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買”時間,把知識當商品來“賣”

據專業機構調查:2020年,約有九成的中國在線學習用戶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最多用戶購買的是專欄訂閱和付費講座或課程類的付費產品,其他依次為付費文檔或文章、社區直播、付費問答等。

知識以前都是免費的,現在開始付費了?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為“知識”付費,最直接的2種方式就是買書和上課。

知識付費的核心在於,服務提供商幫助用戶高效篩選信息,從海量的信息中提煉對用戶有用的內容,幫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有用的內容,用一句很直白的話說,就是花錢買時間。否則,現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用戶可以在網上檢索到任何想要的內容。

用錢“買”時間,把知識當商品來“賣”

知識付費的底層邏輯

知識付費是一種將知識梳理成章成體系,通過售賣來獲得收入。過去,書籍、報紙這些是知識變現的傳統途徑。現在說的知識付費主要是通過網絡的形式售賣課程、做產品測評、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等等,是一種電商的新型模式。

目前的電商主要有三類:實體電商,主要以產品為主線,我們在家就能買到千里之外的商品,實體電商改變了我們的購買方式。服務電商,代表有美團和滴滴出行,美團的配送服務,讓我們在家就能吃上熱乎的飯菜,改變了我們的就餐方式。滴滴出行讓沒有試駕車的人也能享受私家車的便捷。內容電商,成年人獲取知識的途徑會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如工作、照顧家庭,導致學習時間不能過度集中和密集。現在我們在家就能學到知識,知識付費改變了我們上課的形態。

如果把知識當作商品,那底層邏輯就很簡單了。價格就應該由供需市場、及其產生的價值來定,這種“價值定價”的方式大多都是“賣知識”的一方根據製作成本、預期利益等“設定”出的價格,也即“成本定價”。

有了價格,就可以產生買賣,所有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市場也就這樣形成起來了。

用錢“買”時間,把知識當商品來“賣”

知識付費為什麼能火起來

羅振宇首次提出GDT——國民總時間,區別於GDP。用網民的總數*網民日上網的時間=GDT,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時間並不會多出一分一秒,而時間轉變成了商家們的戰場,誰能獲得更多的GDT,誰就能稱王。

有人說,為什麼羅振宇能成功?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焦慮的時代,而羅振宇所販賣的是焦慮,而不是知識。國內激烈殘酷的競爭環境和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讓我們日趨焦慮。無論是升學考試還是入職新工作,都採用排名次篩選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不是要做更好的自己,而是要比所有的人都好才可以。誰能學習更多的知識,誰就能成為稀缺的資源,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用錢“買”時間,把知識當商品來“賣”

知識付費都有哪些內容

不僅僅是像羅振宇、馬東這樣的名人大家才能分的知識付費的紅利,普通人也一樣可以。在這個知識信息量爆炸的時代,誰能總結和規劃出自己的東西,用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你也可以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知識付費大到教人如何理財和炒股的、出國留學輔導英語的網課、各個領域考證的輔導班、職業技能的培訓如EXCEL、PPT這些。小到教你如何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如何育兒、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穿搭衣服等等。

用錢“買”時間,把知識當商品來“賣”

在未來,隨著商品物質的極大豐富,商品會越來越便宜。商人靠著買賣差價,賺信息差的空間越來越小。但人會越來越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基礎跟上以後,物質精神的豐富和知識的渴求會有一個極大的需求空間。知識,是未來主要的競爭力來源,也是讓個體變得更值錢的重要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