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大家好,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除夕是新年的前奏,除夕是祝福的开端,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各位朋友们除夕好运来,鼠年更吉祥,喜迎春节到,生活福满堂。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由于值班小编们都回家过年去了,今天只好老板亲自上场来写文章了。

小编这个公众号运营一个月左右了,在百度、腾讯、头条三个公众平台都开通了号,使用B端作者后台的过程中,发现三家各有特色,也各有bug,今天就来吐槽一下。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个人简介

每个平台在开通之后,都要填写个人简介,都是限制30个字。

然后小编就发现,百家与头条在填写个人简介的时候,30个字的限制,其实只能输入15个中文汉字。如果是输入英文或者数字的话,倒是能输入30个。可能这两家平台的代码是从国外抄来的。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正版图库

三家平台都有自己的正版图库,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输入关键词去图库里面搜索图片,然后小编就发现,百度的图库搜索速度最慢,经常是处于白屏状态,要过十几秒,才能搜到图片出来 。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话说在三家平台里面,论起搜索技术,百度如果说第二,那么没人敢称第一;但是在这个正版图片搜索的时候,百度却是表现最差的,让人感觉匪夷所思。小编猜测可能是临时工干的。

审核、推荐与浏览

根据小编的理解,这三家平台的内容分发应该都是基于推荐系统的。一篇文章审核通过之后,首先会进推荐系统,被推荐系统再次分发之后,C端用户才会看到文章,这样才会产生浏览量。由此可以得知,文章要想有比较高的浏览量,那么首先一定要有推荐量才行。

于是“推荐量”就成为小编们较为关注的一个数据了。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在头条号、百家号的B端后台,都可以看到每篇文章的推荐量,但是企鹅号就不展示这个数据出来。小编猜测了一下,应该不是技术问题,也就是说在推荐系统里面,肯定是记录了每篇文章的推荐量的,B端不展示这个数据,可能是为了让作者们更多的关注文章本身,要把推荐系统当作一个黑盒来看,甚至作者们都不需要知道有推荐系统这事,只要专心写好文章就可以了。

至于推荐量这个数据本身,同一篇文章,头条号的推荐量比百家号要多几倍,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头条号的C端用户活跃量要远远超出百家号的C端用户。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看完了推荐量的数据,再来看看同一篇文章在三家平台的浏览量数据对比:企鹅号最多,百家号其次,头条号最少。由于小编发的文章总量并不多,这个对比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小编自己也体验了三个平台的C端,头条最有意思,小编在基本无意识的状态下一不小心就沉浸在头条app里面刷了十几分钟时间,却只是看看标题,没有点击进去看文章内容的欲望,可能是由于头条的文章标题信息量太大。

在这里,腾讯平台还有一个奇葩的操作: 审核通过的文章,在C端可能展示不出来。问了客服,说是内容不适,但是具体哪段内容不适,没有任何提示,客服也查询不到,只能靠作者自己来猜测。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评论

三家平台的B端评论数据都有延迟,而且都会丢评论。

也就是说,C端用户发了评论之后,B端作者可能延迟几个小时才能看到,也有可能永远看不到。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可能每天面对编辑器的时间比面对女朋友的时间都要长。

三家平台的编辑器界面出奇的相似,也不知道是谁参考了谁。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就添加图片备注的功能来说,百家号与企鹅号是完全相同的,头条号别具一格,体验上要超过另外两个平台。

从编辑器里面上传本地图片,企鹅号的处理速度最慢,百度的虽然快,但是图片处理之后是最模糊的。本地图片上传之后插入浏览器的时候,百度和企鹅都有一定的概率插不进去,让人感觉很烦躁。

百度与头条的编辑器可以插入引用,企鹅号就没有这个功能了,但它有一个独特的功能是可以插入摘要和结语。

预览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从左往右,上图里面分别是百度、腾讯、头条的文章预览界面。从中可以看到,头条的预览界面最像是一个手机~但是字体最难看。

微头条

在B端作者后台,小编除了可以发布文章之外,还可以发布微头条(头条平台)或者动态(百度平台), 类似于微博的功能。可惜的是,腾讯平台就没有这个功能了。


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B端作者后台用户体验大比拼

就微头条的浏览量来看,百度平台的动态浏览量接近于0,相当的鸡肋;头条平台的微头条阅读量比文章的阅读量要多几十倍,也是一个奇观了。

总结

通过对三家平台B端作者后台的体验,小编大胆得出了一个结论:

B端后台的开发人员,自己从来不用这个后台,所以他们永远发现不了bu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