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要讓眾籌不至淪為“眾仇”大病籌款平臺須奠定信任與透明兩大基石

每經記者:塗穎浩 每經編輯:陳旭

每經熱評|要讓眾籌不至淪為“眾仇”大病籌款平臺須奠定信任與透明兩大基石

每經評論員 塗穎浩

近日,石家莊一醫院發生衝突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就事件本身來說,並不算特別,但由於事件雙方當事人分別為輕鬆籌、水滴籌的工作人員,一時間,“籌人相煎”“籌人變仇人”等熱詞不斷,也不禁令人對大病救助眾籌平臺的亂象心生感慨。

近年來,水滴籌、輕鬆籌作為崛起於“眾籌”土壤的大病救助平臺,探索“籌款+互助+保險”的模式,以公益性質的大病籌款平臺為流量入口,輔之以“相互寶”一類的網絡互助產品,最終打造出新的保險商城運營格局。

早前輕鬆籌曾宣佈,目前全球用戶已超過6億,籌款總額超過360億元。而水滴籌也表示,截至今年2月,累計愛心贈與用戶突破3億,8.7億人次參與愛心贈與,累計280億元。單從公益規模來看,兩家平臺可謂一時瑜亮。

在資本市場最關注的融資方面,這一邊,水滴籌官網顯示騰訊、美團網、真格基金、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均是投資方;在另一邊,輕鬆籌C+輪融資同樣出現騰訊和IDG資本的身影。

可以說,兩家平臺不僅在商業模式上高度同質化,連背後的金主也大同小異,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來說,資本在乎的或許是在行業內獲得一份“雙保險”,但或許就此給“兩籌”埋下“爭寵”的隱患。

都說資本既是興奮劑,也是“毒藥”。背靠金山,“兩籌”或許更有信心去完成自己的商業版圖。但資本入局的目的也顯而易見——最終還是要靠經營業績、能否實現盈利來說話。

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退,獲客成本不斷提高,平臺方如何去平衡公益和商業變得不那麼容易。以前是流量為王,但到了現在,流量也開始漲價了。

隨之而來的是存量競爭,這或許加重了“兩籌”的焦慮成分。畢竟,進入紅海,面臨的就是生死搏殺。

記得前兩年一度傳出過“兩籌”有意合併的消息,現在看來,即便是“兩籌”合併能成行,結果也可能是一方奄奄一息委身另一方,局面大概率會非常慘烈。

作為公益類平臺,近年來“兩籌”頻頻因發生惡劣事件而曝光,詐捐騙捐也不新鮮,這次同行衝突大打出手再一次刷新公眾認知的底線。

更重要的是,對於本身就缺乏監管的大病救助籌款平臺,在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方面執行不力,終於在一次又一次的風波中將口碑送入谷底。而負面事件纏身之下的“兩籌”似乎只能先忙著道歉,連整改都有些力不從心。

“兩籌”劍拔弩張背後是慘烈的競爭,輕鬆不那麼“輕鬆”,水滴“籌”更“愁”。但筆者一直想不明白:兩個和尚為啥不能商商量量抬水喝呢?

筆者認為,任何商業版圖的拓展,最終都需要聚焦市場和需求層面。對於這類泛保險行業,眼光必須要放在當下,不能被資本裹挾,只要有認真做公益的成分,敲得是救危扶困的“鑼”,而不是競爭對手的腦袋,不違法不違規,借勢做大一門生意便會順理成章。

生意做大了,賽道自然就寬了,到時候恐怕不僅能容得下“兩籌”,甚至是“三籌”“四籌”也不在話下。

互聯網公益得以發展的基石是信任和透明。當下,大病救助籌款平臺通過有效監管獲取信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籌”更應協力重拾公眾信任,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提高籌款各個環節透明度、篩選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上面。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的雙贏,否則如果繼續忽視口碑,“眾籌”最終只能淪落至“眾仇”,致使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