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開始,連發微信語音都成了不尊重

最近不經意間看到了網上的一篇文章說有一種尊重,叫做不發語音。

先不說這句話正不正確吧!因為世間萬物,總有其存在的道理。

不過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看的一期《奇葩說》,這一期的辯題剛好是“正確的廢話,我還要不要說”。

從什麼時候開始,連發微信語音都成了不尊重

反方哈佛才女許吉如層層遞進,緊扣主題:廢話等於沒用的話。一度讓大家覺得再也不想聽廢話了。

可就在最後結辯時,正方楊奇函的一段發言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內心。

“其實剛剛聽完,我在想,爸媽聽完了是不是以後就不太敢跟我們說話了。他們跟我們說話的第一反應是沉默。我覺得他們也不敢跟我說少熬夜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連發微信語音都成了不尊重

其實現在再回過來看這句話:有一種尊重,叫做不發語音。

我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時,我覺得說的也挺有道理的。

但這時女朋友遠在故鄉的母親發來了一條語音,大意是說天冷了,記得多加點衣服。其間還有可愛的小侄子的咿呀聲。

突然間對這篇文章的厭惡感陡然升起。

我更是想起了我那農村的父母親,辛勞半生將我養大。直到去年才用上了智能手機,註冊了微信。

發語音是他們學會的除了打電話聯繫我的另外一種方式,也算是唯一一種。

畢竟在父親那個年代裡拼音還沒有普及,更別說是不識字的母親了。除了語音以外,他們便只能打電話了。

是不是我的父母每次牽掛起在外漂泊的兒女是還要想一想是不是打擾到了他們,是不是也會覺得是對子女的一種不尊重。無奈的是他們普通話也不標準,更不會打字。只能默默地收回手機將這一刻的牽掛化作一聲嘆息,一滴淚水。

從什麼時候開始,連發微信語音都成了不尊重

且不說父母吧,我的親戚和一些朋友也在農村。

田間地埂,收穫的季節,辛勞的雙手沾滿了泥土。為了第一時間把豐收的喜悅分享給我,抹淨了一根手指,發來了一條語音。詢問我的收件地址,準備寄來今年最新鮮的地瓜。

我並沒有覺得他們不尊重我,而是一條條充滿溫暖的語音。

從什麼時候開始,連發微信語音都成了不尊重

誠然,有一些人確實喜歡發語音瞎咧咧。你不及時回覆他。他便覺得你不尊重他。

可是這種人,即使是你不回他的文字信息,他依舊會不依不饒的責問著你。那這種人,你又何必糾結於他尊不尊重你呢!你需要做的是與他說明道理。如果行不通,請你選擇遠離。

其實,尊不尊重你的不是一條語音。而是你的心境和與你語音的人。

(我是不周文學,如果喜歡,可以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