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思維,成長型思維幫你科學育兒

性格決定命運,階層禁錮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圈層決定成功?

到底是什麼決定孩子的未來成功與否?

為了這個教育問題的答案,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去觀察、研究、實驗。最終,她得到一個答案:孩子形成的思維,決定命運。而思維可以分成兩種類型“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與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由此,她寫了對教育有深遠影響的《終身成長》這本書。

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思維,成長型思維幫你科學育兒

成長型思維 VS 固定型思維!

這種思維的表現其實並不難被發現。我觀察過很多孩子,以獲得喜歡的玩具為例,這種思維的差異就十分的明顯。

面對一個吸引自己的玩具,不同的孩子(可以獨立走路、簡單話語)會表現出截然想法的行為。

A:渴望地看著玩具,四處看看有沒有爸爸媽媽可以幫自己,過了一會繼續玩自己手中的玩具,放棄。

B:立刻跑到玩具的前面,抬著手嘗試去拿,屢次失敗後放棄。

C: 嘗試拿不到,開始搬小板凳,還是拿不到;嘗試找老師幫忙,被拒絕;放學時媽媽一來,就讓媽媽幫忙。

簡而言之,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成功與天生的智力、命運相關,一旦失敗就會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而成長型思維的人,遇到挫折會總結經驗,更快地振作起來,繼續挑戰。

這兩種思維是在幼兒時期逐漸塑造出來的,並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和性格特點。

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思維,成長型思維幫你科學育兒

關於表揚的思維秘密!

成長型思維的關鍵在於如何去看待困難、自己、成功三者的關係。德韋克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智力拼圖的任務。

第一輪測試中,難度容易,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輕鬆完成,第一組孩子完成後工作人員會表揚他們,“你很聰明!”第二組孩子會得到一句關於努力的鼓勵,“你剛才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很出色。”

第二輪測試中,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讓孩子們選擇,其中一個會說明比剛才的更難。結果,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容易的任務,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更多的選擇更難的挑戰。

第三輪測試中,挑戰的任務非常難,基本無法完成。所有的孩子都失敗了。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多地表現出驚慌、沮喪;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反而表現出更加的專注、興奮。

原因很簡單,被誇聰明的孩子更關注自己表現的是不是聰明。會努力去避免有難度的挑戰,避免失敗導致自己顯得不聰明。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會在困難中再次體會到自己努力的感覺,在孩子的認知中,這樣的努力是被人賞識的,是別人喜歡的。

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思維,成長型思維幫你科學育兒

如何引導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明白了這樣的心理學道理,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賞識誇獎孩子,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一,引導孩子看到自己做了什麼。“你努力地完成了剛才的挑戰,又進步了!”當孩子嘗試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遇到了挫折,這樣的鼓勵可以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收穫,也會帶給孩子繼續嘗試的力量。

二、引導孩子發現只有努力也不行,還需要關注方法和尋求幫助。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對,就需要學會反思改進方法。“有新方法嗎?聽聽其他人用什麼辦法解決的?”嘗試改變,反思過去發生的問題,是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方法。

三、引導孩子總結自身的成長。盯著成績和事情的結果,往往會忽略了過程帶來的成長。大多數孩子會被父母引導追求分數的高低,用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跟你上次的做法相比,這次你有新的收穫嗎?你覺得下次可以再做點什麼會更好?”不斷學習思考的過程,掌握的學習方法,成長的速度會更快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