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到還不晚!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到還不晚!



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小升初、中考、高考,認為這些才是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但實際上,孩子這些大考中的表現卻是在這兩個階段中定型的,那就是孩子四五年級和初二的時候。

為什麼這麼說呢?趕緊往下看吧~

1

第 一 個 階 段:四 五 年 級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四五年級是道坎兒。”

但它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家長忽視,這個階段孩子的很多變化處理不好,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很多孩子在初中暴露出的問題都和這個階段埋下的隱患有關。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瞭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就像很多孩子在作文裡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髮,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昂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而且,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緒。

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孩子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四五年級孩子各種習慣的定型期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

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

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儘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度。

孩子會通過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在四五年級這個關鍵階段,父母應該注意哪些要點才能幫到孩子呢?

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當孩子情緒處理不好,他們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就很難專心致志地學習,影響自己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係,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值得注意的是,10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洩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洩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例如,面對兒子並不如意的成績單,一對明智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xxx數學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準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臥室裡看電視去了。孩子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於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道:我是輕易不流淚的,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在拿著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準備。但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沒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拿著課本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一會兒,孩子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複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他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

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後,孩子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瞭解他們的心理。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一二年級更加註重學習興趣的引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有些聰明的孩子即使不用認真學習也會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四五年級是高年級,課程內容從培養學習興趣轉向大量知識系統性的學習,這就要求孩子必須開始從被動向主動學習轉變。

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告訴孩子他在為誰、為什麼而學習。這樣,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孩子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孩子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孩子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遊戲。

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裡,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而是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千萬不要覺得這會讓孩子驕傲,在這個階段的鼓勵會讓孩子激發出很多自信心。

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有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

10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

這時,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就照著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並且,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多方教育專家通過細心地觀察和研究發現,孩子在四、五年級左右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往往更具有持久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在四年級左右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比孩子在其他年齡段養成的好習慣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靈。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習慣。儘早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

10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進入一個迅猛發展期,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換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使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相比都是無效的。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五年級左右,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

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和毅力,在徵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給孩子制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比21天要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協。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到還不晚!



2

第 二 個 階 段:初 二 年 級

初二是個“坡”,熬不過去毀前程!

教育界有句諺語: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深有體會,初二年級是學生的一個事故多發的危險階段。行業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初二就是衝向山峰的“坡兒”

與起點處相比,它少了許多的鼓勵、期待;與終點處相比,它少了許多的掌聲、加油,還有那條紅線。它是孤身奮鬥的階段,是一個與寂寞為伍的階段,是一個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階段。

大家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在別人奮力攀登的時候,有些孩子產生懈怠放鬆的心理,很容易滑落坡底。

再加上與初一知識相比,初二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很多學生感覺學習吃力,產生了畏難情緒,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放棄了學習。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成績一蹶不振就是從初二開始的。

容易早戀、虛榮心強

初二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進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對異性有著羞澀的好奇心,早戀現象也就層出不窮。

因為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常常注視自己。他們喜歡時尚的衣服,華麗的妝飾,新潮的電子產品,喜歡錶現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花錢大手大腳,浪費了時間,蹉跎了學業。早戀,對外表的過分關注等因素,還有學習難度的加大,很多同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成績下降。

孩子疏遠父母、反抗性強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做事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因為荷爾蒙的影響,他們愛激動,常常發脾氣,喜歡與大人唱反調,甚至會頂撞家長,逆反心理嚴重,和父母關係疏遠。

初二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夥伴的一句。一個很好的孩子,因為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網、痴迷遊戲、談戀愛、與社會上的“哥們兒”交往,可能一落千丈。。

初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尤為顯著。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問題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鬆,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揚。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於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採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習不紮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那麼對於家長而言,就要:

做一個溝通平和的家長

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務都交給學校和老師。要多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需求,保持親子溝通順暢。但是切忌嘮叨、囉嗦,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的嘮叨。

儘量保持家庭的和諧、穩定,儘量不改變生活狀態。如:不發生父母離異、父母不長期遠離孩子、不讓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如果非改變生活狀態不可,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與孩子溝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徵就是“居高臨下”。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以營造和睦的親子氛圍。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教育孩子,宜採取疏導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定會有疏漏,而且會使孩子的心事越積越多,還可能使孩子走向極端。

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如果與孩子起了語言上的衝突,家長一定要冷靜,決不能激化矛盾。中學階段的孩子容易衝動,家長是成年人,應該理智。應立即主動採取適當方式停止爭辯,但決不放棄。等雙方冷靜後,再來開導孩子,效果會好得多。

做一個耐心正能量的家長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很容易失去耐心,動輒打罵。這樣強行管教,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加重孩子的牴觸心理。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一分責怪,多一體諒,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培養孩子刻苦、勤奮的優良品格。只有會學習的孩子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教育孩子,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奮。

引導孩子平常心看待自己家庭的富或窮。家長要明白自己的情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家庭的富與窮。富,不為富不仁,避免“暴發戶心態”;窮,不埋怨社會,避免“等靠要心態”。防止金錢對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如:不給孩子用奢侈品,不給孩子過多現金,不讓孩子“顯擺”;應不讓孩子寒酸,不讓孩子無零花錢,不讓孩子自卑。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多到對孩子有良好影響的場所去活動,儘量避免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孟母三遷”提醒我們,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個關注孩子的家長

和這個階段的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最好途徑就是平等、尊重。家長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干涉、侵入太多。

別隻盯著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孩子接觸的東西,爭取讓孩子少受不良影響。這一點家長要十分注意。

對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網、痴迷遊戲、交壞朋友、談戀愛、看黃色書刊影視等要密切關注。要儘可能地避免正處於初中階段的孩子頻繁接觸這些東西,少受不良影響。

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時就與孩子講清道理,說透危害,“約法三章”。出現這些問題的苗頭時,及早發現,早做工作。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到還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