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聞“基”起舞 中國物流數字化未來可期

每經評論員 李卓

4月8日零時起,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回顧過去被摁下“暫停鍵”的日日夜夜,很多工廠停工,門店關閉,人流量明顯減少,唯有物流車輛熟悉的馬達聲,無論“封城”前後,依舊響徹,在特殊時期不間斷保障著人民群眾的生活、醫療物資供應。

這其中,並非物流人就不需要隔離,也並非物流企業就沒有遭遇停工停產。他們同樣面對著疫情的衝擊和考驗,但一個顯著的特殊性表現在,無接觸配送成了疫情期間物流行業的“標配”,“全程無接觸”進程也因為疫情倒逼而全面加快。

通過這次疫情的催熱和檢驗,不僅無人櫃、無人機、無人配送機器人送貨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常態,甚至全球物資上萬公里的調配運輸,72小時也能按時送達。這種恍如電影科幻般的現實衍變,實則是中國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全球智能化供應鏈建設的大提速,而這些又屬於一個更大的範疇——新基建。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疫情期間,新基建再次成為熱詞。

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不僅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多次提及新基建,各行各業也是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因為,經此一“疫”,數字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度成為各行各業“自救”、復工復產的關鍵要素之一。物流作為社會經濟動脈乃至生命動脈,充分連接著生產和消費兩大領域,如何通過數字化保障非常時期社會的有效運轉、如何幫助全社會提升復工生產效率、又如何幫助企業疫後進一步降本增效,物流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可以看到,儘管物流行業也不同程度受到疫情衝擊,但影響相對有限。作為復工“先鋒”,他們主動擔當、服務大局,更多通過這場大型“極限測試”,化“危”為“機”。比如,通過自動化分揀系統化解疫情期間招工難問題,同時降低人工成本;通過無接觸配送,儘可能減少物流過程中人與人的接觸,本地生活服務的無接觸配送升級,甚至還進一步培育了生鮮到家需求。此外,通過IoT等智能技術、建立更加透明的貨運供需信息平臺等,讓運輸行為更加可知可控。這些疫情期間的自救措施,都得到了充分的價值驗證。

可以預見,新基建背景下,無論物流產品還是物流服務,都還有著巨大的數字化、自動化提升空間。映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不僅僅是自動駕駛、無人配送和智慧城市。在新基建背景下,物流工具的資產化也將是大勢所趨,新能源充電、重卡甚至包括飛機、航運、鐵路、多式聯運的資產,都有證券化或資本化的可能。這些,都會綜合形成我們全社會的新智能供應鏈。

聞“基”起舞,中國物流數字化未來可期。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