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智慧人生及对我们的启迪——苦难的少年 励志的源泉

古语有云: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难成器,驮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意思是:不经历清贫的生活难以成长,没受过打击总是太天真。自古以来英雄都是经历炼狱而出,从来也都是从富贵落入平凡。整天醉生梦死怎么成大器,提枪上马安定乾坤。指挥军队征战千里山河犹在,扬名立万以传后人。

这几句话是劝诫人们立大志,经历磨难和挫折最终有所成就。

1888年8月22日(清光绪十四年七月十五),在上海浦东北部高桥镇的杜家老宅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这一天是中元节,俗称“鬼节”。

在这高兴的时刻,父亲杜文卿却不在家里,虽然他知道妻子今天要临产,但是他却不能亲自伺候孩子的降生。因为他更需要为家里的茶米油盐奔波。

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回家的路上天色渐暗,一轮又圆又大的明月冉冉升起,识文断字的杜文卿脱口而出:“月圆之日出生,就叫月生吧。”杜文卿没有想到,杜月笙这个名字将会在中华大地上响彻云霄。在他发达之后国学大师章太炎改为杜月笙。

在杜月笙三岁的时候,一场霍乱在上海肆无忌惮的横行起来,沟渠里、甚至大街小巷都有是死尸遍地。在这贫困交加、瘟疫横行又多灾多难的时刻,小月生的妹妹确不合时宜的出生了。由于贫困而极度虚弱的妈妈却撒手人寰了。

而妹妹的命运注定多舛,为了让女儿活下去,杜文卿忍痛将女儿送给一个商人。后来一直是杳无音信。

在杜月笙五岁的时候,上海出现大旱,粮食极度缺乏,杜月笙的父亲在熬到寒冬腊月时节,饥寒交迫中的杜文卿终于病倒了,没钱医治的杜文卿也告别了人世。此时的杜月笙父母双亡,好在善良的继母辛苦劳作,二人勉强糊口度日。

杜月笙八岁的时候,又失去了疼他爱他的继母,从此,杜月笙彻底沦为孤儿。一个八岁了孩子过早的体验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在他四处奔波想要吃饱肚子的过程中又充分体验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苦难的少年时代,杜月笙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肚子,但是这个小小的愿望也经常得不到满足,为此杜月笙不得不低声下气甚至死皮赖脸。然而在杜月笙的心中,却总有一团火在燃烧,我要吃饱肚子,吃饱肚子……。

我们再看一看现在孩子们的表现。

有一次夏令营,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营。

在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千克,他们的年龄在11岁—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千米。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这给孩子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借口。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一位漂亮女孩刚走几公里的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雨下。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父母带给她的美食。

日本孩子也有一个生病的。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哭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10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举办或让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溺爱似乎是为孩子好,实质上是不了解孩子、惯坏孩子的做法,是对儿童意志与权利的一种剥夺。可是,极少有父母想到这一层。因此,“包”字成了传统,一代一代“遗传”下来,造就了一代代动手能力和风险意识都相当差的中国人。

与此相反,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活经验的传递中,独立性成了爱的重要观念及方式。于是,他们让孩子从小独居一室;上学后即使总统或亿万富翁的孩子,也免不了打工之苦;18岁后更是要依靠自己生活,若依赖父母则被社会视为无能等等。在浓厚的独立氛围中长大,自然会养成自立自强的竞争意识。

最后,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记住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