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象牙、大理石、绘画、银盆、雕像、紫衣, 无数人渴望这些东西必不可少, 但是有的人对这些却漠不关心。——《书信》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你还是依旧认为拥有的物品越多,就越幸福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我们想要的东西,大多数都能找得到;坏在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东西和废弃物之中,至于时常感觉活得好累呀!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思想观念告诉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会越好。所以,我们努力赚更多钱来消费,如买豪宅、豪车、奢侈品等物品,来取悦自己,以显示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是拥有这些东西之后的我们,真的会比之前活得更幸福吗?

在我看来,答案非也。因为一个人是否幸福,不是看你在物质上拥有什么,也不是看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而是看内心是否得到满足。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我们的幸福是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用拥有多少物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

这犹如有一个人,在众人看来,他人生过得很悲伤,但我却认为他最为幸福的人。他是谁呢?

他是一个被遗弃在一艘叫“维吉尼亚号”船上的孤儿;他一生只拥有一台钢琴和一位好朋友;他终其一生,飘洋在海上,从未下船,也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想,即便人们有一天读懂他为何不下船,而未必敢过着他那样生活。

他是意大利国宝级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寻根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镜头下的男主人公“1900”。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海上钢琴师》于1998年上映。上映后,该影片是托纳多雷导演的“寻根三部曲”里面口碑最好、人气最旺的一部。至今,有170万多人“豆瓣鹅”,参与评价并给出了9.3的高分好评。它是一部为数不多,能一路斩获了美国金球奖等各类大奖22项,并在豆瓣电影TOP250排行中高居前列的影片。

尽管世人皆给此书极高评价。但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经典之处不在于人们给它赋予的各种优秀标签和高评,而是“1900”这个人过着一种不宁可忠于自己的死,而选择泯然于众的生的人生活法。我想,这才是这部经典电影必看的原因。

很多人把《海上钢琴师》当成一部文艺影片。其实不然,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们不仅会回忆少时学钢琴的场景,而是还会渐渐地读懂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种种心路历程,以及我们究竟该如何过好这一生,以此来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

如今,我多次重刷这部经典的人生哲学电影,看到不仅是“1900”的钢琴天赋、内心的孤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多的则是成人世界里,关于技能学习、艺术创作、成功的事业、幸福的爱情、以及人生幸福等多方面的深度思考。

用一句话来说,你我都能在“1900”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但又难以成为下一个“1900”。

01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去了过哪些地方,说了什么话,而是看他如何学习,并能做出什么来。

在影片中,男主人公“1900”,生于海上,成长在海上。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没有任何城市、教区,或者棒球队里出现过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个弃婴,一段从天堂交响乐中不小心遗落出来的破碎旋律......

可以说,从被遗弃那一刻起,1900就注定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没有好的原生家庭,没读过书,没上过学。他唯一拥有的最好的学习资源,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底层厨师、水手、机械工和招待们对他的照料,以及往来的旅客则向他描述外面的世界、讲述许多故事。

像1900这样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这辈子是毁了,注定没出息。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

一来,环境影响人,甚至也能塑造人。用古人的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等。

二来,一个人如果不走出去,触摸不到世间万物,就难以了解到世界的运作方式。用蒋方舟的话来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只能够来自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就是说,人的一生是由你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经历的事,见过的人,所的决定的。

用电影《一代宗师》中的经典话来说:人活着无非就三件事: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问题是,1900不但没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且还不肯下船,去看看世界。所以,人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他浪费了此生,也错过了最美好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正因如此,1900不下船,不换一种方式生活,成为这部电影热议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他的世界过于封闭、活得太孤独,以至于他最后恐惧陆地生活,无法寻求到自己的价值,才选择自杀的。所以在众人眼里,他的一生,在坐井观天,看到的人,见到的事,太少了;他的世界,实在过于狭隘,活得太悲哀了。

但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人们在同情他,也是在误解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走过的人路,见过的人,比常人多得多。

你想!这艘油轮常年往返于欧洲和美国,每一趟载客2000人左右。每一趟往返,船舱里面的人都不一样,并且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在船上生活一段时间。

可以说,这艘“维基利亚”油轮,并不是像陆地上那个相对封闭的村庄,也不是一个人人需要持价值不菲的居住证,才能住进的小区。它更像是一座开放的、人来人往的移动大城市。

按照英国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字”理论来看,人类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到近代,许多人虽然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按照社交圈的亲疏远近来划分,分别为:

  • 亲朋好友5人圈
  • 最要好的朋友:15人圈
  • 好朋友:50人圈
  • 朋友:150人圈
  • 认识的人:500人圈
  • 脸熟但不认识的人:1500人圈。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阳志平《人生模式》

这个理论说明了人类的社交关系。在人的有限一生中,能接深度触到的、认识的人不超过150人。其次是那种你见过面,但不想打招,是不超过1500人。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所接触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

回到电影中,《海上钢琴师》所处在的时代背景是在二战前后。在当时,人们能接触的人,更是有限。然而,1900却相反。他选择一辈子留在在船上,可能是为了接触到跟更多人。只可惜人们一直误以为他不下船,世界就很封闭。事实上,他过上了环游世界生活。虽然他没见过世界,但他却换另一种方式,在偷偷地注视世界。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正因如此,他才训练出一双都读懂他人心声的慧眼。比如说,他能直接从对方的表情中,读透对方的内心,并且弹出符合心境的钢琴曲,以此来产生共鸣。

当好友麦克斯问他:“你的音乐从哪里来?”他说:“从哪里来的,说不清楚。然后,他就一边弹钢琴,一边目光投向一位中年妇女并说到:“看见那个女人了吗?她看上去像是…刚在年轻情人的帮助下,杀了自己的丈夫,并带着家里的珠宝逃亡…”。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麦克斯眼见1900,很厉害,能根据不同人的心境弹唱不同钢琴曲。于是他感慨到:“不是读书,读书人人都会。他会看人。人们流露出的种种迹象:地点、声音、气味、他们的故乡、故事、身上的一切印记。他会看人,并会带出无限的关怀,将他们分类、统筹和整理,在他脑海中那副无线的地图上。”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也就是说,他在钢琴上能获得巨大成功,不是靠读书,也不是靠老师教,而是靠自学,学会看人。为什么1900能看看透人呢?

原因很简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钢琴演奏是一种艺术,这门艺术也需要洞察人性。船是一个载体。船上人来人往。这些人自身带着各种信息,能给1900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素材。

1900收集到新信息之后,就在大脑中进行归类分组,然后总结出人的共性和异性,再而推测社会发展趋势,等等。

反思一下现实中的你我,我们终其一生,都待在同一个地方,见一批人,用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我们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吃饭,上班,读书,玩手机和睡觉,别无其它。而他却不同。

我想,这才是1900不愿意下船的真正原因。如果说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弹出好的钢琴曲,那么船上的信息足以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又何必下船呢?

所以在我看来,1900的世界不是狭隘,而是广阔无垠。他的钢琴成就,还要归于了船上给他足够的信息,来触发他的灵感不断涌现。用爱迪生的话来说:“天才=99%汗水+1%灵感”,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只可惜,很多人只记得前半句,却忽视了后半句。没有1%的灵感,撬动99%的努力,结果很可能不尽如人意。

所以,我认为1900不单单拥有钢琴天赋,而是他手里紧握着两大秘密武器。

一是,相比读书或是他人传授知识,他在船上透过观察各类人,收集到更为直接和全面的信息。

二是,他一生虽然没读过书,但却掌握了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那就是布鲁纳所讲的:“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假设, 以及勇敢的尝试, 都是最宝贵的学习方式。 可是在大多数学校里面, 这些都被看作不合规矩和懒惰的行为而受到批评。”但是很遗憾,这种学习不普及,故很少人有知道。

我想!这就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在最常见的学习和能力问题,给人类最好启示了。用一句话来说,无论你身处什么时代,是学习力和思考力,正在决定你的人生走向。

这也是钢琴师1900卓越的原因之一,只可惜很多人一味地认为他就是天才,而读不出来成功的背后是1900掌握着一套最为简单却总是被人忽视的学习方法。

0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不全是对的

盲目的模仿,不尊重原创,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优秀的创作者,不是靠“复制粘贴”式来成就自己,而是要花一生时间走出自己的路

在影片中,最为精彩的片段就是“爵士乐发明人”Jelly向公众认为“屁股下面不是大海,就没法弹琴”的钢琴师1900,发出“斗琴”比赛。全场比赛有3个回合。

第一回:Jelly弹了一首自己最拿手的蓝调爵士。当听众和1099都听得如痴如醉时,旁白说:“他并不是在弹奏,而是在爱抚这些音符”。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轮到1900弹琴时,他不知所措。在他看来,对方真的弹得太棒了。所以,他想演奏了一场《平安夜》回敬Jelly。结果呢!从观众的反应来看,第一回,1900输得无地自容,因为这是比赛现场。

第二回:Jelly演奏了代表作《The Crave》。恰是这首歌把1900感动得泪流满面。然而,好友麦克斯气得快发疯地走到1900身边说,他用了一年薪水赌Jelly会输。可是1900却很淡定地说:“他才是最好的钢琴师”。

紧接着,轮到1900上台表演,可他又不知道弹什么曲子。细思以后,1900决定在Jelly曲子的基础之上,再创作一次。结果,他虽弹得比Jelly好,但这首是Jelly原创的,所以观众认为1900还是输了。

第三回,Jelly大怒之下,把刚才的曲子,弹得更快,并说了一句侮辱了1900的话。而1900回了一句:“你自找”。所以,这一回,他弹得更快更好。快到上面程度呢?这速度犹如4只手在弹,比赛完毕,琴弦的温度达到香烟的燃火点。全场震惊,一片欢呼声。结果自然是1900赢了,而只能Jelly垂头丧气。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到这里,所有人都一致认为1900太厉害了,真是天才。

可在我看来,他是否厉害,与这次“斗琴”,无关。因为整场比赛下来,输的人是1900,而不是Jelly。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

  1. 三场比赛下来,一回合和二回合1900都输了,只是赢了最后一场。
  2. 演奏的钢琴曲,原创者是Jelly。即使1900弹得再好,最多也就是演奏者,而不是创作者。所以从创者角度来说,Jelly更厉害。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在我们的认知里,优秀的创作者是要先要模仿,要学习,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对吧?比如,1900利用Jelly的曲子再创作。类似的有,达芬奇的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如今的互联网界里,大佬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他们也都是先模仿施乐的电脑图像界面,然后才有了苹果和微软。诸如此类的人,还有不尽其数。

可以说,很多人不全是原创者,而是“窃取者”,但又他们十分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方式,成就自己,造福人类。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一件好事,但侵犯他人的原创权,就是一件害人害自己的事了。这似乎是危言耸听,但真实世界真的是如此。何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我并不是想说,所有的创作者,不能模仿,不能学习,而是说我们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理解错了。

牛顿曾经在回胡克的信中说:“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的原本意思是,“我的成就,与你胡克这个驼背的矮子无关!”也就是说,当初牛顿说这句话说想骂胡克不要脸。因为一开始,胡克先问牛顿怎么证明平方反比律。但是8年后,牛顿出版了《原理》火起来。胡克可耻地要求牛顿修订《原理》并注明这个定律是他发明的。可是,早在1645年,法国天文学家布利奥就已经提出了此定律。

所以,牛顿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原意在告诫人们要在尊重原创基础上,继续再创作,最终目的是开拓新大陆,而不是像胡克一样,满口胡言,随便复制粘贴就认定是自己创作的。

好!到这里,我们应该就能明白原创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斗琴”比赛后,1900虽然赢了,但却是满脸痛苦了。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在我看来,1900没有成功的喜悦感有两点原因。

一是,1900不喜欢这样的“斗琴”。因为他可能认为这样的比赛是无意思。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为Jelly所迫。所以,他决定才在Jelly创作的曲子上,进行两次创作,以此来证明自己能力。

二是,观众的愚昧,他们只为比赛的胜负所买单,至于音乐谁原创的、质量如何和作用是什么,全不在乎。

这诚如伏尔泰所言:“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愚蠢和丑恶,没有任何变化。”

所以我认为1900的钢琴演奏能力,不是在“斗琴”时展现出来,反而是从影片中另外两个场景体现的。一个是在风暴的雨天,船四处飘荡,麦克斯吓得要命,而他却很淡定。他先让麦克斯帮忙松开钢琴脚的固定钳,然后两个人坐在凳子上,一边享受琴声,一边享受身体随着钢琴在船舱来回飘荡的梦幻感觉。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另一个场景是制片人找他录制钢琴曲时,他偶见一个女子从窗口走过时,一见钟情。故他根据自己当时的思绪,灵感一发,随时创作出一首风格大变的柔美之歌《爱之曲(Play for love)》。

所以,我认为1900真正厉害之处不是他在“斗琴”上,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而是他把钢琴当成一种抒发感情的手段,并随时随地就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作出原汁原味的钢琴曲。直接说,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发自内心极度热爱弹钢琴,以及愿意花一生时间走出自己的路。

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我并没有引述前人的著作,因为我的任务并非汇集他人的论述,而且,这样做会打破我书中的观点的连贯性,而这正是此类著作的灵魂所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时代的智者都说过同样的话,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做着正好相反的事。”

我想《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另一大启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来获得巨大成就,来展示自己才能,不全是好事。因为深度模仿,容易误入歧途,侵占版权,最后只会得不偿失。而浅层次的模仿,或是盲目的模仿,容易不尊重原创,一不小心还会沦落个“东施效颦”,或者“邯郸学步”的下场。更何况,牛顿说这句话,原本是用来骂胡克不要脸,不尊重原创,而不是自谦,也不是告诉我们最好的、最快速的学习模式是先模仿,再学习,后再进行二次创作。

所以,看到这里,你也就要醒一醒了,也别再执迷不悟了。别再用“复制粘贴”式的创作来骗人骗己,也别再随便滥用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模式,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愚蠢。

在我看来,一位真正优秀的创作者,不是靠任何模仿,也不是用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模式,来成就自己,而是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从0到1另辟蹊径,开拓出与众不同的道路。

03

幸福不是靠外在的物质包装,而是内心的一种喜悦感

影片中,讲述了两种幸福,一种是小号手麦克斯追求的名声、财富、地位等外在物质幸福,另一种是1900一生所追求的内在幸福。

平克说:“人们幸福感的高低由自己相对于同胞的处境好坏所决定,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所有人都变得更富裕,那就没有人会觉得更幸福。”

这种幸福,恰是麦克斯等人所有追求的。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大部分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在当时纽约成为自由之都,金钱、名望、地位这些都无不让这艘船上的乘客以及那些想要却未能登上的人所垂涎。人们所有的努力,无非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比他人有钱,有权,有地位。

优秀的小号手麦克斯也如此。他的梦想是靠自己的音乐能力,来获得想要的物质生活。所以,6年后的他,选择下船,告别了这一段漂流生活,开启陆地人的生活。可是,麦克斯的结局就是到二手乐器店卖掉全家当小号。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他的一生是窘迫的,是不幸福的。但在我看来,麦克斯是幸福的,因为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不过用错了方法,这种幸福相对短暂罢了。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人的欲望无穷止境。当人们得到的财富越多,就会挥霍,直到最后一无所有。

莎士比亚曾说了一句话特别对的话:“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

反思一下,现实中的你我,是否也经常如此。我们时常陷入一个忙穷的怪穷。我们努力工作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还贷款,再花钱买开心,继续负债,如此循环。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因为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问题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一旦得到满足,就全盘皆输。诚如小号手麦克斯,最后钱财两空,还把自己的梦想和才能全部卖出去了。所以我认为,人追求世俗上的物质财富富有,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为被物质所包装的幸福,华而不实。更何况,这种幸福,你越努力去追求,它反而越躲开你、远离你。

再来看,海上钢琴师1900的一生。

  • 他是独孤的化身,既不知道中间来自何方,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 在爱情面前,爱而不得,爱而不能,没有娶到漂亮的妻子。
  • 他没有亲眼,去见见这个世界,没有赚很多钱,也没有没最好的房子。
  • 他没有向陆地人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有声名大噪,成为万人瞩目之下的对象。

如此一看,他的人生根本就谈不上幸福。所以,这就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1900一生是可悲、是丧的原因。但在我看来,1900的人生是最为幸福的。只是人们读不出,理解不了,也不敢去拥有这样生活。为什么这样说呢?

叔本华说:“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

1900的人生,不痛苦,也不无聊。

  • 一来,他有爱好,有梦想。可以说,钢琴是他人生的全部。他能用钢琴曲,解决任何问题。
  • 二来,在海上生活,他无所畏惧。他能自如地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对1900而言,海上的生活,这犹如一台钢琴。钢琴的键盘有始有终,他能准确无误地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而他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奏无限的,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喜欢这样,能轻松应对生活,而不是走到城市里,然后逼自己用无尽头的键盘,弹奏无尽的人生。你想,这样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这样看来,相比麦克斯等人,1900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真正幸福呢?

幸福是内心一种喜悦感,满足感,是一种隐形的“产品”,别人看不清,摸不着,干预不到,评价不了;

幸福感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要靠外在的物质包装、展示给他人看。

幸福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不是付出了就能得到。

……

用一句话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纯粹的,是自己的,而不是和他人无关。

可惜,传统的幸福观总是告诉我们:

  • 人想要幸福,就必须成家立业,必须拥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
  • 幸福是跟他人对比出来的。
  • 当你拥有的物质越多,就越幸福。

在人们眼里,若你没有把幸福和世间万物挂钩,就会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是天真的,是幼稚的,是大傻瓜,是不懂享受生活的。

但我认为,这种想法和说法不全是不对的。因为被物化了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一种隐形的“产品”。所以在我来看,世间从没有一种对等的幸福,要是谁敢期望幸福能用物质来互换,那必定难以拥有真正的幸福。

结语

好了!你现在看完《海上钢琴师》,知道你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了吗?

答案很简单,提升能力、开辟新道路和正确理解幸福。

具体怎么做呢?抛开传统的错误思想观念和做法:

1.学习与能力: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去了过哪些地方,说了什么话,而是看他如何学习,并能做出什么来。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来源于书本或者说他人所传授的知识,而是来源于你对生活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假设,和勇敢的尝试。只可惜,像1900一样的这种学习方式,很多人知道出来。

2.走出自己的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不全是对的。盲目的模仿,不尊重原创,最后只会得不偿失,沦落成“东施效颦”,或者“邯郸学步”的下场。所以,别再用“复制粘贴”式的创作来骗人骗己,也别再随便滥用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模式,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愚蠢。在我看来,一位真正优秀的创作者,不是靠任何模仿,来成就自己,而是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从0到1另辟蹊径,开拓出与众不同的道路。

3.理解幸福:幸福不是靠外在的物质包装,而是内心的一种喜悦感。被物化了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一种隐形的“产品”。可以说,世间从没有一种对等的幸福,要是谁敢期望幸福能用物质来互换,那必定注定难以拥有真正的幸福。

《海上钢琴师》:想要成功又怕没天赋,想要幸福又没方法,咋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