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象牙、大理石、繪畫、銀盆、雕像、紫衣, 無數人渴望這些東西必不可少, 但是有的人對這些卻漠不關心。——《書信》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消費時代,你還是依舊認為擁有的物品越多,就越幸福嗎?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在我們想要的東西,大多數都能找得到;壞在我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東西和廢棄物之中,至於時常感覺活得好累呀!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傳統的思想觀念告訴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多會越好。所以,我們努力賺更多錢來消費,如買豪宅、豪車、奢侈品等物品,來取悅自己,以顯示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可是擁有這些東西之後的我們,真的會比之前活得更幸福嗎?

在我看來,答案非也。因為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是看你在物質上擁有什麼,也不是看別人對你的看法和評價,而是看內心是否得到滿足。用叔本華的話來說:“我們的幸福是取決於我們自身,取決於我們的個性”。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喜歡用擁有多少物質,來衡量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

這猶如有一個人,在眾人看來,他人生過得很悲傷,但我卻認為他最為幸福的人。他是誰呢?

他是一個被遺棄在一艘叫“維吉尼亞號”船上的孤兒;他一生只擁有一臺鋼琴和一位好朋友;他終其一生,飄洋在海上,從未下船,也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麼。

我想,即便人們有一天讀懂他為何不下船,而未必敢過著他那樣生活。

他是意大利國寶級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尋根三部曲”之一,《海上鋼琴師》鏡頭下的男主人公“1900”。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海上鋼琴師》於1998年上映。上映後,該影片是託納多雷導演的“尋根三部曲”裡面口碑最好、人氣最旺的一部。至今,有170萬多人“豆瓣鵝”,參與評價並給出了9.3的高分好評。它是一部為數不多,能一路斬獲了美國金球獎等各類大獎22項,並在豆瓣電影TOP250排行中高居前列的影片。

儘管世人皆給此書極高評價。但在我看來,這部著作的經典之處不在於人們給它賦予的各種優秀標籤和高評,而是“1900”這個人過著一種不寧可忠於自己的死,而選擇泯然於眾的生的人生活法。我想,這才是這部經典電影必看的原因。

很多人把《海上鋼琴師》當成一部文藝影片。其實不然,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們不僅會回憶少時學鋼琴的場景,而是還會漸漸地讀懂年輕人在追求夢想的種種心路歷程,以及我們究竟該如何過好這一生,以此來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樣。

如今,我多次重刷這部經典的人生哲學電影,看到不僅是“1900”的鋼琴天賦、內心的孤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更多的則是成人世界裡,關於技能學習、藝術創作、成功的事業、幸福的愛情、以及人生幸福等多方面的深度思考。

用一句話來說,你我都能在“1900”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但又難以成為下一個“1900”。

01

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書,去了過哪些地方,說了什麼話,而是看他如何學習,並能做出什麼來。

在影片中,男主人公“1900”,生於海上,成長在海上。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人,沒有任何城市、教區,或者棒球隊裡出現過他的名字,因為他是一個棄嬰,一段從天堂交響樂中不小心遺落出來的破碎旋律......

可以說,從被遺棄那一刻起,1900就註定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他沒有好的原生家庭,沒讀過書,沒上過學。他唯一擁有的最好的學習資源,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底層廚師、水手、機械工和招待們對他的照料,以及往來的旅客則向他描述外面的世界、講述許多故事。

像1900這樣的人生,在很多人看來,這輩子是毀了,註定沒出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

一來,環境影響人,甚至也能塑造人。用古人的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等等。

二來,一個人如果不走出去,觸摸不到世間萬物,就難以瞭解到世界的運作方式。用蔣方舟的話來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那麼他的價值觀就只能夠來自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就是說,人的一生是由你看過的書,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經歷的事,見過的人,所的決定的。

用電影《一代宗師》中的經典話來說:人活著無非就三件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問題是,1900不但沒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而且還不肯下船,去看看世界。所以,人們理所應當地認為,他浪費了此生,也錯過了最美好的世界。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正因如此,1900不下船,不換一種方式生活,成為這部電影熱議的話題。

很多人認為他的世界過於封閉、活得太孤獨,以至於他最後恐懼陸地生活,無法尋求到自己的價值,才選擇自殺的。所以在眾人眼裡,他的一生,在坐井觀天,看到的人,見到的事,太少了;他的世界,實在過於狹隘,活得太悲哀了。

但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人們在同情他,也是在誤解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走過的人路,見過的人,比常人多得多。

你想!這艘油輪常年往返於歐洲和美國,每一趟載客2000人左右。每一趟往返,船艙裡面的人都不一樣,並且絕大部分人都需要在船上生活一段時間。

可以說,這艘“維基利亞”油輪,並不是像陸地上那個相對封閉的村莊,也不是一個人人需要持價值不菲的居住證,才能住進的小區。它更像是一座開放的、人來人往的移動大城市。

按照英國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提出的“鄧巴數字”理論來看,人類從遠古狩獵-採集時代到近代,許多人雖然遠離村莊生活,但是卻沒有脫離這個概念。也就是說,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按照社交圈的親疏遠近來劃分,分別為:

  • 親朋好友5人圈
  • 最要好的朋友:15人圈
  • 好朋友:50人圈
  • 朋友:150人圈
  • 認識的人:500人圈
  • 臉熟但不認識的人:1500人圈。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陽志平《人生模式》

這個理論說明了人類的社交關係。在人的有限一生中,能接深度觸到的、認識的人不超過150人。其次是那種你見過面,但不想打招,是不超過1500人。換句話說,大部分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所接觸的人,其實並不是很多。

回到電影中,《海上鋼琴師》所處在的時代背景是在二戰前後。在當時,人們能接觸的人,更是有限。然而,1900卻相反。他選擇一輩子留在在船上,可能是為了接觸到跟更多人。只可惜人們一直誤以為他不下船,世界就很封閉。事實上,他過上了環遊世界生活。雖然他沒見過世界,但他卻換另一種方式,在偷偷地注視世界。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正因如此,他才訓練出一雙都讀懂他人心聲的慧眼。比如說,他能直接從對方的表情中,讀透對方的內心,並且彈出符合心境的鋼琴曲,以此來產生共鳴。

當好友麥克斯問他:“你的音樂從哪裡來?”他說:“從哪裡來的,說不清楚。然後,他就一邊彈鋼琴,一邊目光投向一位中年婦女並說到:“看見那個女人了嗎?她看上去像是…剛在年輕情人的幫助下,殺了自己的丈夫,並帶著家裡的珠寶逃亡…”。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麥克斯眼見1900,很厲害,能根據不同人的心境彈唱不同鋼琴曲。於是他感慨到:“不是讀書,讀書人人都會。他會看人。人們流露出的種種跡象:地點、聲音、氣味、他們的故鄉、故事、身上的一切印記。他會看人,並會帶出無限的關懷,將他們分類、統籌和整理,在他腦海中那副無線的地圖上。”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也就是說,他在鋼琴上能獲得巨大成功,不是靠讀書,也不是靠老師教,而是靠自學,學會看人。為什麼1900能看看透人呢?

原因很簡單。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鋼琴演奏是一種藝術,這門藝術也需要洞察人性。船是一個載體。船上人來人往。這些人自身帶著各種信息,能給1900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素材。

1900收集到新信息之後,就在大腦中進行歸類分組,然後總結出人的共性和異性,再而推測社會發展趨勢,等等。

反思一下現實中的你我,我們終其一生,都待在同一個地方,見一批人,用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我們每天的生活,無非就是吃飯,上班,讀書,玩手機和睡覺,別無其它。而他卻不同。

我想,這才是1900不願意下船的真正原因。如果說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彈出好的鋼琴曲,那麼船上的信息足以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他又何必下船呢?

所以在我看來,1900的世界不是狹隘,而是廣闊無垠。他的鋼琴成就,還要歸於了船上給他足夠的信息,來觸發他的靈感不斷湧現。用愛迪生的話來說:“天才=99%汗水+1%靈感”,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只可惜,很多人只記得前半句,卻忽視了後半句。沒有1%的靈感,撬動99%的努力,結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

所以,我認為1900不單單擁有鋼琴天賦,而是他手裡緊握著兩大秘密武器。

一是,相比讀書或是他人傳授知識,他在船上透過觀察各類人,收集到更為直接和全面的信息。

二是,他一生雖然沒讀過書,但卻掌握了一種最佳的學習方式。那就是布魯納所講的:“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假設, 以及勇敢的嘗試, 都是最寶貴的學習方式。 可是在大多數學校裡面, 這些都被看作不合規矩和懶惰的行為而受到批評。”但是很遺憾,這種學習不普及,故很少人有知道。

我想!這就是《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在最常見的學習和能力問題,給人類最好啟示了。用一句話來說,無論你身處什麼時代,是學習力和思考力,正在決定你的人生走向。

這也是鋼琴師1900卓越的原因之一,只可惜很多人一味地認為他就是天才,而讀不出來成功的背後是1900掌握著一套最為簡單卻總是被人忽視的學習方法。

0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不全是對的

盲目的模仿,不尊重原創,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優秀的創作者,不是靠“複製粘貼”式來成就自己,而是要花一生時間走出自己的路

在影片中,最為精彩的片段就是“爵士樂發明人”Jelly向公眾認為“屁股下面不是大海,就沒法彈琴”的鋼琴師1900,發出“鬥琴”比賽。全場比賽有3個回合。

第一回:Jelly彈了一首自己最拿手的藍調爵士。當聽眾和1099都聽得如痴如醉時,旁白說:“他並不是在彈奏,而是在愛撫這些音符”。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輪到1900彈琴時,他不知所措。在他看來,對方真的彈得太棒了。所以,他想演奏了一場《平安夜》回敬Jelly。結果呢!從觀眾的反應來看,第一回,1900輸得無地自容,因為這是比賽現場。

第二回:Jelly演奏了代表作《The Crave》。恰是這首歌把1900感動得淚流滿面。然而,好友麥克斯氣得快發瘋地走到1900身邊說,他用了一年薪水賭Jelly會輸。可是1900卻很淡定地說:“他才是最好的鋼琴師”。

緊接著,輪到1900上臺表演,可他又不知道彈什麼曲子。細思以後,1900決定在Jelly曲子的基礎之上,再創作一次。結果,他雖彈得比Jelly好,但這首是Jelly原創的,所以觀眾認為1900還是輸了。

第三回,Jelly大怒之下,把剛才的曲子,彈得更快,並說了一句侮辱了1900的話。而1900回了一句:“你自找”。所以,這一回,他彈得更快更好。快到上面程度呢?這速度猶如4隻手在彈,比賽完畢,琴絃的溫度達到香菸的燃火點。全場震驚,一片歡呼聲。結果自然是1900贏了,而只能Jelly垂頭喪氣。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到這裡,所有人都一致認為1900太厲害了,真是天才。

可在我看來,他是否厲害,與這次“鬥琴”,無關。因為整場比賽下來,輸的人是1900,而不是Jelly。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

  1. 三場比賽下來,一回合和二回合1900都輸了,只是贏了最後一場。
  2. 演奏的鋼琴曲,原創者是Jelly。即使1900彈得再好,最多也就是演奏者,而不是創作者。所以從創者角度來說,Jelly更厲害。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在我們的認知裡,優秀的創作者是要先要模仿,要學習,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對吧?比如,1900利用Jelly的曲子再創作。類似的有,達芬奇的鉅作“蒙娜麗莎的微笑”。還有如今的互聯網界裡,大佬喬布斯和比爾蓋茨。他們也都是先模仿施樂的電腦圖像界面,然後才有了蘋果和微軟。諸如此類的人,還有不盡其數。

可以說,很多人不全是原創者,而是“竊取者”,但又他們十分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方式,成就自己,造福人類。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在尊重原創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是一件好事,但侵犯他人的原創權,就是一件害人害自己的事了。這似乎是危言聳聽,但真實世界真的是如此。何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我並不是想說,所有的創作者,不能模仿,不能學習,而是說我們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理解錯了。

牛頓曾經在回胡克的信中說:“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的原本意思是,“我的成就,與你胡克這個駝背的矮子無關!”也就是說,當初牛頓說這句話說想罵胡克不要臉。因為一開始,胡克先問牛頓怎麼證明平方反比律。但是8年後,牛頓出版了《原理》火起來。胡克可恥地要求牛頓修訂《原理》並註明這個定律是他發明的。可是,早在1645年,法國天文學家布利奧就已經提出了此定律。

所以,牛頓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原意在告誡人們要在尊重原創基礎上,繼續再創作,最終目的是開拓新大陸,而不是像胡克一樣,滿口胡言,隨便複製粘貼就認定是自己創作的。

好!到這裡,我們應該就能明白原創的重要性,和無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鬥琴”比賽後,1900雖然贏了,但卻是滿臉痛苦了。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在我看來,1900沒有成功的喜悅感有兩點原因。

一是,1900不喜歡這樣的“鬥琴”。因為他可能認為這樣的比賽是無意思。可以說,這一切都是為Jelly所迫。所以,他決定才在Jelly創作的曲子上,進行兩次創作,以此來證明自己能力。

二是,觀眾的愚昧,他們只為比賽的勝負所買單,至於音樂誰原創的、質量如何和作用是什麼,全不在乎。

這誠如伏爾泰所言:“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仍然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一樣愚蠢和醜惡,沒有任何變化。”

所以我認為1900的鋼琴演奏能力,不是在“鬥琴”時展現出來,反而是從影片中另外兩個場景體現的。一個是在風暴的雨天,船四處飄蕩,麥克斯嚇得要命,而他卻很淡定。他先讓麥克斯幫忙鬆開鋼琴腳的固定鉗,然後兩個人坐在凳子上,一邊享受琴聲,一邊享受身體隨著鋼琴在船艙來回飄蕩的夢幻感覺。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另一個場景是製片人找他錄製鋼琴曲時,他偶見一個女子從窗口走過時,一見鍾情。故他根據自己當時的思緒,靈感一發,隨時創作出一首風格大變的柔美之歌《愛之曲(Play for love)》。

所以,我認為1900真正厲害之處不是他在“鬥琴”上,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而是他把鋼琴當成一種抒發感情的手段,並隨時隨地就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創作出原汁原味的鋼琴曲。直接說,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為發自內心極度熱愛彈鋼琴,以及願意花一生時間走出自己的路。

用叔本華的話來說:“我並沒有引述前人的著作,因為我的任務並非彙集他人的論述,而且,這樣做會打破我書中的觀點的連貫性,而這正是此類著作的靈魂所在。一般情況下,每個時代的智者都說過同樣的話,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做著正好相反的事。”

我想《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另一大啟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來獲得巨大成就,來展示自己才能,不全是好事。因為深度模仿,容易誤入歧途,侵佔版權,最後只會得不償失。而淺層次的模仿,或是盲目的模仿,容易不尊重原創,一不小心還會淪落個“東施效顰”,或者“邯鄲學步”的下場。更何況,牛頓說這句話,原本是用來罵胡克不要臉,不尊重原創,而不是自謙,也不是告訴我們最好的、最快速的學習模式是先模仿,再學習,後再進行二次創作。

所以,看到這裡,你也就要醒一醒了,也別再執迷不悟了。別再用“複製粘貼”式的創作來騙人騙己,也別再隨便濫用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模式,以此來展示自己的愚蠢。

在我看來,一位真正優秀的創作者,不是靠任何模仿,也不是用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模式,來成就自己,而是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從0到1另闢蹊徑,開拓出與眾不同的道路。

03

幸福不是靠外在的物質包裝,而是內心的一種喜悅感

影片中,講述了兩種幸福,一種是小號手麥克斯追求的名聲、財富、地位等外在物質幸福,另一種是1900一生所追求的內在幸福。

平克說:“人們幸福感的高低由自己相對於同胞的處境好壞所決定,所以如果一個國家所有人都變得更富裕,那就沒有人會覺得更幸福。”

這種幸福,恰是麥克斯等人所有追求的。

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大部分國家的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在當時紐約成為自由之都,金錢、名望、地位這些都無不讓這艘船上的乘客以及那些想要卻未能登上的人所垂涎。人們所有的努力,無非就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比他人有錢,有權,有地位。

優秀的小號手麥克斯也如此。他的夢想是靠自己的音樂能力,來獲得想要的物質生活。所以,6年後的他,選擇下船,告別了這一段漂流生活,開啟陸地人的生活。可是,麥克斯的結局就是到二手樂器店賣掉全家當小號。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所以很多人就認為他的一生是窘迫的,是不幸福的。但在我看來,麥克斯是幸福的,因為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不過用錯了方法,這種幸福相對短暫罷了。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人的慾望無窮止境。當人們得到的財富越多,就會揮霍,直到最後一無所有。

莎士比亞曾說了一句話特別對的話:“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騎,就非得把馬跑死為止”。

反思一下,現實中的你我,是否也經常如此。我們時常陷入一個忙窮的怪窮。我們努力工作只不過是為了賺錢,還貸款,再花錢買開心,繼續負債,如此循環。這似乎也沒什麼不好的。因為金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問題是:“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一旦得到滿足,就全盤皆輸。誠如小號手麥克斯,最後錢財兩空,還把自己的夢想和才能全部賣出去了。所以我認為,人追求世俗上的物質財富富有,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因為被物質所包裝的幸福,華而不實。更何況,這種幸福,你越努力去追求,它反而越躲開你、遠離你。

再來看,海上鋼琴師1900的一生。

  • 他是獨孤的化身,既不知道中間來自何方,沒有好的原生家庭。
  • 在愛情面前,愛而不得,愛而不能,沒有娶到漂亮的妻子。
  • 他沒有親眼,去見見這個世界,沒有賺很多錢,也沒有沒最好的房子。
  • 他沒有向陸地人展示自己的才華,沒有聲名大噪,成為萬人矚目之下的對象。

如此一看,他的人生根本就談不上幸福。所以,這就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1900一生是可悲、是喪的原因。但在我看來,1900的人生是最為幸福的。只是人們讀不出,理解不了,也不敢去擁有這樣生活。為什麼這樣說呢?

叔本華說:“人類幸福的兩大敵人,一是痛苦,二是無聊”。

1900的人生,不痛苦,也不無聊。

  • 一來,他有愛好,有夢想。可以說,鋼琴是他人生的全部。他能用鋼琴曲,解決任何問題。
  • 二來,在海上生活,他無所畏懼。他能自如地掌控著自己的人生。對1900而言,海上的生活,這猶如一臺鋼琴。鋼琴的鍵盤有始有終,他能準確無誤地知道 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而他能在有限的鍵盤上,彈奏無限的,這才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喜歡這樣,能輕鬆應對生活,而不是走到城市裡,然後逼自己用無盡頭的鍵盤,彈奏無盡的人生。你想,這樣的人生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這樣看來,相比麥克斯等人,1900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問題來了!什麼才是真正幸福呢?

幸福是內心一種喜悅感,滿足感,是一種隱形的“產品”,別人看不清,摸不著,干預不到,評價不了;

幸福感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要靠外在的物質包裝、展示給他人看。

幸福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不是付出了就能得到。

……

用一句話來說,幸福是一種感覺,是純粹的,是自己的,而不是和他人無關。

可惜,傳統的幸福觀總是告訴我們:

  • 人想要幸福,就必須成家立業,必須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
  • 幸福是跟他人對比出來的。
  • 當你擁有的物質越多,就越幸福。

在人們眼裡,若你沒有把幸福和世間萬物掛鉤,就會被認為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是天真的,是幼稚的,是大傻瓜,是不懂享受生活的。

但我認為,這種想法和說法不全是不對的。因為被物化了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一種隱形的“產品”。所以在我來看,世間從沒有一種對等的幸福,要是誰敢期望幸福能用物質來互換,那必定難以擁有真正的幸福。

結語

好了!你現在看完《海上鋼琴師》,知道你該如何過好這一生,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樣了嗎?

答案很簡單,提升能力、開闢新道路和正確理解幸福。

具體怎麼做呢?拋開傳統的錯誤思想觀念和做法:

1.學習與能力: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書,去了過哪些地方,說了什麼話,而是看他如何學習,並能做出什麼來。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來源於書本或者說他人所傳授的知識,而是來源於你對生活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的假設,和勇敢的嘗試。只可惜,像1900一樣的這種學習方式,很多人知道出來。

2.走出自己的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不全是對的。盲目的模仿,不尊重原創,最後只會得不償失,淪落成“東施效顰”,或者“邯鄲學步”的下場。所以,別再用“複製粘貼”式的創作來騙人騙己,也別再隨便濫用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模式,以此來展示自己的愚蠢。在我看來,一位真正優秀的創作者,不是靠任何模仿,來成就自己,而是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從0到1另闢蹊徑,開拓出與眾不同的道路。

3.理解幸福:幸福不是靠外在的物質包裝,而是內心的一種喜悅感。被物化了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一種隱形的“產品”。可以說,世間從沒有一種對等的幸福,要是誰敢期望幸福能用物質來互換,那必定註定難以擁有真正的幸福。

《海上鋼琴師》:想要成功又怕沒天賦,想要幸福又沒方法,咋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