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最重要的,溶氧

我们离不开氧气,同样,水产养殖动物也离不开溶氧!提高溶氧,保证水体中有充足的溶氧,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环节。池塘养殖过程中,最怕的就是缺氧,所以每个池塘都配备了很多增氧机,来保证池塘的溶氧充足,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什么池塘溶氧总是容易下降呢?先来学习溶氧在池塘中的变化。

一、池塘水体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1、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

2、大气融入、新水带入;

3、机械增氧、化学药物增氧。

二、池塘溶氧的消耗

1、底层有机质消耗;(如残饵、粪便、死亡浮游生物的尸体等。)

2、鱼类及水生浮游动物呼吸;

3、水体交换时外溢。

三、池塘溶氧变化情况

1、池塘溶氧昼夜变化

白天:光合作用产氧,不易缺氧;

晚上:呼吸作用耗氧,易于出现缺氧现象。

2、池塘溶氧季节变化

夏秋:水温高,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新陈代谢强,生长繁殖快,产氧和耗氧较多,易缺氧。

冬春:水温低,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慢,生长繁殖慢,耗氧小,不易缺氧;

四、不同品种对溶氧的要求有差异,溶氧对草鱼的摄食影响,草鱼摄食率随水中溶氧增高而增高,溶氧5ppm时,草鱼摄食率饱和。

五、溶氧对水质影响

1、高溶氧对池塘养殖的优点

如图所示


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最重要的,溶氧


2、低溶氧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如图所示


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最重要的,溶氧


由此我们了解了池塘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和消耗,下面我们学习几个增加池塘水体溶氧的方法

1、定期加注新水。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

2、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厘米-30厘米;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天-10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米-20厘米。夏季时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3、定期搅动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一般每10天-15天搅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

4、用增氧机增氧。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根据季节、天气、水质、水温、养殖品种、鱼类活动及摄食情况、放养密度、施肥投饵等情况来决定增氧机开机时间及运行时间。如果下暴雨,应上半夜打开增氧机,及时增氧,预防浮头。阴雨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极易缺氧浮头,应在半夜提前开增氧机,开机时间要长。

夏秋季节,这是鱼类生长旺季,白天水温高,鱼类活动量大,耗氧量多,易造成缺氧,黎明时,可适当开启增氧机,增加溶氧量。如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适当延长。

当放养密度大,鱼类生长快时,适当延长开机的时间。

投饵量增加水质过肥时,要采取晴天中午开机与清晨开机相结合的方式,增大水体溶氧量,预防浮头,以改善池水溶氧条件。

当巡塘时,发现鱼类活动异常,吃食量减少,有浮头迹象,应及时开增氧机,至到鱼类恢复正常。如遇温差大时,应及时开机。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水体溶解氧的规律(昼夜变化、垂直变化、水平变化、季节变化)灵活掌握开机及运行时间,达到合理应用、节约成本、增产增效。

可见正确使用增氧机增加溶氧量,即能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改善水质,保护鱼类生活的生态水体环境,又减少病害,快速生长,成为真正的增产机。


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最重要的,溶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