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昌橋:小小公益崗 讓貧困戶在家變身“工薪族”

 每天一大早,涇縣昌橋鄉孤峰村吳巧英就會從家裡步行10分鐘趕到林業組美麗鄉村點,為這裡衛生進行日常管護。10年前吳巧英生過一場大病,之後家中經濟來源就只能依靠丈夫打零工,兒子尚在讀書,家境貧寒。2014年她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孤峰村又幫助她申請了衛生管護公益性崗位,每月可以領到工資300元。

  “村子裡一直有專人負責打掃衛生,但還存在犄角旮旯瑣碎垃圾。管護員日常任務也不輕,但他們很負責,能保持道路的時刻乾淨整潔,連小河溝也變得清澈了。”孤峰村公益崗位的設立得到了村民交口稱讚。

  新橋村湖衝組村民杜保平,今年69歲,早年配偶因車禍癱瘓致貧,於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孤身一人生活,主要靠養老保險和子女贍養,子女家境一般,其中有個女兒還患有宮頸癌。自身知識水平不高,又不會專業技術,如今他有了新的身份,“防火護林員”,上崗時正趕上清明假期,森林防火形勢嚴峻,他所負責的片區還是揚子鱷保護區,任務更重。杜保平每日都帶著紅袖章,起早摸黑忙忙碌碌,他依舊非常感謝,“政府政策那麼好,讓我在家門口有份工作,不僅增加了固定家庭收入,還不耽誤農時。我很滿足,我一定會做好這份工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公益性崗位不僅增加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較為穩定的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自主脫貧,靈活照顧了弱勢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也能夠解決鄉村環境衛生和森林防火等方面問題,使他們自身價值感也得到滿足,是一件很得民心的好事。”新橋村村委會主任方芳這樣評價到。

  科學研究,大力開發“合適”崗位。昌橋鄉前期針對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困難群眾展開摸排走訪,廣泛收集務工意願和計劃。從“強心理”、“扶心志”開始,激發村民脫貧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困難群眾“主動脫貧”動力,把“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

  統籌安排,細化管理“動態”崗位。堅持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按需定員,服務脫貧,加強公益崗位人員日常管理,進一步健全公益性崗位動態管理機制和不定期督查制度,對上崗人員到崗出勤、服務質量等方面進行考評,確保公益性崗位“人崗相符”。

  公益性崗位助力脫貧攻堅,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的舉措在昌橋創新產生,截至目前共開發的公益性崗位達到80個,涉及衛生清潔、秸稈禁燒等崗位,其中已安置建卡貧困戶80人,預計將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28萬元/年。下一步,昌橋鄉將繼續擴大公益崗覆蓋範圍,不斷激發困難群眾努力奮鬥的決心和勇氣,真正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