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導語:

在當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仁者無敵”這句話已經被很多人否定。面對社會上一些敲詐,人們內心的仁愛也漸漸消逝。很多人錯誤的認為“仁愛”已經沒有任何的作用,其實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觀點。從長遠看,立志行仁,內心就會出現一股自行向善的自律力,它能催動內心產生較高的責任感,推動生活、事業的發展,避免內在的焦慮、彷徨。心是細膩的,無論別人怎麼左右,都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思考,從而更多地體會生活中那些細微的美麗,並且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去享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君子周急不繼富

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君子在一次出行中遇到一位飢寒交迫的窮苦人,便用水泡飯給他吃。對於一國的君主來說,這並不算什麼。但是對於這位窮苦人來說卻是一頓豐盛的大餐。事後中山君主已經把這件忘得一乾二淨,可是那位窮苦人卻銘記在心,對中山君主感恩戴德。直到臨死前還對自己的子孫說:“將來中山君主有為難的時候,你們一定要用盡全力去幫助他脫離危難,因為我的命就是他救的,如果不是他當時的一口飯,我可能就餓死在路上了。”

後來,楚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主因為不敵落荒而逃,這位窮苦人的兒子果然緊跟其後誓死保護著中山君主。對此中山君主內心深有感觸,感嘆道:“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意思是給予的東西不在於多少,但是要看給予的對象。是否存在困境。中山君主出於“仁愛”之心救了路邊的飢寒交迫的窮苦人,自己也嚐到了“濟人須救濟急時無”的甜頭。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水滸傳》中有一位常救人於水火中的“及時雨宋江”。他幫助過很多人,後來也是因為曾受過他幫助的人,才使他穩穩地坐上了水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上。如果宋江見死不救,甚至在別人為難時落井下石,那麼在他受到困難時,別人也會在一旁看熱鬧。更別談什麼鼎力相助了。


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困難,需要他人幫助從而克服困難,因此,助人為樂是為人處世的本分。孔子告訴過他的學生同時也是告訴世人的一個道理:“在救濟他人的同時 ,不應追求虛名從而要講究務實,否則就會有損自己的道德修養。

在“周急不繼富上”也要區分對象、選準時機還需要恰當的形式等等。與其你花費萬貫家財去巴結一個權貴不如去接濟那些飢寒交迫的人;建造豪華的房舍去招待那些客人,不如用茅草去幫助那些家世微寒的寒門書生,幫助他們用茅草覆蓋破陋的茅屋;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在行善仁愛形式上,真心實意而並非虛情假意、趾高氣昂。


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所主張的“仁”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對朋友的“仁愛之心”,沒用“仁愛之心”的朋友是無法在一起長久相處的。即使相處久了也會產生縫隙。

戰國時期,齊相靖郭君門下有一門客叫齊貌辨,這個人身上有很多毛病,其他門客很不喜歡他,唯獨靖郭君對他很友好。讓齊貌辨住上等的客房,還讓自己的長子侍奉他。這些都被其他門客看在眼裡,一日,門客士尉勸解靖郭君,沒想到靖郭君絲毫沒有聽進去,士尉一氣之下離開了靖郭君的門下。為此孟嘗君也曾勸過靖郭君,沒想到靖郭君大發脾氣說:“即使把我們殺死,把我的家拆成四分五裂,只要齊先生滿意,我也在所不辭”可以看出來靖郭君拿齊貌辨作為自己真心的朋友。

幾年後,齊威王駕鶴西去,由齊宣王即位。靖郭君為人處世的方式得不到齊宣王的認可,在朝中寸步難行,被迫告老還鄉,回到老家居住,與此同時齊貌辨還是跟著靖郭君一起居住。齊貌辨在靖郭君告老還鄉後沒住多久,便向靖郭君辭行,想著去拜見齊宣王。靖郭君急忙說:“大王已經很喜歡我,你此行必死無疑呀。”勸說齊貌辨留下來,可是齊貌辨堅持要去面見齊宣王,他說:”此行我已經不抱可以活著回來的慾望。“靖郭君勸不住只好罷手任他去見齊宣王。


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齊宣王

齊貌辨來到皇宮,拜見了齊宣王,齊宣王見他說:“你就是靖郭君言聽計從的人、非常喜愛的人吧,本王在他心裡,都不如你的地位呢。”一開口便是滿滿的火藥味,齊貌辨回答說:“喜愛是有至於言聽計從根本談不來,草民怎麼能跟大王相比呢,我有兩件事想要說給大王天天。”

這第一件事就是,當初齊宣王坐太子的時候,齊貌辨曾對靖郭君說:“太子耳後見腮,相貌不仁,要不就廢了太子吧。”當時靖郭君兩行清淚留下說:“不行,我不忍心只要做。”這第一件事說完,齊貌辨便抬頭對大王說:“如果靖郭君聽信了我的話,他今天就不會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

第二件事是,靖郭君回到了老家,楚相曾找過他,想用比他大好幾倍的封地來換取靖郭君的封地。齊貌辨勸他答應,可是靖郭君卻拒絕了。他是這樣說的:“我忠於先王才被賜下封地,雖然現在被后王所厭棄,但是我對先王的忠心是不變的,如果把封地就這樣交換給別人,我怎麼對的起先王。”齊貌辨說:“這兩件事足以看出來靖郭君對我不是言聽計從,而是對大王您的忠心。

齊宣王聽了齊貌辨的話感嘆道:”原來靖郭君對我竟然如此的的忠誠,是我錯怪他了,我當時年齡幼小,不知道這些 ,你可願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

之後,靖國君就來到了國都,穿著齊威王賜的衣裳,帶著齊威王賜的帽子和佩刀。齊宣王親自接見的了靖郭君並讓他出任齊國的丞相。


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齊威王

真正的朋友不僅是在關鍵的時候挺身而出,而且任何時候都可以信賴,將心比心。只有真正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才可以去愛別人,如果“仁”在心中而不用的話,那也不算是位“仁者”。將“仁愛”存於心中,而且用它將心比心的去愛別人,別人也會將心比心的用同樣的“仁愛”去愛你,所以,修養本心,要依靠“仁”來交往,處世關係想要“仁”來維持。

總結:

“仁愛”是什麼?仁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去幫助別人。但是區區兩個字中蘊含著很大的道理。像中山君主濟人於危機的時候,才能解別人困境之危。儘管自己給予的只是一碗水泡飯,但是可以解別人燃眉之急,供他一時之需,這才是真正的賙濟人,誠心的幫助他人,相反受濟人,在危難的時候雖然受人”滴水“恩情,但這是一份真情,日後也定將”湧泉“想報

同時,在生活中,一個充滿人情味和愛心的人一定是你最真誠朋友,往往不管身份地位的高低,都會贏得別人內心的尊重。像靖郭君和齊貌辨的友誼,靖郭君為了齊貌辨放棄了門下不少門客,更是對孟嘗君方言只要齊貌辨滿意,就算把家拆的四分五裂都可以。當然齊貌辨也沒有讓靖郭君失望,自己獨自來到國都,懷著必死的決心面見大王,最終為靖郭君謀取了丞相的職位。作為朋友齊貌辨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將心比心。


一本簡簡單單的《論語》,告訴你如何在為人處世中做到仁者無敵


讀史有感:

中國的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孔子主張下的“仁”,也就是仁愛之心,所謂仁愛之心也就是“人心”,即為天道,用仁愛來保存人的真實性也就是保存了天道。仁愛之心是溫和的、博大的、寬厚的、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孔子的《論語》強調了以心為仁,人性的修養得到仁愛。那麼仁愛存在心中,為人處世就有了仁愛之心,這也就是孔子的仁愛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