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進展

北京師範大學劉林海教授到歷史文化學院講座

西方史學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進展


西方史學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進展


西方史學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進展


西方史學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進展


2017年12月6日晚7時,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武可老師的熱情邀約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林海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文華樓東區1106教室作了題為《西方史學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進展》的講座。劉林海教授是哈佛大學(2006-2007、2014-2015)、香港中文大學(2008)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歐洲中古史、基督教史、史學史等教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項目等多項。在《世界歷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史學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武可老師擔任此次講座主持人,歷史文化學院本科及研究生積極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一開始劉林海教授就指出今年是西方宗教改革500週年,指出我們認真研究宗教改革的重要性,由此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近期國外宗教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劉教授進一步指出,隨著對宗教改革的深入研究,人們對於宗教改革有了一些新的認知,通過近年來眾多學者的研究,宗教改革史的研究範圍、內容等都更加廣泛,對於我們進一步瞭解宗教改革具有啟發意義。近年來國外對於宗教改革的研究成果也很豐富。因此,劉教授指出,希望通過今天的講座能給我們進行國外研究現狀的簡單梳理與介紹。劉教授還謙虛的說道,他的講授肯定是不完全的,目的是為了給大家進行一個初步的介紹。

講座的第一部分,劉林海教授就對宗教改革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解釋。第一部分題為“宗教改革:從單數到複數”,劉教授從宗教改革的概念依次闡釋了“路德改革”、“新教改革”、“公教改革”、“激進改革”這些詞語的起源及興起時間,並進一步指出,宗教改革是一種多元的改革,各個改革之間的目標和神學等各不相同。

講座的第二部分是“從反宗教改革到近代早期公教”。劉林海教授首先就指出“反宗教改革”最早是由蘭克提出的,然後將“反宗教改革”固定化並賦予特殊內涵。劉教授指出“反宗教改革”是指公教會針對路德改革實施的反動措施。包括從特倫特會議到三十年戰爭期間公教的一系列措施。緊接著,劉教授列舉了大量國際上的一些知名學者對於“公教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問題的研究成果。並最終由此得出結論:公教改革並非消極、反動的。劉教授在第二部分講解的第二個問題是“近代早期宗教”。劉教授首先就提出:已有概念不能有效涵蓋複雜的歷史事實,之後,劉教授用羅耀拉與耶穌會舉例,指出:耶穌會的目的不是改革宗教,而是救助別人的靈魂;耶穌會的範圍主要在意大利與伊比利亞半島。最後,劉教授指出近代早期公教包括上述內容,並且範圍更廣。

講座的第三部分是“宗教改革與現代性”。這一部分主要探討宗教改革與現代性模式確立之間的聯繫。劉教授首先從新教與現代性模式的確立之間的關係講起。通過列舉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一著作,指出宗教是多元化的,人們開始自主信仰,越來越世俗化,“理性”、“科學”、“民主”等近代元素開始通過新教改革而出現。

講座的第四部分是“社會史與宗教改革研究”。第一個問題是社會學與宗教改革研究的轉向。劉教授指出傳統的研究模式如:教會史、教義史、政治史、大人物大歷史等開始受到質疑與挑戰。以馬克思、恩格斯與馬克斯·韋伯等人為首開始提出新思路,主張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宗教史。在社會史的宗教改革研究這一部分,劉教授以國外著名學者穆勒的《城市宗教改革》為例,指出這一時期社會史開始在宗教領域研究中興起。

講座的第五部分是“新文化史轉向與宗教改革研究”。在這一部分,劉教授首先就指出的新文化史與社會史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兩者都屬於圍觀史學,但是新文化史更注重於人的內心世界與情感變化。新文化史主要研究的是大眾的宗教觀念、研究大眾生活,研究大眾理想、情感與體驗。並且新文化史更加註重對於情感、死亡、喪葬儀式等問題的描寫。最後,劉海林教授從認識上、事件上、思路上為大家進行了總結,劉教授指出對於宗教改革問題的研究只要從“一元到多元、教會到社會、上層到下層、事件到背景、歐洲到世界、斷裂到連續”這幾大方面去把握,我們便能對宗教改革問題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講座的最後,是同學提問環節,在互動中,在座的同學積極與劉海林教授進行互動探討,通過“韋伯命題”等問題與劉教授進行探討。劉教授一一耐心的解答了同學們的疑問。

劉海林教授的本次講座得到了同學們的高度評價,通過劉教授的此次講解,我們對於西方宗教改革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於我們以後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