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還有什麼工作比當老師更適合女生的?”

“當老師有什麼好的?”

“早下班啊,還有寒暑假,又容易有休假,等你以後有了孩子還要上班就會知道,沒有比這更好的工作了。”

“這確實是一份能兼顧小孩的工作,那應該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工作才對,為什麼只有對女生來說是好工作?孩子難道是女人自己生的嗎?媽,你也會對兒子說這些話嗎?你也會勸弟弟去讀師範大學?”

——《82年生的金智英》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生活中類似這種“女孩子最適合當老師了”“找兒媳婦千萬不要找護士,不顧家”“哪有男人做家務的啊,這些都是女人的份內事”“沒事,第一胎是女兒,那第二胎生個兒子就好了”的話,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聽到過,只是很少有人敢於質疑,更多的人可能會乖乖服從,按部就班地過著他人眼中的“模板化生活”,默認這種帶有嚴重性別歧視的社會角色和分工。

是不是很諷刺?哪怕是在呼籲男女平等呼籲了很多年的今天,在很多人眼中,女性存在的價值似乎依舊只是為了犧牲、為了奉獻、為了生育。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受這種思想荼毒太久,已經根本意識不到這樣的觀念是錯的、是對女性極其不公的,反而認為“女性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天經地義的。

國慶期間看完一本名叫《82年生的金智英》的小說,這本書,不但憑著口口相傳在韓國銷量突破100萬冊,成為亞洲10年來罕見的現象級暢銷書,被韓國書店評選為2017年度最佳小說,作者趙南柱也憑藉這本書被授予了“年度作家”的殊榮。

書封上那句“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一下子就戳中了我,讓我迫不及待想要一窺究竟,花了幾天時間斷斷續續看完了,如鯁在喉的感覺卻遲遲無法退去。

其實,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女性艱難生存環境的的紀錄片,書中那個從小因為是女孩、而飽受不公平對待的金智英,她的遭遇,何嘗不是你我的遭遇?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千千萬萬個女性的遭遇?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一、結婚前,生為女孩的金智英所遭遇的不公

金智英,1982年出生,上面有個姐姐,下面還有個弟弟。

在家裡,從小到大,金智英都被要求讓著弟弟,因為弟弟比她小,她是姐姐,要懂事,要照顧弟弟。

如果下雨天有兩把傘,一定是弟弟撐一把,姐姐和金智英撐一把;要是有兩份零食,一定是弟弟吃一份,姐姐和金智英合吃一份;要是家裡煎餃子、肉圓,也都會理所應當地送進弟弟嘴裡,姐姐和金智英只能撿小碎屑來吃......

在學校,金智英被男同學欺負了,老師告訴她:

“男孩子都這樣,越是喜歡的女生就越是會欺負她,那位男同學欺負你,正是因為喜歡你啊。”

(荒謬的詭辯,合理化了男生欺負女生的行為)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去補習班補課,回來晚了,被不懷好意的男同學尾隨,幸好被好心的上班族姐姐救下,父親卻反過來苛責她:

“為什麼要去那麼遠的補習班補習,為什麼要更陌生人說話,為什麼裙子那麼短......”

金智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身為女孩,你要凡事小心謹慎,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開的人身上。(為了安全著想,提醒女孩注意提防可以避開的危險,這本該是種善意,但凡事只找女孩的原因,就是不講理了)

走上社會後,金智英找工作屢屢碰壁,用人單位寧願錄用能力一般的男生,也不願意招募優秀的女學霸,更何況是並不特別出眾的金智英呢。有一次面試,還被面試官不懷好意地問:“假如你去拜訪客戶,對方一直試圖跟你有一些身體上的接觸,你會怎麼辦?”

等正式進入職場,金智英一度以為自己得到了器重,因為總被安排處理難搞的客戶,可真相卻是:對付難搞的客戶太辛苦了,這種事交給未來會因為結婚和育兒分心的女職員就好,幹嗎讓更有可能在公司長期供職的男職工那麼辛苦。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二、結婚後,人妻身份的金智英遭遇的差別化對待

結婚後,暫時沒打算要小孩,金智英被公婆催生,被七大姑八大姨懷疑是不是身體有問題(注意:只懷疑女方,不懷疑男方)。面對金智英的求助,丈夫的對策竟然是:

“那就生吧,這樣就可以不用聽他們嘮叨了。”

金智英認真地告訴丈夫,生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她可能會因此失去健康、工作、青春、同事、朋友、人脈、人生規劃、夢想......然而,身為丈夫的男人卻無法體會到金智英的擔憂,輕描淡寫地安慰,表示自己也會幫忙的。(可育兒本是夫妻共同的責任,何來的“幫”?)

之後,金智英懷孕、生子、辭職、獨自照顧孩子、每天忙得焦頭爛額,難得買杯咖啡喝,卻被人出言羞辱成“媽蟲”(韓語,意思是仗著帶孩子靠老公養的媽媽,貶義詞)。

好不容易盼到中秋佳節,丈夫休假,金智英卻依舊無法休息,身為長嫂的金智英,必須跟老公去釜山的公婆家,和婆婆一起,從早到晚為親朋好友準備豐盛的三餐和點心。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終於,經年累積地疲憊、委屈讓金智英忍無可忍,她先是懟了婆婆:

“親家母,我們家智英每次過完這種大節日,都會全身痠痛呢!”

又懟了丈夫:

“小鄭啊,每年過節你都在釜山待上好幾天,但到我家呢,屁股上都還沒坐熱就急著走。”

還懟了公公:

“親家公,恕我冒昧:只有你家人團聚重要嗎?我們也是除了過節之外,沒有別的機會可以聚在一起好好看看孩子們。既然你們的女兒可以回孃家過節,那也應該讓我們的女兒回來才對吧!”

《82年生的金智英》不是什麼靈異故事,用母親口吻發聲的金智英只是被這種“男尊女卑”的環境壓抑了太久,她憤怒,憑什麼為家庭放棄事業的是女人,為一大家子準備豐盛餐食的是女人,逢年過節女人卻還必須回男方家裡,最後被社會唾棄靠男人養著的竟然依舊是女人?

作者趙南柱最後用“生病”解釋了金智英的反常舉動,但我卻覺得,或許,病的不是金智英,而是這個將女性物化的社會,將女性價值反覆壓榨的參與者們。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三、生活中那些常見的“重男輕女”思想

這本書,我其實已經看完好幾天了,但卻遲遲不知道該如何動筆,可能因為自己身上也有不少金智英的影子吧。

生活中,我也是個有弟弟的姐姐,那些有關“重男輕女”的區別化對待,我遭遇的並不見得比金智英少多少。

就拿我媽來說吧,即便她跟我抱怨過好多次外公對待子女的不公,說女兒們都被迫早早輟學打工、補貼家用,唯一的上學機會留給最不愛讀書的兒子,最後兒子卻只勉強讀了幾年就主動退學了。

即便總是強調在我們家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我和弟弟對他們而言都一樣,但自從我結婚生娃後,還是察覺到了太多的區別化對待(不是小時候沒有,而是那時候不懂,沒有發覺而已)。

比如說:

本來說好了,孩子出生後婆婆幫忙帶,但婆婆做事不靈光,孩子剛出生幾天就鬧了好幾次紕漏,實在不是帶娃的放心人選,我就想拜託我媽幫忙帶幾年,她聽完一口回絕,理由是:

“現在的女兒們真有意思,一個個都惦記自己媽帶娃,我不能幫你帶的,我還要賺錢幫你弟買房呢,以後還要給他帶孩子呢”。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沒辦法,後來我就決定自己帶吧,我媽又有話說了:

“你婆婆能有多不靠譜啊(我媽也見識過我婆婆做事不靠譜的程度,也表示過憂心),你就讓她帶嘛,你去上班,孩子很快就長大了。”

“你帶孩子上不了班可不行”,

重點來了,

“以後你弟結婚,還指望你幫襯呢,你沒工作就沒收入,腰桿子挺不起來,別說到時候你們沒能力幫,就算有能力幫,我怕你也做不了主啊。”

(敢情希望女兒上班是為了幫襯兒子用的)

補充一點:當年我舅結婚,她們姐妹三個借錢幫著舅舅辦的婚宴,三姐妹條件都算不上好,聽說這筆錢各自還了好幾年才還清,但我媽每次跟我說到這件事,都是一臉的自豪,好像無底線貼補孃家、幫襯弟弟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四、她是金智英,也是我們身邊的無數女性

所以,當她潛移默化認可了“姐姐就該幫弟弟”這件事之後,就自然而然想要我也成為這件事的參與者,無論曾經的她自己有多痛恨父母的不公,也無論她曾經跟我宣洩過多少次自己內心的委屈......

直到她第n次跟我說:“你以後無論如何都要幫助你弟弟”這句話之後,我忍不住回了她一句:“在你眼裡,兒子永遠3歲嗎?”

其實我並不反感兄弟姐妹相互照應,反感的是要求姐姐單方面照顧弟弟,因為這對姐姐來說是一種情感勒索,而對弟弟而言也是一種伸手黨式的教唆,於手足親情而言,這樣的理所應當只會造就兩種結果:

一種,姐姐心甘情願成為扶弟魔,弟弟樂享其成,享受著姐姐的奉獻,還未必領情。(金智英的母親曾經選擇為兄弟犧牲自己,打工供家裡的幾個兄弟讀書,最後依舊沒落什麼好)

另一種,姐姐不甘於被犧牲,果斷拒絕這種要求,但會被原生家庭指責成不孝、白眼狼。(沒有人天生應該被犧牲,孝並不等於無底線奉獻)

不只是我,身邊很多女孩都有過同樣的扎心經歷,就連獨生子女家庭的女孩也不能倖免。

有朋友跟我說,成長過程中,不止一次被母親埋怨:“都怪你是個女孩,害我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你要是個兒子,我至於被你奶奶奚落這麼多年嗎”,哪怕幫女兒帶孩子,也時常要說些莫名其妙的話:“都是受你這個丫頭的累,生了孩子、婆婆不帶,讓我帶,哪個人家生了女兒還要受這種罪的,都是嫁給別人家的人了.......”不知道為什麼,只是因為生來是女孩,我們就要揹負這些莫須有的罪名。

我特別想問:我們是女孩怎麼了?我們是女孩就該低人一等嗎?我們是女孩,就不配得到父母同等的愛嗎?我們是女孩,不結婚要被說嫁不出去丟人,結婚了又意味著變成潑出去的水了嗎?這是一種怎樣的價值觀?原諒我真的理解無能。

致女性:傳統文化強塞給女性的枷鎖,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揹負?

我想,或許只有當全社會都開始認同:“結婚當事人,是跟心儀的人組建小家去了,而不是說女方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轉移到男方的原生家庭”時,關於女性身份的偏見才會逐漸消失吧。(可能還是有點理想化了,關於女性嫁人就變成婆家人的思想,無論對於女方父母,還是對於男方父母,都太根深蒂固了,這不是短時間能夠扭轉的)

不樂觀地說,《82年出生的金智英》這本書,無論未來會被多少人讀到,也不能保證會讓所有人都認同“男女結婚,其實是從各自的原生家庭獨立出去”的觀點,但,哪怕能讓一個女性覺醒、讓一個男性反省,對於爭取“男女平等、兩性自由”也是有著巨大意義的。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個金智英,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難逃金智英的命運,那麼,無論別人如何要求,都別再揹負那些你本不該揹負的枷鎖了,掙脫它們,去擁抱更遠大的夢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