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实习生》上映于2015年,由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妮·海瑟薇出演男女主角,豆瓣评分7.9。影片以一个治愈系的职场故事为主线:70岁的本退休后过着平淡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家互联网公司正在招聘65岁以上的实习生,便按要求以拍摄自述视频的形式报了名,并顺利通过面试。入职后的本被安排直接做企业创始人、年轻干练的工作狂茱莉斯的助理。凭借自己丰富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了茱莉斯许多帮助和启发,最终成为茱莉斯最信赖的助手和朋友。


虽然以职场作为故事背景,但《实习生》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却更多体现在情绪管理上。表面看来,本是一位勘破世情双商满分的温厚长者,茱莉斯是坚毅果敢不让须眉的工作狂;但实际上,古稀之年的本深陷在自我价值缺失的孤独感中,而茱莉斯则在苦恼于无法兼顾同样重视的事业与家庭。《实习生》真正表达的,是如何依靠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成功地从负面情绪的桎梏之中脱身而出,最终实现情绪自由。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延迟判断:不被负面情绪所绑架

情绪自由,自由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自由的与各种情绪相处。

在一期《吐槽大会》中,“脱口秀太后”思文曾经吐槽微信的“撤回”功能:撤回的目的就是不想让对方看到,为什么成功撤回后对方还是会受到一条“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的提示呢?这莫非就是所谓的欲盖弥彰?

然而,就是这个貌似鸡肋的“撤回”,对于人类而言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在管理学中它叫做延迟判断。一个人的成熟度,与这个人延迟判断的能力相关。

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往往是“有感而发”,更多受到感性的驱使而非理性的分析,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延迟判断,就是一个类似于撤回的过滤机制,化起心动念变为深思熟虑,变脱口而出为谨言慎行,转蠢蠢欲动为谋定方动。因为延迟判断的过滤,我们才能变得更加理智,而不是一味受情绪的挑拨。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实习生》中,在本做司机的第一天,茱莉斯因为不适应本的“老道”,随手给行政总监发出了把本调到其他部门的指示。但在一天的相处后,茱莉斯开始觉得本是一个可信赖的帮手,而这时的本已经被调到了餐饮部当服务生。茱莉斯只好愧疚地找到本并向他道歉,实践了一场美国版的“真香定律”。

无独有偶,本也在无意中发现了茱莉斯看起来温文尔雅的老公有了外遇,但却没有马上揭发,而是选择延迟判断。在一次出差时,茱莉斯向本倾诉内心苦闷,并告诉本其实自己早就发现了丈夫的出轨行为。这时本才和盘托出,既向茱莉斯说明了真相,又斩钉截铁地告诉因忙于工作而自责的茱莉斯“不是你的错”。


延迟判断不是拖延,而是用“延迟”争取细致观察和冷静分析的时间。在尚未全面了解一个人时,我们所谓的喜欢和讨厌,都可以归结为刻板印象。在这个时候做出人际关系的决定,往往会在事后发出“看走眼”的感叹。

米兰·昆德拉说,慢是一种已经失传的艺术。很多时候,当机立断的“快”是本能,而延迟判断的“慢”是本事,需要用本事去引导本能,而不是用本能来压制本事。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即时满足:用小欢喜冲散大焦虑

情绪自由的基础是安全感和满足感。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延迟满足效应,通过分析人们对眼前诱惑和长远利益的取舍,衡量这个人的自控能力。可但在生活中,延迟满足出现了一个巨大的bug:眼前的诱惑实实在在,但长远之处有没有利益却不一定。

如果把获得满足看成一种欲望,那么在延迟这种欲望的过程中,期待值也在一点一点不断积累,而一旦最终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程度,压抑许久的欲望会瞬间反噬,失落感和挫败感加倍袭来,造成巨大的焦虑甚至恐慌。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实习生》中的本就深谙即时满足之道。即时满足并非无节制的纵欲,而往往体现在一些小地方。比如在出差的飞机上,本让茱莉斯放下手头的电脑和工作,用红酒、美食和畅所欲言的聊天,冲散工作压力带来的疲惫和焦虑。

而一味地追求延迟满足,一方面会遭受期望破灭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会过度压迫自己到不堪重负。茱莉斯的秘书贝姬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为了得到茱莉斯的认可,每天没日没夜的加班,而期待的认可迟迟不来以至于情绪崩溃。而舒缓这种崩溃所需要的并不是自我放纵,而仅仅是男友的一个拥抱、几句安慰而已。小小的欢喜,却能冲散大焦虑。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在《奇葩说》中李诞说,人类现在的生产力已经足以让我们不再延迟满足,而是可以选择即时满足了。事实上,即时满足已然成为事实,“娱乐至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说法,任何物种都是其生态位的反转表达。那些为“娱乐至死”摇旗呐喊的人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延迟满足所堆积的庞大焦虑的被动对冲。

相比而言,一杯奶茶、一罐啤酒、或是一次约会,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快乐,也许会成为抗焦虑的关键力量。正如《倒悬的地平线》里,身患绝症的霍普对乔西说的那样:生命中的一些小时刻,其实一点也不小。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闭环思维:做自己人生的执笔人

情绪自由很大程度体现在对自身的掌控感。

方文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就是一部小说,幸运的是我这部小说一直是我自己在执笔,没有代笔。”

很多人觉得,人生总是自己在执笔,实则不然。随着人际圈子的不断扩大,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交集,而这些人或多或少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甚至主导权,比如父母、老板、伴侣等等。这个时候,你的人生其实已经在由他人代笔了,“身不由己”变成了许多人共同的感叹。

之所以会被“代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能形成“闭环”。在管理学中所谓的闭环思维,是指不断地重复“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入”的过程,应用到生活领域,是一个“检查—总结—改进—再检查”的过程。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实习生》中,茱莉斯创建的“合身网”逐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不可避免的漏洞和瑕疵。投资方希望能让一个职业经理人出任CEO,这样会让公司和项目迅速的走上正轨,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对公司话语权的让渡。

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而言,这是常规途径。初创团队搭建商业模型,几轮融资下来迅速膨胀。但茱莉斯不愿意招CEO,她的原因很简单:

“当我和他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得听他的,那我算什么?”

几乎所有人都劝茱莉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一个CEO。只有本对她说,没有人比你更知道这个项目的内涵,也不会有人比你投入更多的真诚和热情,你就是那个最合适的CEO。

正是因为本的鼓励,茱莉斯决定力排众议,继续实现自己对“合身网”原本的构思和创意,并在本丰富商业经验的帮助下,通过调研和分析不断地发现物流、营销、客服等方面的问题,加以改进并继续追踪问题,形成了一个“发现问题—改进问题—验证改进效果—再发现问题”的闭环。


闭环思维的意义在于,在外力介入之前,随时对自己做出矫正,从而形成一个正面积极的反馈系统。在这个系统的作用下,与外界的所有共鸣和碰撞,都将进行“二次消化”,成为服务于主观意识的辅助,而不是喧宾夺主的一味听之任之。只有这样,才能一直将人生这部小说的写作权限握在自己的手中。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看完《实习生》,我们在会心一笑之余,也会扪心自问:难道真的要到七老八十的时候,才能像本一样活得通透明智吗?显然不是。从延迟判断,到即时满足,再到闭环思维,《实习生》用一种反说教式的内核,把情绪管理的范式植入进了本与茱莉斯的相识、相处和相知全过程中,坚定而温情的告诉我们:情绪管理,每个人都需要;情绪自由,每个人都可以。

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同时也按下了情绪管理的按钮,喜怒哀乐概莫能外。没有哪种情绪是不该或者不配存在的,所谓的情绪自由,就是总能与自己形形色色的情绪和谐相处。

相比起人们趋之若鹜的财务自由,情绪上的自由似乎更加空泛,它没有办法用KPI的指标量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这也恰恰和它的魅力所在:不被负面情绪裹挟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

《实习生》:延迟判断、即时满足、闭环思维,从而实现情绪自由

或许我们无法像《实习生》中的茱莉斯一样幸运,有一个商业经验、人生阅历、道德品质都无可指摘的敦厚长者为自己指点迷津,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着通过情绪管理去变成更加优秀的人。

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说的:不要去责怪那个无法改变的世界,去鼓励那个能够进步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