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陳平 篇---節選自《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劉邦一生中遇到的“貴人”無數,有能文的,也有能武的!這些人好像是上天故意安排的一樣,在不同的時期給予劉邦不同的幫助。關於劉邦身邊的謀士可謂不少,像張良、酈食其、陳平、陸賈,侯公……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謀士,但究竟哪個能算的上是“第一謀士”,這個問題我們

很那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劉邦身邊做過的大事情的人物,沒有他們,此劉邦非彼劉邦!


謀士陳平 篇---節選自《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的的是劉邦身邊的一個謀士----陳平

陳平其人,出生於戰國末年的魏國,他的出生地在陽武縣,秦統一天下後,這個地方就屬於秦帝國的碭郡地區。陳平的父母,大概是早亡,他從小跟隨哥哥生活,由哥哥撫養長大。少年時代的陳平,家境貧寒,靠哥哥種地維持生活。陳平從小愛讀書,好交遊,不喜歡幹活勞動。哥哥是個厚道的老實人,寧願自己多吃苦,也不遠委屈了弟弟,所以哥哥放縱陳平,任其天性,順其自然。

哥哥對其的寵愛,在《楚亡》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記錄:陳平雖然生長在貧窮人家,卻長得高達而英俊,曾經有人打趣陳平:“你陳平說是家貧,卻長得肥美滋潤,究竟是吃了啥好東西?”陳平的嫂子從來看不慣遊手好閒的小叔子。這一次,嫂子接過了話頭,恨恨的說:“啥好東西,還不是吃的米糠。有這樣的小叔子,不如沒有。”嫂子公開怨恨陳平的事情,被陳平的哥哥知道了,他於是將妻子趕出了家門。

待到陳平長大,到了應該娶妻的年紀,有錢人家看不上,嫌他遊手好閒,陳平自己呢,又看不上窮人家,自負有才想依附高攀,所以久久未定下來。剛好當地有位富豪,姓張名負,他的孫女先後嫁過五個男人,五個男人都一一死去,被認為是剋夫,再也沒有人敢娶。陳平不信邪,看中女方的相貌和家境,很想娶張負的孫女,因為拿不出聘禮,無法開口。

陳平平時在鄉里給別人幫忙,碰巧被張負看見,被陳平的魁梧眉美貌所吸引,經久注視而逗留不去。陳平是機靈人,幹活就更加賣力了。末了,張負喚陳平出來,說有事順道,要經過陳平家,讓陳平引路嚮導。陳平心中明白,也不推辭,引領張負抵達家門口。陳平家簡陋破舊,土牆茅屋,爛草蓆一張當做門戶。有心的張負似乎視而不見,只是仔細留心地面,格外在意陳平家門外的車轍痕跡。

張負回到家,當即喚二兒子張仲說:“我想將孫女許給陳平,如何?”張仲不解的問:“陳平窮困而遊手好閒,盡被一縣人嘲笑,為何要把女兒許給這種人?”

張負說:“我看人自有眼力。陳平家門前,多有豪俠長者的車轍。相貌美好如陳平這種人,豈有長久貧困的道理?”隨後張負一手策劃了婚事。

陳平自娶了張負的孫女以後,得到張家的財政支持,資用不乏,手面闊綽,不但交遊之面日漸寬廣,陳平在鄉里的地位也日益看漲。

秦末劉邦陣營的英雄人物,多出身於下層社會,堪稱草根的貧民豪傑。史書上記載這些草根豪傑的崛起時,常常提及他們的婚姻帶來的幸運。張耳發家,源於在外黃娶了離婚的美人,得助於富裕妻家的資助。劉邦得到呂公的賞識,娶呂雉為妻,得到呂氏家族的鼎力相助,是他出頭的因緣之一。如今到了陳平,也是得到妻家的資助而脫貧,奠定了出頭的基礎。

重實利的古希臘賢哲說:“天理人情不必細訴,婚姻在於有利可圖。”古往今來的成功婚姻,多事姻緣的互補。貧困脫單的英雄,得到富裕有力的女家援引,最是便近的成功之路。俗話說得好,成功的男人身後,往往有相助成功的女人。我接著俗話繼續說,在襄助成功的女人身後,常常有慧眼識人的老丈人。

人性部分古今中外,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只有彼此找到良配,才能同舟共濟。人生多難,成功不易,近在身邊,能得到女人之助,最合於“1+1>2”的基本道理,何樂而不為?樂而為之,是有福之人。

陳平受到妻家資助後,開始在鄉里嶄露頭角。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六國紛紛復國,後戰國時代的到來給了陳平機會。陳平本就是魏國人,魏國復國後,陳平告別兄長妻女,與鄉里的少年一道前往投奔魏王。以謀略見長的陳平多次獻策進言,不為魏王所用,反而找來了讒言攻擊,陳平選擇了離開。不久項羽統領楚軍攻城略地,抵達黃河,陳平前去投靠,從此跟了項羽,得項羽信任,一直在項羽身邊供職,地位遠在當時身居郎中官職的韓信之上。鴻門宴上,樊噲突然闖入帳中,化解危機,劉邦藉口小解,離席外出,逃脫不歸。陳平受項羽命令,去尋喚劉邦,與張良相遇。二人惺惺相惜,心有默契,磨磨蹭蹭耗費時間,回來敷衍了項羽,化解了一場反秦軍內部火併的危機。鴻門宴上的這點花絮,不僅可以窺探到陳平作為軍情人員的痕跡,也為陳平後來投奔劉邦買下了伏筆。

殷國的叛亂,陳平憑藉軍事威脅和外交勸誘使叛亂平定。但形式風雲突變,陳平離開殷國不久,殷國又開始倒戈。這使得剛剛接受項羽封賞的陳平被嚴厲追責。無奈之下,為保性命,陳平決意離開,單身一人,西去投奔劉邦。

這便拉開了陳平與劉邦“並肩作戰”的序幕。

謀士陳平 篇---節選自《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陳平經歷了“讒言”考驗

陳平其人,與劉邦集團淵源甚淺,又無攻城野戰之功,在講究資歷和戰功的劉邦集團,始終被功臣們視為玩弄聰明的無節小人。劉邦是識人用人的天才,他通過對陳平的接觸發現陳平是一個機巧聰敏、足智多謀而善於察言觀色的一個人,能夠完全秉承自己的意思行事,所以劉邦重用了陳平。

但流言猛於虎。陳平被其他人排斥並詆譭,他們集體晉見劉邦說:“陳平固然長的一表人才,是個美男子,但這種人不過是點綴在帽子上做裝飾的玉塊,中看不中用,未必有真東西。臣下們聽說,陳平居家的時候,與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能相容,逃亡歸順楚國;歸順楚國後不能相投,又跑來投靠漢國。大王尊寵陳平,任他為護軍都尉,監護我等諸將。我們聽說,陳平在任期間,曾經接受被監護將領的賄賂,出錢多的有好報告,出錢少的報告就差。陳平這種人,是反覆無常的亂臣,希望大王明察,不要被他的外表所矇蔽。”

聽大臣們的這些話使得劉邦也漸漸對陳平產生的猜忌,於是招來魏無知,指責他不應該推薦陳平這樣的人。

魏無知多年在劉邦身邊,對劉邦的習性瞭解的很透徹,他習以為常的聽取了劉邦的指責,待到劉邦說完話以後,氣也撒的差不多了,方才平靜的回答道:“臣下向大王推薦人才,注重的是才能,大王責問臣下的話,講的都是德行。如今德行高尚的人,對於戰爭毫無用處,大王能夠人用嗎?楚漢相爭的今天,臣下向大王推薦計謀之士,看中的是他的謀劃是否有利於國家社稷,至於是否與嫂子私通,是否收取的金錢賄賂,又何必多去懷疑費心呢?”

聽了魏無知的話,劉邦不得不承認有道理。不過,劉邦依然不能完全消除心中對陳平的疑慮,於是召陳平前來,當面質問:“先生侍奉魏國不能相容,於是去了楚國;侍奉楚國不能相容,又來跟隨我做事,守信義的人難道是這樣三心二意嗎?”

陳平回答:“臣下侍奉魏王,魏王不能使用臣的計謀,所以去侍奉項王。項王不能任用外人,他所信任使用的,不是項氏一族就是妻家的親戚,即使有計謀奇士,也不能信任,因此臣離開了楚國。臣下聽說漢王能用人,所以前來歸順大王。臣下不名一文孤身而來,不接受金錢無以籌措費用,難以施展。如果臣下的策劃有可以採用的地方,請大王採用;如果沒有可用之處,所接受的金錢原封不動都在,請統統交還國庫,也請大王恩准臣下歸還故里。”

聽了陳平的解釋,劉邦釋然,當即表示歉意,下令重金厚賞陳平,同時,頒佈命令,任陳平為護軍中尉,乾脆提拔他做了護軍機構的正職,在自己身邊全面負責漢王國情報部門的一切工作。

陳平獻反間計

楚漢對峙,到了漢三年四月,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劉邦請求議和,卻遭到了項羽的謀士范增的極力反對,項羽接受了范增的意見,拒絕了劉邦議和的請求,加緊了攻勢。

窘急的劉邦,與陳平商量應對之策。陳平便給劉邦獻上了“反間計”。劉邦表示贊同, 拿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任其自由使用,不問出入用途。

關於陳平使用反間計的過程,李開元教授在書中引用了《史記 陳丞相世家》的記載:陳平拿出大量的金錢在楚國收買內線,散佈謠言,說是鍾離昧等將領居功不滿,因為裂土封王的願望未能實現,有意與劉邦聯手,消滅項氏重新分割天下云云,引起了項羽的疑心。這個時候,楚漢之間正在交涉議和,項羽的使者到了滎陽,劉邦用最高級別的禮儀親自接見,用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之宴加以款待。當“三牲”進呈上來的時候,劉邦突然故作驚奇的對使者說道:“誤會誤會,我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於是下令撤去太牢之宴,用比較低劣規格的酒食招待使者。使者回國後,將事情向項羽稟報,項羽果然對范增大起疑心,終於導致范增的辭職出走。

雖然這個故事中陳平使用的反間計計謀並不那麼高明,這個故事本身也不一定百分百的真實,但我們能看到的是“智慧和智慧的較量,度量和度量的較量”,人與人的脾氣性格是不一樣的,說不得好與壞,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所以,當我們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與歷史的人物、事件“對號入座”的時候,我們可以預見的,可能是你未來的樣子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