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引发线上消费需求 电商进入3.0时代

作为生活必需品,生鲜商品一直在零售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品类复杂、保质期短、损耗率居高不下、供应链好坏无法控制等原因,生鲜商品一直门槛较高,被喻为“电商蓝海”。到2018年,南京生鲜商品的线上渗透率仅为3%,远低于服装等其他快消产品30%的线上渗透率。

战“疫”引发线上消费需求 电商进入3.0时代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众多尚未养成线上购买生鲜商品习惯的民众,在2020年春节期间被瞬间“引流”。被改变的不仅仅是网上下单的百姓,原本正在从曾经的1.0版线上流量之争转变为2.0版线下门店扩张之争的生鲜电商品牌,也在这场战“疫”中迅速成长,在“鲜”字上动足脑筋,全力抢进3.0时代。

巧妙布点,跟距离抢“鲜”

​“在疫情的影响下,家乐福反应迅速,把线下实体门店第一时间接入苏宁易购APP,升级服务范围推出‘同城配’10公里半日达,几乎覆盖全南京。”南京苏宁易购家乐福大桥南路店店长表示,他们还推出了“福社圈”面向社区,实现3公里1小时达、10公里半日达、最高一日三送等多重时效的到家服务,家乐福入驻“1小时生活圈”计划正加速落地。

数据显示,3月27日推出“家乐福5折到家日”线上大促后,仅南京地区4家家乐福门店的到家业务订单量就增长了370%,单日销售同比增长更达610%。其中,带皮后腿、冷冻肋排、南美虾、冷冻牛腱等肉类产品成为南京人餐桌上的必备“硬货”,当日销售量均过千份。而新鲜上市的小台农芒果则跃升南京人当季最爱的水果榜首,也卖出上千份。

丰富品类,跟口味抢“鲜”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相关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疫情期间,某生鲜电商APP的日均打开次数是4.4次,如此高频次的打卡率让生鲜线上化的需求再一次被验证。

95后的陈小姐在疫情期间把自己“培养”成了烹饪爱好者,恢复上班后依然保持了在家用餐的习惯。为节省时间,每天下班前她就在线上采购,到家前菜品就能送达。“素菜做起来比较快,荤菜我会选择半成品,热一下就行,方便又好吃。基本上15分钟就能完成2菜一汤,关键味道还很好。”

生鲜电商与餐饮品牌也有了亲密合作的机会。业内人士表示,快速解决消费者在家吃饭的需求,正成为生鲜电商新的风口。此外,半成品的功夫菜将是堂食和外卖之外的新选择。但由于成品、半成品菜均为冷链产品,在产品包装、运输过程中,对配送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战“疫”引发线上消费需求 电商进入3.0时代

改变客户,跟市场抢“鲜”

当大部分生鲜电商将市场关注焦点投向千家万户的时候,一些团购平台已经将市场锁定了餐饮产业链的上游。“我们把客户延伸到那些需要采购米面粮油、蔬菜鸡蛋、时令水果、肉禽水产等生鲜产品,以及酒水饮料、方便速食、调料酱菜和餐厨用品的餐馆酒店、单位食堂、养老医疗等单位。疫情期间,我们这种生鲜采购模式,为他们的防疫保障提供了便利。”相关业务负责人说。

相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加大了对一次性餐具的采购,采购量较大的是一次性筷子和各种规格的餐盒。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疫情期间广大消费者和餐饮商户更加重视的问题。所以他们在供应商的甄选上,也执行高标准驻仓品控,严控食品检测,严格筛选蔬菜肉禽供应商,保障生鲜商品溯源可靠,肉禽冻货均可提供检疫证明。

“生鲜电商确实应该重点抓好‘鲜’字,着重把好产品质量关,打出品牌,赢得消费者口碑,争取把疫情期间的‘流量’留住。”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认为,“生鲜”属于体验式商品,也就是消费者会多次购买,但又只能在使用后才能确定其质量的一种商品。所以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品质要求普遍较高。如何通过好的产品品质、配送方式、消费体验,来树立好的口碑,更好拓宽市场,并在此过程中逐步降低配送、营销等成本,放大盈利点,应该是每个生鲜电商平台今后的重要发力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