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

《自由在高處》是學者熊培雲的散見於報刊網站的評論隨筆合集,記者出身的他深入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經歷過歐風美雨的洗禮,以寬容的態度、犀利的筆觸探討了“自由與自救”這個命題。

《自由在高處》: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

1、如果不想浪費光陰的話,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這兩點對你將來都有用。

2、喬布斯說:“你須尋得所愛。”這個問題在我少年時便已經解決了。我知道一生所愛,除了寫作與思考,我的生命別無激情。

3、一個努力拓展言論自由的人,一定不會忘了拓展接受信息的自由,因為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奠基在接受信息自由基礎之上,自由言論才更牢靠、更真實、更全面。

4、在大學課堂上,我常和學生提及茨威格寫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裡的一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5、一個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還不在於曾經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於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最喜歡做什麼,最需要做什麼,只是送往迎來之間匆匆度過一生。

6、李慎之說:“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胡適的世紀。”對此我是非常認同的。以我的理解,二十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流血的世紀;而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改良的世紀,流汗的世紀。

《自由在高處》: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

7、有人說,魯迅是雜文,胡適是評論;魯迅是酒,胡適是水。酒讓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癲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在平常的寫作中,不管實際上做得如何,在心底裡我是偏向胡適的。所以,如果有人說:“培雲,你的文章讓我想起了魯迅。”我會因此非常不安,如芒在背。我會想到魯迅的“一個也不寬恕”,想到胡適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由此反思自己活得是不是不夠寬厚,寫作是不是過於凌厲。

8、凡讓我成癮的東西,都不是我需要的樂趣。我有自己的方向感,不會去做隔行的評論,更不會發評論癲。

9、這些年來,我毫不掩飾對小說《廢都》的反感。這是一部不僅作者要爬格子,還要讀者爬格子的小說,裡面充滿了虛假的絕望。

10、因為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絕望,更不缺虛假的矯揉造作的絕望。所以我才會那麼熱愛《肖申克的救贖》、《美麗人生》、《放牛班的春天》等電影。

《自由在高處》: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

11、不自由的,不是壞人,而是壞的關係。

12、那些想收穫自由所帶來的美好的人,必須像真正的人那樣,承受支撐自由價值的艱辛。

13、暴力革命如瀑布氣勢磅礴,從天而降,飛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聲而無營養。

14、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就沒有自由。

15、如孟德斯鳩所言,“富人不奢侈,窮人將餓死”。從經濟與社會的角度來說,奢侈本來就是完成社會的財富流動與資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徑。

16、端正不了一個人的思想,就試著端正這個人的姿勢,這同樣是一種暴力。

17、納粹當年對德國瘋狂一時的愛情何嘗不是一種國家理性?在此意義上,或許可以說,關乎心靈的東西,往往是向善的;導致人走向罪惡的,往往是人的理性抉擇,是計算。愛情是關乎心靈的,而獲取愛情的手段卻是關乎理性與頭腦的。同樣是為了愛情,有的人選擇了更自由的方式,而有的人則選擇了侮辱與強姦;同樣是愛國,有人選擇了共生主義,有人選擇了玉石俱焚的復仇主義與專制主義。

18、林語堂說:“男人只懂人生哲學,女人卻懂人生。”女人的直覺能抵達心靈,男人的理性有時卻接近幻覺。當戰爭讓女人走開時,男人卻在戰場上死個精光。

《自由在高處》: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

19、有什麼樣的心靈,便有著怎樣的目光。傳播學理論同樣認為,任何意義的完成,關鍵在於信息接收者。

20、索爾仁尼琴:除了知情權之外,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後者的價值要大得多。它意味著我們高尚的靈魂不必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過度的信息對於一個過著充實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21、我一直相信,能讓知識分子安身立命者無外乎三樣東西,且缺一不可:一是知識,知識分子以思考為業,不僅捍衛常識,對社會、對世界更要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二是獨立,他不應附屬於任何戰略。這種獨立並非一種姿勢,其價值正在於保護上述思考不被扭曲。三是對推進美好人生、社會進步與人類福祉的參與,正如左拉一樣,他從自己的參與中找到知識的意義,其所體現者即公共精神。

22、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絕望,不過是一種積習,它更多來自過去,而不是明天,甚至也不是現在;它只緣於我們疲憊的內心,而非完全是因為環境。所以,樂觀的人會說:“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絕望的人。”郝思嘉會說:“畢竟,明天是一個嶄新的日子。”

《自由在高處》: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

23、心理研究表明,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人的心理會有一個自動保護機制在起作用,即將不良刺激轉化為良性刺激,藉此度過難關。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合理化、壓抑、選擇性遺忘、幽默、昇華等等。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中,體現更多的則是合理化。

24、今日中國,災難新聞的門檻已經越來越高了。

25、此前,我之所以常說“悲觀是臥底”,即是因為我意識到悲觀會與這不如意的世界、貌似強大的侵權者構成合謀,裡應外合掀翻我的們的鬥志。

26、二十五歲到三十歲是一個有公共精神的人漸漸學乖的過程。

27、無論是談判,還是談戀愛,人多愛講條件。這不是因為人世故,而是因為人必須生活在一定的條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當人們缺乏某些條件時,會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處逆境之中,而當他們充分享用這些條件時,卻往往忽略條件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28、一個著名的說法是,如果你手裡只有一把錘子,那麼你看到的所有的問題都是釘子。

29、人世間最真實而最恆久的“衝突”,是在人的生與死之間,而絕不是文明之間。

30、自由是一種普遍權利,真正的革命不是為了奴役別人,更不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建立起一種持久的自由秩序,以便讓所有人能夠在這種秩序中平等地生活。

31、所謂美好社會的密碼,無外乎人人能為自由擔起責任。

32、“自修自持莫道此間非彼岸,即心即佛須知東土是西天”。

33、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

34、於個人而言,有些人困於單位文化,人為物役,直至徹底被體制化。他們很少跳出單位思考人生,為謀理想選擇出走。所謂成功,也不過是落得個左右逢源,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卻遭流放。

35、消極自由是“不說”的自由,積極自由是“說不”的自由。

36、康德說,啟蒙就是人類擺脫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所謂不成熟狀態就是:我們在需要大膽運用自己理性的領域時卻接受別人的權威。

37、關於“什麼是幸福”,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有過極其完美的闡述。和他一樣,我相信,幸福只是我們在追求自我實現時的一個副產品。自由也是一樣。那些以自由為人生終極目的的人是不會真正擁有自由的,因為他們時常為自由所奴役。相反,我認為人生才是自由的目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