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话的一般策略

(2012年3月,我把在学校班主任培训上的两次讲话提纲整理了一下,贴在QQ空间上。现在把其中的一篇发表在头条里。第一次发文,请朋友们多支持,提出宝贵意见。)

这里说的与学生谈话,指的是学生犯错误时,教育学生进行的谈话。当一个教师,当一个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犯错,要处理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谈话,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最主要的手段。谈话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要以关心学生成长为出发点,这是谈话的前提条件。

一、遇事要冷静,要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忌发火,不能骂学生。发脾气、责骂学生的后果:1、不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2、给学生留下一个爱发脾气、无能的印象;3、老师在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给学生一种很不好的示范。

二、在找学生谈话前,应对事情有一定的了解:询问其他知情学生。要注意:不要当着犯错学生的面询问其他知情学生;也要防止犯错学生威胁这些知情学生。

三、正式与学生谈话,要想好怎样开场。学生已经很可能知道老师为什么找他,心里有戒备,所以开场很重要。同时要注意谈话的场合。

四、想办法让学生开口。一般有这几种情形:

1、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一到老师面前就沉默不语

2、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错了,干脆就什么都不说,或一问三不知

3、 逃避责任,避重就轻,左右而言他。

4、 表面认错,实则心里不服。

5、 肯承认错误,但不愿提及犯错的根本原因

五、谈话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倾听。目的有二:

1、 要辨其所言的真伪。面对这样的谈话,大部分学生都心有防备,都会把自己藏得很深,免不了要用谎言来掩饰。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察言观色,找出其漏洞,看出其避重就轻的计谋。切记:不能用审问的态度进行谈话。如果是这样,就很难达到第二个目的,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2、 引导学生勇敢探寻其心灵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从家庭、生活环境、自身认识等方面,追问其为什么这样做的根本因素。只有触及心灵最底层的东西,学生的认识才深刻,谈话才有成果,才能真正的教育学生。

小结:与学生进行谈话,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经常要运用策略,包括心理技巧。

六、谈话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要让学生:

1、 知对错: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对还是错。

2、 明事理:如果自己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

3、 讲荣耻: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会对自己和家里、班级、学校带来什么影响。

达到这三个目的,是在老师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的认识才达到的,不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更不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教师面对学生时的态度,谈话时的语气、用语,决定了谈话的效果。

七、巧妙利用“老师生气了”。

八、要不要通知家长?

1、 忌不论大事小事,事事通知。

2、 有严重违纪,不良行为,属屡教不改时,可通知

3、 要通知,也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通知。

九、要不要请家长?

1、 此是下下策:请家长是最后的办法。

2、 当学生严重违纪、行为恶劣或后果较严重时可以请家长

3、 请家长时,态度要端正,语气要恰当

4、 请来的目的是要家长协助教育好学生

5、 有时候, 请过来不如走过去。

十、要认识到,仅靠一两次谈话就要转变一个问题学生是不现实的。要转变一个人,是受这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认识、道德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的。要始终对学生抱有希望。通过谈话教育,结合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注,才有可能转变一个学生。

十一、关键:我们要理解学生,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老师。

与学生谈话的一般策略

田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