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實習生》上映於2015年,由羅伯特·德尼羅和安妮·海瑟薇出演男女主角,豆瓣評分7.9。影片以一個治癒系的職場故事為主線:70歲的本退休後過著平淡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一家互聯網公司正在招聘65歲以上的實習生,便按要求以拍攝自述視頻的形式報了名,並順利通過面試。入職後的本被安排直接做企業創始人、年輕幹練的工作狂茱莉斯的助理。憑藉自己豐富的職場經驗和人生閱歷,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本,在工作和生活中給了茱莉斯許多幫助和啟發,最終成為茱莉斯最信賴的助手和朋友。


雖然以職場作為故事背景,但《實習生》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卻更多體現在情緒管理上。表面看來,本是一位勘破世情雙商滿分的溫厚長者,茱莉斯是堅毅果敢不讓鬚眉的工作狂;但實際上,古稀之年的本深陷在自我價值缺失的孤獨感中,而茱莉斯則在苦惱於無法兼顧同樣重視的事業與家庭。《實習生》真正表達的,是如何依靠自身的情緒控制能力,成功地從負面情緒的桎梏之中脫身而出,最終實現情緒自由。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延遲判斷:不被負面情緒所綁架

情緒自由,自由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自由的與各種情緒相處。

在一期《吐槽大會》中,“脫口秀太后”思文曾經吐槽微信的“撤回”功能:撤回的目的就是不想讓對方看到,為什麼成功撤回後對方還是會受到一條“對方撤回了一條消息”的提示呢?這莫非就是所謂的欲蓋彌彰?

然而,就是這個貌似雞肋的“撤回”,對於人類而言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在管理學中它叫做延遲判斷。一個人的成熟度,與這個人延遲判斷的能力相關。

人的思維、語言和行為,往往是“有感而發”,更多受到感性的驅使而非理性的分析,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延遲判斷,就是一個類似於撤回的過濾機制,化起心動念變為深思熟慮,變脫口而出為謹言慎行,轉蠢蠢欲動為謀定方動。因為延遲判斷的過濾,我們才能變得更加理智,而不是一味受情緒的挑撥。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實習生》中,在本做司機的第一天,茱莉斯因為不適應本的“老道”,隨手給行政總監發出了把本調到其他部門的指示。但在一天的相處後,茱莉斯開始覺得本是一個可信賴的幫手,而這時的本已經被調到了餐飲部當服務生。茱莉斯只好愧疚地找到本並向他道歉,實踐了一場美國版的“真香定律”。

無獨有偶,本也在無意中發現了茱莉斯看起來溫文爾雅的老公有了外遇,但卻沒有馬上揭發,而是選擇延遲判斷。在一次出差時,茱莉斯向本傾訴內心苦悶,並告訴本其實自己早就發現了丈夫的出軌行為。這時本才和盤托出,既向茱莉斯說明了真相,又斬釘截鐵地告訴因忙於工作而自責的茱莉斯“不是你的錯”。


延遲判斷不是拖延,而是用“延遲”爭取細緻觀察和冷靜分析的時間。在尚未全面瞭解一個人時,我們所謂的喜歡和討厭,都可以歸結為刻板印象。在這個時候做出人際關係的決定,往往會在事後發出“看走眼”的感嘆。

米蘭·昆德拉說,慢是一種已經失傳的藝術。很多時候,當機立斷的“快”是本能,而延遲判斷的“慢”是本事,需要用本事去引導本能,而不是用本能來壓制本事。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即時滿足:用小歡喜衝散大焦慮

情緒自由的基礎是安全感和滿足感。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延遲滿足效應,通過分析人們對眼前誘惑和長遠利益的取捨,衡量這個人的自控能力。可但在生活中,延遲滿足出現了一個巨大的bug:眼前的誘惑實實在在,但長遠之處有沒有利益卻不一定。

如果把獲得滿足看成一種慾望,那麼在延遲這種慾望的過程中,期待值也在一點一點不斷積累,而一旦最終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收益程度,壓抑許久的慾望會瞬間反噬,失落感和挫敗感加倍襲來,造成巨大的焦慮甚至恐慌。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實習生》中的本就深諳即時滿足之道。即時滿足並非無節制的縱慾,而往往體現在一些小地方。比如在出差的飛機上,本讓茱莉斯放下手頭的電腦和工作,用紅酒、美食和暢所欲言的聊天,衝散工作壓力帶來的疲憊和焦慮。

而一味地追求延遲滿足,一方面會遭受期望破滅的打擊,另一方面也會過度壓迫自己到不堪重負。茱莉斯的秘書貝姬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為了得到茱莉斯的認可,每天沒日沒夜的加班,而期待的認可遲遲不來以至於情緒崩潰。而舒緩這種崩潰所需要的並不是自我放縱,而僅僅是男友的一個擁抱、幾句安慰而已。小小的歡喜,卻能衝散大焦慮。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在《奇葩說》中李誕說,人類現在的生產力已經足以讓我們不再延遲滿足,而是可以選擇即時滿足了。事實上,即時滿足已然成為事實,“娛樂至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任何物種都是其生態位的反轉表達。那些為“娛樂至死”搖旗吶喊的人們,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延遲滿足所堆積的龐大焦慮的被動對沖。

相比而言,一杯奶茶、一罐啤酒、或是一次約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快樂,也許會成為抗焦慮的關鍵力量。正如《倒懸的地平線》裡,身患絕症的霍普對喬西說的那樣:生命中的一些小時刻,其實一點也不小。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閉環思維:做自己人生的執筆人

情緒自由很大程度體現在對自身的掌控感。

方文山在一次演講中說:“人生就是一部小說,幸運的是我這部小說一直是我自己在執筆,沒有代筆。”

很多人覺得,人生總是自己在執筆,實則不然。隨著人際圈子的不斷擴大,我們與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交集,而這些人或多或少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甚至主導權,比如父母、老闆、伴侶等等。這個時候,你的人生其實已經在由他人代筆了,“身不由己”變成了許多人共同的感嘆。

之所以會被“代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沒能形成“閉環”。在管理學中所謂的閉環思維,是指不斷地重複“輸入—輸出—再輸入—再輸入”的過程,應用到生活領域,是一個“檢查—總結—改進—再檢查”的過程。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實習生》中,茱莉斯創建的“合身網”逐漸壯大,隨之而來的是許多不可避免的漏洞和瑕疵。投資方希望能讓一個職業經理人出任CEO,這樣會讓公司和項目迅速的走上正軌,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對公司話語權的讓渡。

對於很多互聯網企業而言,這是常規途徑。初創團隊搭建商業模型,幾輪融資下來迅速膨脹。但茱莉斯不願意招CEO,她的原因很簡單:

“當我和他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得聽他的,那我算什麼?”

幾乎所有人都勸茱莉斯,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我們需要一個CEO。只有本對她說,沒有人比你更知道這個項目的內涵,也不會有人比你投入更多的真誠和熱情,你就是那個最合適的CEO。

正是因為本的鼓勵,茱莉斯決定力排眾議,繼續實現自己對“合身網”原本的構思和創意,並在本豐富商業經驗的幫助下,通過調研和分析不斷地發現物流、營銷、客服等方面的問題,加以改進並繼續追蹤問題,形成了一個“發現問題—改進問題—驗證改進效果—再發現問題”的閉環。


閉環思維的意義在於,在外力介入之前,隨時對自己做出矯正,從而形成一個正面積極的反饋系統。在這個系統的作用下,與外界的所有共鳴和碰撞,都將進行“二次消化”,成為服務於主觀意識的輔助,而不是喧賓奪主的一味聽之任之。只有這樣,才能一直將人生這部小說的寫作權限握在自己的手中。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看完《實習生》,我們在會心一笑之餘,也會捫心自問:難道真的要到七老八十的時候,才能像本一樣活得通透明智嗎?顯然不是。從延遲判斷,到即時滿足,再到閉環思維,《實習生》用一種反說教式的內核,把情緒管理的範式植入進了本與茱莉斯的相識、相處和相知全過程中,堅定而溫情的告訴我們:情緒管理,每個人都需要;情緒自由,每個人都可以。

其實,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同時也按下了情緒管理的按鈕,喜怒哀樂概莫能外。沒有哪種情緒是不該或者不配存在的,所謂的情緒自由,就是總能與自己形形色色的情緒和諧相處。

相比起人們趨之若鶩的財務自由,情緒上的自由似乎更加空泛,它沒有辦法用KPI的指標量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觸。這也恰恰和它的魅力所在:不被負面情緒裹挾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

《實習生》:延遲判斷、即時滿足、閉環思維,從而實現情緒自由

或許我們無法像《實習生》中的茱莉斯一樣幸運,有一個商業經驗、人生閱歷、道德品質都無可指摘的敦厚長者為自己指點迷津,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試著通過情緒管理去變成更加優秀的人。

正如經濟學家薛兆豐所說的:不要去責怪那個無法改變的世界,去鼓勵那個能夠進步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