟開,士氣大昌,是最富朝氣的維新省份。

可是,面對維新派的這一系列急功近利之舉,湖南的維新變法運動卻顯得混亂無比,甚至還前後矛盾,完全找不著頭緒。

張之洞為何會在戊戌變法前夕與維新派決裂?

戊戌六君子

最終,因為慈禧太后的出手干預,以“戊戌六君子”問斬為標誌,短短的一百零三天後,戊戌變法就摧古拉朽般失敗了。

張之洞在維新運動的前期的確為之努力過,幻想過通過維新運動可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但在認清形勢後,張之洞做出了準確的判斷,那就是康梁變法根本無法成功推行。之後,他選擇了明哲保身,立即和維新派涇渭分明地撇清關係,本也無可厚非,我們不能過多的苛求古人。

說到底,張之洞就是當時眾多封建官僚中一個進步開明的縮影罷了。而且,很多人都對張之洞的歷史功績予以了肯定。

最後,就以孫中山先生對張之洞的評價來結束這篇文章:

以南皮造成楚材,顛覆滿祚,可謂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