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才流動還是人才流失?航天員工離職的虛假失實報道為哪般?

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文章引得眾人感慨,這是一個關係社會,人情社會。

博文中關於張小平的“媒體爆料的公文原稿”,最早出現於知乎題為“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的問答,獲得了近8000個贊。

通過知乎熱帖中提供的資料,博主“紫竹張先生”腦補了整個事件:

是人才流動還是人才流失?航天員工離職的虛假失實報道為哪般?

但是根據航天601所工作人員透露:

是人才流動還是人才流失?航天員工離職的虛假失實報道為哪般?

航天601所員工透露信息

另有之情人士表示:現在從國企辭職好多了,手續沒那麼麻煩,以前要轉集體戶口,轉糧油關係,轉檔案,跟領導關係好還行,稍微挽留一下然後正常辦理,有些大學生技術員,心直口快得罪領導了,想走都沒那麼容易,拖死你,不給你調檔,戶口卡著,原來廠裡就是不放關係,跑了五六年都解決不了,現在好多了,基本不存在這個情況了,人才自由流動。但是對於簽署了保密協議尚在脫密期的,肯定無法自由調換工作。

勞動部《關於企業職工流動若干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第二項規定:“用人單位與掌握商業秘密的職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時,可以約定在勞動合同終止前或該職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後的一定時間內(不超過6個月),調整其工作崗位,變更勞動合同相關內容”。

根據該通知規定可知,張小平在9月以前還處於脫密期,就擅自去藍箭公司上班,他的做法本來就是違法的,而“紫竹張先生”通過誇大張小平的個人能力和貢獻,同時故意將其年薪寫的很低,描述其為底層員工,卻掌握著核心機密,形成強烈的反差,最後以離職影響中國登月工程來博人眼球,引起不明爭相吃瓜群眾的憤慨和打抱不平。

在沒有調查和事實證據的情況下,腦補了整個辭職過程,然後將讀者的情緒引導到對國企的憤怒上面,指責國企效率低,剩下的都是能力差的人。作者這麼做有什麼目的呢?為什麼一個小事情,最後變成罵國企,很多人卻拍手叫好呢?

本來是人才的正常流動,卻被描述成對人才的不重視和不尊重,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漠視法律法規,純粹地煽動輿情。在國家也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國航天科技有且僅有“國家隊”,要發展商業航天,民營企業不可避免要從“國家隊”挖人才。但是自媒體這樣的純粹以流量為導向報道其心可誅。

回到人才流失的問題,航天部門也注意到航天領域人才流失的問題,相關方面也在著力解決,今年4月,張小平曾經的同事、西安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王軍軍等人就在《科學諮詢(科技·管理)》上發表文章探討《國企改革背景下航天研究所薪酬管理新思路》,提出薪酬向核心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做好職位評價和能力評價體現內部公平,團隊獎金計劃,長期激勵,福利激勵等建議。

是人才流動還是人才流失?航天員工離職的虛假失實報道為哪般?

《國企改革背景下航天研究所薪酬管理新思路》文章截圖

今年兩會期間,航天六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劉志讓向媒體介紹了該院“科技青年崗位津貼”,相信科技人才的待遇也會逐步得到解決。

寫在最後,軍民融合是增強我國科技和軍事競爭力的重要國家戰略,國企、民企之間應加強合作,但是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筆者認為,以後還會有媒體以偏概全,或指責國企阻礙人才流動,或或者指責民營企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但是他們都無法阻止軍民融合的大趨勢。

是人才流動還是人才流失?航天員工離職的虛假失實報道為哪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