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回”微信,不一定是最好的關係

“秒回”微信,不一定是最好的关系

在還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工作中大家溝通交流都是面對面,省時高效,最重要的是能準確傳達彼此的意思。

就算是有誤會發生,一個辦公室隔空喊話說一句,事情總能說清楚。

進入互聯網時代,即時通訊代替了面對面交流,尤其在人數動輒上千的大公司,“面對面 ”“隔空喊話”的交流方式顯然無法滿足現代公司對“效率至上”的追求。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宣之於口的面對面交流變成了文本,它不但沒有縮短交流時間,反而將其延長,甚至帶來了不必要的心理暗示。

怎麼說呢?研究表明,面對面交流或是打電話,當一個人說完,另一個人回覆的平均時間大約是200毫秒,也就是五分之一秒

然而換成即時工具,當你發完消息,對方回覆的狀態有幾下三種:

1、秒回

2、對方正在輸入

3、延時回覆或者遙遙無期

這每一種狀態後面,或多或少都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而在職場中,可能情況更為複雜。

“秒回”微信,不一定是最好的关系

心有靈犀的“秒回”

一般來說,“秒回”是最沒有壓力的,因為這表明對方和你同步,所以請珍惜你身邊那些“秒回”的同事及合作伙伴。但這種情況在職場上少之又少,稀缺性堪比買彩票中獎。

滿懷期待的“對方正在輸入”

“秒回”不敢期望,但看到“對方正在輸入”還是會心花怒放,因為這說明“你的事情”在對方那裡處於“優先級”或者“正在辦理”的狀態,即使中間略有停頓,也不會放大等待回覆帶來的諸多心理暗示:

為什麼不回我信息?有事離開了?什麼時候才會回覆?這個提議不好?

每次看到“對方正在輸入”這幾個字,就不會翻來覆去地打開對話框看對方是不是回消息了,只需要靜靜地等著回答就好了。

當然最麻煩的是“對方正在輸入”卻遲遲沒有收到內容,

因為這好像是在說對方對我所說的話一直在考慮,正在斟酌如何回覆。

“秒回”微信,不一定是最好的关系

不可描述的“延遲迴復”

“延遲迴復”正在變成一種心理戰。怎麼說呢?如果“延遲迴復”的對象是團隊負責人或者前輩,一般來說,情況分為兩種:他沒看見or他不同意。

對於“他沒看見”,但我和他說的事情需要馬上回復,這個時候可能對方確實在忙,那我到底是該催呢?還是不該催呢?

如果催了,還是不回覆,那我是該以每一小時催一次,還是兩小時?

諸如此類的問題變得很微妙,因為和對方有上下級職位之分,所以照顧對方心情,先以對方的事情為優先級就變得特別理所當然,因為這樣能避免讓自己陷入“他對我是不是有意見”的情緒中。

如果是“他不同意”,情況可能就更復雜了。比如“我提議的方案,他一直沒有回覆,如果不同意,為什麼不說哪裡需要優化?

是不是就完全沒有優化的可能了?

這種單方面的自我否定和對團隊負責人的過度解讀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使得原本很簡單的情況變得複雜起來,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當然大多數的“延遲迴復”發生在平級的同事或者合作伙伴身上,他們對你的信息選擇“無視” ,背後的原因幾乎五花八門:

“我太忙了”“現在是下班時間”“你的事情可以稍後處理”“現在心情不好,不想幹活”“我在想該怎麼回覆比較好”等等,甚至還有可能是因為對方信息太多,你的小紅點淹沒在對方的消息框裡了。

他真的只是單純地沒有看到。

“秒回”微信,不一定是最好的关系

而針對上面這樣奇奇怪怪的理由,如果一味地給對方發信息,會讓自己顯得很“弱”,好像“有求於人”。

如果放任不管,那拿什麼交差呢?

即時工具看似讓溝通變得順暢,其實並非如此。就現實情況而言,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無視信息”,因為我只要用“不好意思,我沒看見”這個理由就可以完美地擋回去對方的質問,畢竟每個職場人,誰還沒有幾十個工作群呢?

然而據某項數據調查,95%的手機用戶差不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自己的手機,76%的人幾乎從來都不會關機,另外還有數據說,年輕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機的次數能達到85次。

所以其實只要對方願意,“秒回”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即時溝通已成為常態,但無論是“秒回”“對方正在輸入”還是“一直沒有回覆”,該催的時候就催,該等的時候就等,不要過分解讀。

無論如何你們之間擁有十分親密的關係,你就應該去相信TA。

何況啊,你也應該有自己的世界,忙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所有的關注點都落在一個人身上。

你要明白:最好的關係不是每天都見,每分都聊,而是你發了消息,他看到了自然會回覆。

你不會因為他沒有回覆而胡亂的猜忌,也不會因為沒有及時回覆而感到抱歉,你們彼此信任,彼此牽掛就夠了,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相處狀態了。

“秒回”微信,不一定是最好的关系

生了她的氣

看來今天該跟她道歉了!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