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華不輸於曹操父子,但治國能力卻成渣

曹操父子都以詩才聞名於世,在文壇上號稱"三曹",備受時人和後世的推崇。無獨有偶,在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父子三人也都以文采知名於世,在文壇上號稱"三蕭"。不過跟曹操、曹丕父子在治國方面的成績相比,"三蕭"的表現簡直爛成渣,尤其是蕭衍、蕭繹二人,竟讓國家經歷兩次覆亡之災。那麼,他們究竟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華不輸於曹操父子,但治國能力卻成渣

梁武帝蕭衍自幼文武兼備,是一位不可多得全才型皇帝。就文藝方面而論,梁武帝在經史、詩文、音樂、繪畫、書法等方面造詣很深,在文化圈裡面的知名度極高,曾與南齊大文學家沈約、謝朓、範雲等七人同遊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有"竟陵八友"之稱(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並遊焉,號曰八友。見《梁書》)。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華不輸於曹操父子,但治國能力卻成渣

梁武帝晚年沉溺於佛教之中不能自拔,為此不惜戒掉房事,專心致志於研究佛法,而且還經常親自講經說法,甚至三次"捨身"同泰寺,可謂痴迷至極。佛教在南梁時期大盛,佛寺古剎遍地開花,以至於出現"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的盛況(見《南史·卷七十·循吏列傳》)。梁武帝大肆寵佛後,便荒怠了國政,但獨獨對北伐統一大業念念不忘。為完成這個宏願,南梁屢次利用勁敵北魏內亂之時出兵,但均以失敗告終。等到北魏分裂後,梁武帝又看到曙光。當時,東魏大將侯景因不見容於執政高澄,便攜帶土地歸順南梁,被梁武帝封為河南王、大將軍。東魏派軍攻侯景,梁武帝派皇侄蕭淵明支援,結果兵敗被俘,只有侯景率領少數殘餘撤往梁境。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華不輸於曹操父子,但治國能力卻成渣

此時東魏提議用侯景換蕭淵明,梁武帝果斷答應,並遣使跟東魏進行密談,不巧被侯景探知明細。侯景驚怒交加,最終決心舉兵反梁,利用國內防守空虛的機會,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攻佔都城建康,將梁武帝囚禁在臺城。在攻佔都城之前,侯景已擁立武帝之侄蕭正德為帝,為使得自己的叛亂合法化,自然不能再讓老皇帝活下去。但侯景又不想背上弒主的惡名,於是便對其採取斷糧斷水的方式,意圖將武帝餓死了賬。公元549年五月,梁武帝餓死於臺城皇宮淨居殿,虛齡86歲,臨終前口渴求蜜水不得,喊了兩聲"嗬嗬",便撒手人寰。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華不輸於曹操父子,但治國能力卻成渣

梁武帝一共有八個兒子,其中文采極佳者有三位,即長子蕭統(昭明太子)、三子蕭綱(簡文帝)和七子蕭繹(元帝),後世文學界將蕭衍父子四人並稱為"四蕭",名氣不亞於"三曹"。而"四蕭"當中,成就最高者當屬梁元帝蕭繹,而他最終的結局卻又最悽慘,最讓人扼腕。

蕭繹是武帝的第七子,自幼文藝天賦極佳,不僅在文章、書法、繪畫方面號稱"三絕",而且在作詩、音樂、圍棋、玄學、占卜、兵法等方面造詣很深,甚至還精通相馬術,學問之博大精深,可謂亙古罕見。然而此君雖然文藝素養極高,但在政治上卻是一位非常腹黑的人物。侯景之亂髮生後,蕭繹非但沒有出兵勤王,反而致力於剷除自己的兄弟、子侄,並以此登上帝位。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華不輸於曹操父子,但治國能力卻成渣

但在平定侯景之亂後,蕭繹卻又變成一位不通時務的低能兒,不僅拒絕還都建康,還對近在咫尺的強敵西魏態度傲慢,竟然要求對方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極為傲慢,以致引得對方大舉侵襲。令人無語的是,就在西魏進逼行在江陵之際,元帝秉持"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態度,整日裡與群臣討論老莊之學,毫無禦敵之策,真是顢頇至極。公元555年,江陵淪陷,梁元帝被土囊壓身而死。

更令人氣憤的是,蕭繹臨死前竟將自己的悲劇歸罪為讀書太多,為洩憤,把宮中珍品藏書14萬卷付之一炬(帝入東閣竹殿,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將自赴火,宮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寶劍斫柱令折,嘆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梁元帝焚燬圖書事件,是秦始皇焚書以來最大的文化浩劫,令人扼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