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智慧人生及對我們的啟迪——苦難的少年 勵志的源泉

古語有云: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

醉生夢死難成器,馱馬長槍定乾坤。

揮軍千里山河在,立名揚威傳後人。

意思是:不經歷清貧的生活難以成長,沒受過打擊總是太天真。自古以來英雄都是經歷煉獄而出,從來也都是從富貴落入平凡。整天醉生夢死怎麼成大器,提槍上馬安定乾坤。指揮軍隊征戰千里山河猶在,揚名立萬以傳後人。

這幾句話是勸誡人們立大志,經歷磨難和挫折最終有所成就。

1888年8月22日(清光緒十四年七月十五),在上海浦東北部高橋鎮的杜家老宅裡,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了。這一天是中元節,俗稱“鬼節”。

在這高興的時刻,父親杜文卿卻不在家裡,雖然他知道妻子今天要臨產,但是他卻不能親自伺候孩子的降生。因為他更需要為家裡的茶米油鹽奔波。

給孩子取個什麼名字呢?回家的路上天色漸暗,一輪又圓又大的明月冉冉升起,識文斷字的杜文卿脫口而出:“月圓之日出生,就叫月生吧。”杜文卿沒有想到,杜月笙這個名字將會在中華大地上響徹雲霄。在他發達之後國學大師章太炎改為杜月笙。

在杜月笙三歲的時候,一場霍亂在上海肆無忌憚的橫行起來,溝渠裡、甚至大街小巷都有是死屍遍地。在這貧困交加、瘟疫橫行又多災多難的時刻,小月生的妹妹確不合時宜的出生了。由於貧困而極度虛弱的媽媽卻撒手人寰了。

而妹妹的命運註定多舛,為了讓女兒活下去,杜文卿忍痛將女兒送給一個商人。後來一直是杳無音信。

在杜月笙五歲的時候,上海出現大旱,糧食極度缺乏,杜月笙的父親在熬到寒冬臘月時節,飢寒交迫中的杜文卿終於病倒了,沒錢醫治的杜文卿也告別了人世。此時的杜月笙父母雙亡,好在善良的繼母辛苦勞作,二人勉強餬口度日。

杜月笙八歲的時候,又失去了疼他愛他的繼母,從此,杜月笙徹底淪為孤兒。一個八歲了孩子過早的體驗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在他四處奔波想要吃飽肚子的過程中又充分體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在苦難的少年時代,杜月笙最大的願望就是吃飽肚子,但是這個小小的願望也經常得不到滿足,為此杜月笙不得不低聲下氣甚至死皮賴臉。然而在杜月笙的心中,卻總有一團火在燃燒,我要吃飽肚子,吃飽肚子……。

我們再看一看現在孩子們的表現。

有一次夏令營,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營。

在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千克,他們的年齡在11歲—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千米。

說來也巧,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揹包帶子紛紛斷落。這給孩子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藉口。他們爭先恐後地將揹包扔進馬車裡,揉揉勒得痠痛的雙肩,輕鬆得又說又笑起來。他們打打鬧鬧,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後面。儘管有男孩子照顧,一位漂亮女孩剛走幾公里的路就病倒了,蜷縮一團瑟瑟發抖,一見醫生淚如雨下。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嚐父母帶給她的美食。

日本孩子也有一個生病的。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鍊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麼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

當晚7點,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內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緊接著自己也狼吞虎嚥起來。倒黴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該保證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話。於是,有些餓著肚子的中國孩子向中國領隊哭冤叫屈。飯沒了,哭有何用?

第二天早飯後,為了鍛鍊尋路本領,探險隊伍分成10個小組,從不同方向朝大本營狼宿海前進。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沒有現成的路,他們只能憑著指南針和地圖探索前進。如果哪一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們將離大隊人馬越來越遠,後果難以預料。

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驅車趕來,看望了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高燒一天多,許多人以為他會將孫子接走。誰知,他只鼓勵了孫子幾句,毫不猶豫地乘車離去。這讓人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沖垮時,某地一位少工委幹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

中日兩位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獨生子女嬌氣,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這板子該打在誰的屁股上呢?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

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 “藍!”

“你們還來不來?” “來!”

這幾聲大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箇中國人。天哪!這就是日本人對後代的教育嗎?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裡都閃動著淚花。

在這群日本孩子身後,站著的是他們的家長乃至整個日本社會。

日本人滿面笑容地離開中國,神態很輕鬆,但留給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揹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揹包卻幾乎是空的,裝樣子,只背點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乾糧吃盡,只好靠別人支援,他們的生存意識太差!

運輸車陷進了泥坑裡,許多人都衝上去推車,連當地老鄉也來幫忙。可有位少先隊“小幹部”卻站在一邊高喊“加油”、當慣了“官兒”,從小就只習慣於指揮別人。

野炊的時候,凡是又白又胖抄著手啥也不幹的,全是中國孩子。中方大人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中國孩子反應很麻木。

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木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卻走一路丟一路東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們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的問題。第一,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要培養的是什麼人?光講大話空話行嗎?每個民族都在培養後代,日本人特別重視生存狀態和環境意識,培養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們呢?望子成龍,可是成什麼龍?我們的愛心表現為讓孩子免受苦,殊不知過多的呵護只能使他們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經公開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第二,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還面臨一個怎樣培養孩子的問題。是佈道式的,還是野外磨練式的?敢不敢為此承擔一些風險和責任?許多人對探險夏令營讚不絕口,可一讓他們舉辦或讓送自己的孩子來,卻都縮了回去,這說明了什麼呢?

溺愛似乎是為孩子好,實質上是不瞭解孩子、慣壞孩子的做法,是對兒童意志與權利的一種剝奪。可是,極少有父母想到這一層。因此,“包”字成了傳統,一代一代“遺傳”下來,造就了一代代動手能力和風險意識都相當差的中國人。

與此相反,一些發達國家在生活經驗的傳遞中,獨立性成了愛的重要觀念及方式。於是,他們讓孩子從小獨居一室;上學後即使總統或億萬富翁的孩子,也免不了打工之苦;18歲後更是要依靠自己生活,若依賴父母則被社會視為無能等等。在濃厚的獨立氛圍中長大,自然會養成自立自強的競爭意識。

最後,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記住一句話,自古雄才多磨礪,從來紈絝少偉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