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告別可怕的“中年危機”?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中年危機。男主A上世紀90年代專科畢業,畢業後去了一家民企,幹了近20年,做的也還可以,快40的時候做到了銷售總經理,中高層,全面負責銷售工作。他媳婦兒是同一家公司的,由於公司規定夫妻二人不能在一個公司辦公,他媳婦兒所以就辭職了。A當上領導後收入增加了不少,貸款買了市中心的大房子又買了輛車,可謂春風得意。之後A利用職務之便公飽私囊,被競爭對手舉報,然後就被老闆開除了。


被開除的A一下子現金流就斷了,房子還沒裝修好,貸款也沒還清,媳婦兒也沒工作,由於之前花錢也是比較大手大腳,積蓄也沒攢下多少,之後把新房和新車賣了,還了還貸款。由於是房子裝修了一半,賣房子時裝修就沒怎麼算錢,再加上房價也沒漲,這一頓折騰,不但沒賺反而還虧了一些。


應該如何告別可怕的“中年危機”?


之後兩口子沒工作,開始同時找工作,人快到40歲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女方還未生育,加上歲數也大了,與社會脫離時間太長,找個面試機會都很難。男方這邊由於名聲壞了,再加上原來老闆放話出來,之前行業裡的人也都不敢用他,這個歲數想再換行業也是很不容易。就這樣空閒了幾個月,原來為數不多的存款現在就更少了。


後來女方那找到一個文員工作,上班通勤時間長,工作辛苦壓力也大,可勝在待遇還算可以,就堅持了下來。但是男方由於之前做的是領導職務,一直也放不下架子,之後索性就賦閒在家,照顧家裡。如今,一分錢都要掰成兩瓣花。


旅鼠認為,人到中年才能真切的感覺到工作比什麼都要重要,沒有事業,婚姻、尊嚴都為零。如果現在男主還不放下身段的話,45歲之後不出意外,這輩子大概就這樣了。


應該如何告別可怕的“中年危機”?


其實,如果之前男主花錢沒有那麼大手大腳,再有一些理財觀念,現在的生活可能截然相反。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列列計劃,把不必要的開支砍掉。剩餘的錢都可以作為定投指數基金,每個月定投2000元,定投20年,平均年回報率按照12%計算,總投資金額為48萬,20年後的總金額是200萬。每個月定投2000,可能對於剛上班的年輕人來說比較困難,但是定投週期長達20年,不可能不漲工資吧,這20年平均下來,每月定投2000絕不算多。年化收益12%,定的也不高,正常情況下,熊市定投、牛市賣,然後再繼續定投,收益率要比12%還要高。


應該如何告別可怕的“中年危機”?


20年之後的200萬,雖然看著也不是很多,投資也再穩妥一些,按照5%年收益算,一年也有10萬塊了。保證現在正常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的。居安思危,旅鼠現在就是這樣做的,每個月強制定投指數基金,當手裡沒那麼多現金的時候,也就不想著消費了,可以提前化解一部分中年危機。



應該如何告別可怕的“中年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