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自由在高处》是学者熊培云的散见于报刊网站的评论随笔合集,记者出身的他深入过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历过欧风美雨的洗礼,以宽容的态度、犀利的笔触探讨了“自由与自救”这个命题。

《自由在高处》: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1、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2、乔布斯说:“你须寻得所爱。”这个问题在我少年时便已经解决了。我知道一生所爱,除了写作与思考,我的生命别无激情。

3、一个努力拓展言论自由的人,一定不会忘了拓展接受信息的自由,因为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奠基在接受信息自由基础之上,自由言论才更牢靠、更真实、更全面。

4、在大学课堂上,我常和学生提及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5、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是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6、李慎之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对此我是非常认同的。以我的理解,二十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流血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改良的世纪,流汗的世纪。

《自由在高处》: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7、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在平常的写作中,不管实际上做得如何,在心底里我是偏向胡适的。所以,如果有人说:“培云,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了鲁迅。”我会因此非常不安,如芒在背。我会想到鲁迅的“一个也不宽恕”,想到胡适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由此反思自己活得是不是不够宽厚,写作是不是过于凌厉。

8、凡让我成瘾的东西,都不是我需要的乐趣。我有自己的方向感,不会去做隔行的评论,更不会发评论癫。

9、这些年来,我毫不掩饰对小说《废都》的反感。这是一部不仅作者要爬格子,还要读者爬格子的小说,里面充满了虚假的绝望。

10、因为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所以我才会那么热爱《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放牛班的春天》等电影。

《自由在高处》: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11、不自由的,不是坏人,而是坏的关系。

12、那些想收获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人,必须像真正的人那样,承受支撑自由价值的艰辛。

13、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14、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15、如孟德斯鸠所言,“富人不奢侈,穷人将饿死”。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来说,奢侈本来就是完成社会的财富流动与资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径。

16、端正不了一个人的思想,就试着端正这个人的姿势,这同样是一种暴力。

17、纳粹当年对德国疯狂一时的爱情何尝不是一种国家理性?在此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关乎心灵的东西,往往是向善的;导致人走向罪恶的,往往是人的理性抉择,是计算。爱情是关乎心灵的,而获取爱情的手段却是关乎理性与头脑的。同样是为了爱情,有的人选择了更自由的方式,而有的人则选择了侮辱与强奸;同样是爱国,有人选择了共生主义,有人选择了玉石俱焚的复仇主义与专制主义。

18、林语堂说:“男人只懂人生哲学,女人却懂人生。”女人的直觉能抵达心灵,男人的理性有时却接近幻觉。当战争让女人走开时,男人却在战场上死个精光。

《自由在高处》: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19、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

20、索尔仁尼琴:除了知情权之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21、我一直相信,能让知识分子安身立命者无外乎三样东西,且缺一不可:一是知识,知识分子以思考为业,不仅捍卫常识,对社会、对世界更要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二是独立,他不应附属于任何战略。这种独立并非一种姿势,其价值正在于保护上述思考不被扭曲。三是对推进美好人生、社会进步与人类福祉的参与,正如左拉一样,他从自己的参与中找到知识的意义,其所体现者即公共精神。

2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绝望,不过是一种积习,它更多来自过去,而不是明天,甚至也不是现在;它只缘于我们疲惫的内心,而非完全是因为环境。所以,乐观的人会说:“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郝思嘉会说:“毕竟,明天是一个崭新的日子。”

《自由在高处》: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23、心理研究表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人的心理会有一个自动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即将不良刺激转化为良性刺激,藉此度过难关。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合理化、压抑、选择性遗忘、幽默、升华等等。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体现更多的则是合理化。

24、今日中国,灾难新闻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

25、此前,我之所以常说“悲观是卧底”,即是因为我意识到悲观会与这不如意的世界、貌似强大的侵权者构成合谋,里应外合掀翻我的们的斗志。

26、二十五岁到三十岁是一个有公共精神的人渐渐学乖的过程。

27、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缺乏某些条件时,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他们充分享用这些条件时,却往往忽略条件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28、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到的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

29、人世间最真实而最恒久的“冲突”,是在人的生与死之间,而绝不是文明之间。

30、自由是一种普遍权利,真正的革命不是为了奴役别人,更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建立起一种持久的自由秩序,以便让所有人能够在这种秩序中平等地生活。

31、所谓美好社会的密码,无外乎人人能为自由担起责任。

32、“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

33、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

34、于个人而言,有些人困于单位文化,人为物役,直至彻底被体制化。他们很少跳出单位思考人生,为谋理想选择出走。所谓成功,也不过是落得个左右逢源,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遭流放。

35、消极自由是“不说”的自由,积极自由是“说不”的自由。

36、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状态就是:我们在需要大胆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时却接受别人的权威。

37、关于“什么是幸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有过极其完美的阐述。和他一样,我相信,幸福只是我们在追求自我实现时的一个副产品。自由也是一样。那些以自由为人生终极目的的人是不会真正拥有自由的,因为他们时常为自由所奴役。相反,我认为人生才是自由的目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