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陈平 篇---节选自《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刘邦一生中遇到的“贵人”无数,有能文的,也有能武的!这些人好像是上天故意安排的一样,在不同的时期给予刘邦不同的帮助。关于刘邦身边的谋士可谓不少,像张良、郦食其、陈平、陆贾,侯公……都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谋士,但究竟哪个能算的上是“第一谋士”,这个问题我们

很那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刘邦身边做过的大事情的人物,没有他们,此刘邦非彼刘邦!


谋士陈平 篇---节选自《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的的是刘邦身边的一个谋士----陈平

陈平其人,出生于战国末年的魏国,他的出生地在阳武县,秦统一天下后,这个地方就属于秦帝国的砀郡地区。陈平的父母,大概是早亡,他从小跟随哥哥生活,由哥哥抚养长大。少年时代的陈平,家境贫寒,靠哥哥种地维持生活。陈平从小爱读书,好交游,不喜欢干活劳动。哥哥是个厚道的老实人,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远委屈了弟弟,所以哥哥放纵陈平,任其天性,顺其自然。

哥哥对其的宠爱,在《楚亡》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陈平虽然生长在贫穷人家,却长得高达而英俊,曾经有人打趣陈平:“你陈平说是家贫,却长得肥美滋润,究竟是吃了啥好东西?”陈平的嫂子从来看不惯游手好闲的小叔子。这一次,嫂子接过了话头,恨恨的说:“啥好东西,还不是吃的米糠。有这样的小叔子,不如没有。”嫂子公开怨恨陈平的事情,被陈平的哥哥知道了,他于是将妻子赶出了家门。

待到陈平长大,到了应该娶妻的年纪,有钱人家看不上,嫌他游手好闲,陈平自己呢,又看不上穷人家,自负有才想依附高攀,所以久久未定下来。刚好当地有位富豪,姓张名负,他的孙女先后嫁过五个男人,五个男人都一一死去,被认为是克夫,再也没有人敢娶。陈平不信邪,看中女方的相貌和家境,很想娶张负的孙女,因为拿不出聘礼,无法开口。

陈平平时在乡里给别人帮忙,碰巧被张负看见,被陈平的魁梧眉美貌所吸引,经久注视而逗留不去。陈平是机灵人,干活就更加卖力了。末了,张负唤陈平出来,说有事顺道,要经过陈平家,让陈平引路向导。陈平心中明白,也不推辞,引领张负抵达家门口。陈平家简陋破旧,土墙茅屋,烂草席一张当做门户。有心的张负似乎视而不见,只是仔细留心地面,格外在意陈平家门外的车辙痕迹。

张负回到家,当即唤二儿子张仲说:“我想将孙女许给陈平,如何?”张仲不解的问:“陈平穷困而游手好闲,尽被一县人嘲笑,为何要把女儿许给这种人?”

张负说:“我看人自有眼力。陈平家门前,多有豪侠长者的车辙。相貌美好如陈平这种人,岂有长久贫困的道理?”随后张负一手策划了婚事。

陈平自娶了张负的孙女以后,得到张家的财政支持,资用不乏,手面阔绰,不但交游之面日渐宽广,陈平在乡里的地位也日益看涨。

秦末刘邦阵营的英雄人物,多出身于下层社会,堪称草根的贫民豪杰。史书上记载这些草根豪杰的崛起时,常常提及他们的婚姻带来的幸运。张耳发家,源于在外黄娶了离婚的美人,得助于富裕妻家的资助。刘邦得到吕公的赏识,娶吕雉为妻,得到吕氏家族的鼎力相助,是他出头的因缘之一。如今到了陈平,也是得到妻家的资助而脱贫,奠定了出头的基础。

重实利的古希腊贤哲说:“天理人情不必细诉,婚姻在于有利可图。”古往今来的成功婚姻,多事姻缘的互补。贫困脱单的英雄,得到富裕有力的女家援引,最是便近的成功之路。俗话说得好,成功的男人身后,往往有相助成功的女人。我接着俗话继续说,在襄助成功的女人身后,常常有慧眼识人的老丈人。

人性部分古今中外,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只有彼此找到良配,才能同舟共济。人生多难,成功不易,近在身边,能得到女人之助,最合于“1+1>2”的基本道理,何乐而不为?乐而为之,是有福之人。

陈平受到妻家资助后,开始在乡里崭露头角。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六国纷纷复国,后战国时代的到来给了陈平机会。陈平本就是魏国人,魏国复国后,陈平告别兄长妻女,与乡里的少年一道前往投奔魏王。以谋略见长的陈平多次献策进言,不为魏王所用,反而找来了谗言攻击,陈平选择了离开。不久项羽统领楚军攻城略地,抵达黄河,陈平前去投靠,从此跟了项羽,得项羽信任,一直在项羽身边供职,地位远在当时身居郎中官职的韩信之上。鸿门宴上,樊哙突然闯入帐中,化解危机,刘邦借口小解,离席外出,逃脱不归。陈平受项羽命令,去寻唤刘邦,与张良相遇。二人惺惺相惜,心有默契,磨磨蹭蹭耗费时间,回来敷衍了项羽,化解了一场反秦军内部火并的危机。鸿门宴上的这点花絮,不仅可以窥探到陈平作为军情人员的痕迹,也为陈平后来投奔刘邦买下了伏笔。

殷国的叛乱,陈平凭借军事威胁和外交劝诱使叛乱平定。但形式风云突变,陈平离开殷国不久,殷国又开始倒戈。这使得刚刚接受项羽封赏的陈平被严厉追责。无奈之下,为保性命,陈平决意离开,单身一人,西去投奔刘邦。

这便拉开了陈平与刘邦“并肩作战”的序幕。

谋士陈平 篇---节选自《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陈平经历了“谗言”考验

陈平其人,与刘邦集团渊源甚浅,又无攻城野战之功,在讲究资历和战功的刘邦集团,始终被功臣们视为玩弄聪明的无节小人。刘邦是识人用人的天才,他通过对陈平的接触发现陈平是一个机巧聪敏、足智多谋而善于察言观色的一个人,能够完全秉承自己的意思行事,所以刘邦重用了陈平。

但流言猛于虎。陈平被其他人排斥并诋毁,他们集体晋见刘邦说:“陈平固然长的一表人才,是个美男子,但这种人不过是点缀在帽子上做装饰的玉块,中看不中用,未必有真东西。臣下们听说,陈平居家的时候,与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能相容,逃亡归顺楚国;归顺楚国后不能相投,又跑来投靠汉国。大王尊宠陈平,任他为护军都尉,监护我等诸将。我们听说,陈平在任期间,曾经接受被监护将领的贿赂,出钱多的有好报告,出钱少的报告就差。陈平这种人,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明察,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蒙蔽。”

听大臣们的这些话使得刘邦也渐渐对陈平产生的猜忌,于是招来魏无知,指责他不应该推荐陈平这样的人。

魏无知多年在刘邦身边,对刘邦的习性了解的很透彻,他习以为常的听取了刘邦的指责,待到刘邦说完话以后,气也撒的差不多了,方才平静的回答道:“臣下向大王推荐人才,注重的是才能,大王责问臣下的话,讲的都是德行。如今德行高尚的人,对于战争毫无用处,大王能够人用吗?楚汉相争的今天,臣下向大王推荐计谋之士,看中的是他的谋划是否有利于国家社稷,至于是否与嫂子私通,是否收取的金钱贿赂,又何必多去怀疑费心呢?”

听了魏无知的话,刘邦不得不承认有道理。不过,刘邦依然不能完全消除心中对陈平的疑虑,于是召陈平前来,当面质问:“先生侍奉魏国不能相容,于是去了楚国;侍奉楚国不能相容,又来跟随我做事,守信义的人难道是这样三心二意吗?”

陈平回答:“臣下侍奉魏王,魏王不能使用臣的计谋,所以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任用外人,他所信任使用的,不是项氏一族就是妻家的亲戚,即使有计谋奇士,也不能信任,因此臣离开了楚国。臣下听说汉王能用人,所以前来归顺大王。臣下不名一文孤身而来,不接受金钱无以筹措费用,难以施展。如果臣下的策划有可以采用的地方,请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用之处,所接受的金钱原封不动都在,请统统交还国库,也请大王恩准臣下归还故里。”

听了陈平的解释,刘邦释然,当即表示歉意,下令重金厚赏陈平,同时,颁布命令,任陈平为护军中尉,干脆提拔他做了护军机构的正职,在自己身边全面负责汉王国情报部门的一切工作。

陈平献反间计

楚汉对峙,到了汉三年四月,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请求议和,却遭到了项羽的谋士范增的极力反对,项羽接受了范增的意见,拒绝了刘邦议和的请求,加紧了攻势。

窘急的刘邦,与陈平商量应对之策。陈平便给刘邦献上了“反间计”。刘邦表示赞同, 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其自由使用,不问出入用途。

关于陈平使用反间计的过程,李开元教授在书中引用了《史记 陈丞相世家》的记载:陈平拿出大量的金钱在楚国收买内线,散布谣言,说是钟离昧等将领居功不满,因为裂土封王的愿望未能实现,有意与刘邦联手,消灭项氏重新分割天下云云,引起了项羽的疑心。这个时候,楚汉之间正在交涉议和,项羽的使者到了荥阳,刘邦用最高级别的礼仪亲自接见,用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之宴加以款待。当“三牲”进呈上来的时候,刘邦突然故作惊奇的对使者说道:“误会误会,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于是下令撤去太牢之宴,用比较低劣规格的酒食招待使者。使者回国后,将事情向项羽禀报,项羽果然对范增大起疑心,终于导致范增的辞职出走。

虽然这个故事中陈平使用的反间计计谋并不那么高明,这个故事本身也不一定百分百的真实,但我们能看到的是“智慧和智慧的较量,度量和度量的较量”,人与人的脾气性格是不一样的,说不得好与坏,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所以,当我们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与历史的人物、事件“对号入座”的时候,我们可以预见的,可能是你未来的样子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