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轉眼間端午將至,如果有人問起端午節因何而來,那麼他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是“

從紀念屈原而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端午節居然這麼早就形成了?


端午節,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據著名民俗學家黃石先生考證,端午節原本是午月午日節,午月就是農曆五月,而午日指的是是十二支紀日法的第一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來。從先秦到兩漢,端午節的日子每年都在變化,直到魏晉以後,為了方便記憶,端午才被確定在陰曆五月五日。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對很多自然現象都難以做出解釋。陰曆的五月,正是夏季中最潮溼悶熱的時候,各種疾病瘟疫很容易爆發成災,久而久之,人們便把五月稱為“惡月”,後來再加上一些人為的迷信附會,午月午日就被視為“惡日”了。

在午月午日這一天,人們為了消除各種災難,都會進行“驅邪”,如《大戴禮記》中“蓄蘭為沐浴”,《楚辭》中“浴蘭湯兮沐芳蘭”。漸漸的,這一天演化成了端午節。而種種記載中都沒有出現“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字眼,可見端午節的出現要早於屈原投江,而且在最開始,端午節與紀念屈原並無關係。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端午習俗為了紀念誰?


如果說端午節的出現要早於屈原投江,又要怎麼解釋端午節的種種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呢?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現在,端午節最流行的習俗有三個,其一是吃粽子,其二是掛艾草,其三是賽龍舟。按照民間的說法,吃粽子是為了祭奠屈原的屍身,掛艾草是為了招回屈原的魂魄,賽龍舟則如晉代葛洪《抱朴子》中所說,“屈原投汨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是為了追回屈原的身體。但事實並非如此。

最早記載端午節掛艾草這個習俗的應該是六朝時期梁人宗凜的《荊楚歲時記》。其中說,“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 , 採艾以為人 (形) , 懸門戶上以攘毒氣” ,《荊楚歲時記》是專門記載楚地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談到端午節的時候,其中居然沒有一言一句涉及到屈原,可見直到六朝時期,即便是在楚地,端午節也沒有紀念屈原的風俗。就像《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的那樣,掛艾草是為了利用其醫藥功能“攘毒氣”。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荊楚歲時記》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南朝吳均所寫的《續齊諧記》,其中說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但問題是,《續齊諧記》是一本

志怪小說,其中的故事內容並沒有現實根據。

最早記載端午粽子風俗的是東漢末年應動的《風俗通義》,其中說,“俗以孤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東漢時期,粽子不只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被食用,吃粽子也不是為了祭奠屈原。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古時南方人以稻米、糯米為主食,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用蘆葉等把米包起來煮吃,具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久之即成習慣,隨後也為北方人採用,包之以黍米(小米)。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引起了人們對詩人的懷念, 經吳均把它附會到屈原身上,才逐漸成為端午節日的固定民俗而為各地所接受。

關於賽龍舟,聞一多先生在其論著《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早有論述,他認為,賽龍舟是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在遠古時期,古人把自己身上刺上龍紋,認為這樣就可以避免水中的龍傷害自己,而龍舟就是從“龍文身”演化而來,龍舟競渡就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


先有端午節,還是屈原先投江?

聞一多先生


他認為,端午節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從東漢時期以來,吳越地域漸被開闢,在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個節日才漸漸地傳播到了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著名民俗學家江紹原先生在其著作《端午競渡本意考》中也曾提到,“追悼屈原乃是讀書人的誤解, 龍舟競渡要比楚人紀念屈原,吳人紀念伍子胥,越人紀念勾踐都要早,它起源於送災、攘災,其本意乃是用法術處理的公共衛生事業。”

總而言之,回到最初的問題,端午節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它的的出現要遠早於屈原投江。而且,端午節的種種習俗,無論是吃粽子、掛艾草,還是賽龍舟,在最開始都與屈原無關,它們的出現與古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密切相連。將端午節及其習俗解釋為對屈原的祭奠,則是後人的附會了。


參考文獻:

[1] 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J].齊魯學報,1982(1):39-42.

[2] 高丙中.端午節的源流與意義[J].民間文化論壇,2004(5):23-28.

[3] 宋穎.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移步“姜鵬歷史沙龍”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歷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