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種狀態是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常態,從沒有千百年的王朝能夠始終如一。中國所有的封建王朝走的都是一樣的道路,從開創者的英明神武,子孫三代同樣能夠繼承這種英明,將王朝延續百年,結果王朝中途總要出現幾個昏君使得天下百姓民生哀悼,之後或許會有明君再次振興,但是王朝的腐朽總是難以避免的。


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大澤鄉起義


興盛——衰退——中興——腐朽——滅亡——新朝取代,這似乎是封建王朝的共性,然而,還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打響封建王朝滅亡第一槍的似乎都是農民。例如秦朝的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漢朝的黃巾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等等,都將封建王朝外強中乾的面目徹底揭開,由此中原各地開始相繼爆發起義運動。


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大澤鄉起義


然而如果研究歷史,那就會發現,這些打響第一槍起義口號的農民起義軍,很少能夠得到成功,反而是緊跟隨在他們身後起義的農民起義軍能夠嚐到勝利的果實,也就是所謂的“農二代”。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夠震撼人心吧,司馬遷的千古名著《史記》中甚至專門寫了一篇“陳涉世家”的文章,肯定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成為了千古名句。然而為什麼這些首先掀起起義運動的起義軍往往不能建立新王朝呢?


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黃巾起義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每次天下大亂的時候,大部分有識之士都會隱藏下來,等待著這些農民的起義,這些起義軍其實就是這些人的探路人。至於為什麼不能成事,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內在的原因。

一個王朝,在走向末路的時候儘管虛弱不堪,但是仍然是有一定的力量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些農民之所以發動起義,是因為無法忍受貪官汙吏的橫徵暴斂,於是憤然發動起義,這無疑會讓統治者感到威脅,並且天下只有一家起義軍,王朝統治者需要以迅雷不及耳的態度迅速平定,來證明自己仍然還有力量,以此震懾那些有心之人。所以第一批農民起義軍往往會遭到十分嚴厲的打擊。


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方臘劇照


而這些所謂的農民起義軍其實就是普通百姓出身,不如陳勝吳廣,不就是因為去參加徭役耽誤時間害怕受到懲罰於是決定起義。在古代,由於書籍的貧乏,所以這些百姓大部分都是目不識丁的,這也是他們起義的侷限性,這些百姓沒有一個好的系統理論,所以起義沒有戰略,再加上很多這種農民起義軍有了一部分地盤之後,很快這些首領就被那些金錢美女所腐朽,變得不上進,陷入到爭權奪利之中,這是中國這些大部分農民起義軍得侷限性。


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太平天國運動


例如東漢著名的黃巾起義,儘管是首次得農民起義,但是前期計劃得好,一發出起義得信號,天下景從,上百萬之眾,但是由於這些起義軍中的部分統領很多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一有了權勢,就也開始了欺壓百姓,所以黃巾軍從最初得百姓歡迎到後來的百姓也開始抵禦。


看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首先開頭的結局都不好,便宜了“農二代”

太平天國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些首次發動起義的農民起義軍往往因為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要遭到的打擊也是最大的,而那些第二批農民起義軍甚至更靠後的起義軍,因為前面有大個子的頂著,所以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後面悄悄苟著。比如項羽劉邦,劉備曹操都是在有了起義軍帶領之後才在後面悄悄發展起來的。這就是中國封建王朝首批起義軍的下場,成為了別人的前鋒,為後面的人吸引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