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姐弟的方寸匠心:刀尖上的技藝傳承,蛋殼裡的毫釐驚豔

蛋雕姐弟的方寸匠心:刀尖上的技藝傳承,蛋殼裡的毫釐驚豔

陶新生的蛋雕作品《七律·長征》。攝影 閆乃震

蛋雕姐弟的方寸匠心:刀尖上的技藝傳承,蛋殼裡的毫釐驚豔

陶蓉。

蛋雕姐弟的方寸匠心:刀尖上的技藝傳承,蛋殼裡的毫釐驚豔

陶新生。

蛋雕姐弟的方寸匠心:刀尖上的技藝傳承,蛋殼裡的毫釐驚豔

陶蓉向來往的遊客介紹蛋雕。

蛋雕姐弟的方寸匠心:刀尖上的技藝傳承,蛋殼裡的毫釐驚豔

陶蓉的得意作品《水滸》。

蛋只拳頭大小,殼亦輕捏即碎。然只見刻刀上下翻飛,銀針裡外應和,風情即躍然殼上。”12月4日,記者來到成都錦裡,陶蓉和弟弟陶新生正在小攤前進行蛋雕創作。攤位僅有3平方米,工作臺上擺滿了雕刻工具,展櫃裡擺放著形態各異的蛋雕和蛋殼畫作品:不混芳塵的梅花、清新雅緻的山水、蒼韌有勁的書法、匠心獨具的鏤空幾何……蛋殼上的圖案精美別緻、活靈活現,讓人為之讚歎。“尋找非遺傳承人”系列報道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蛋殼雕繪技藝傳承人陶蓉以刀代筆,將世間萬物濃縮於薄如蟬翼的蛋殼之上,方寸之間雕樑畫棟,讓蛋殼煥發新生。今年52歲的她從事蛋雕30年,陶新生也已近20年。姐弟倆在非遺傳承路上互相扶持、鼓勵,將蛋雕藝術融入了生命。

薄卵之上細雕琢

蛋雕技藝有乾坤

蛋雕藝術在我國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每逢婚娶、慶宴、得子之時,為圖吉祥如意贈送的紅雞蛋,便是蛋雕藝術的最初形態。描繪上花蟲鳥獸圖案的彩蛋,則是蛋雕的前身。如今,人們將各種禽蛋鑽孔掏空,再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變成了具有欣賞價值的蛋雕藝術品。

“一花一世界”的蛋雕,一種是用雕刀在表面顏色較深的蛋殼上雕刻各種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另一種是選用質地較厚的蛋殼作為材料,以淺浮雕或鏤空的手法進行雕刻。

姐弟倆先接觸蛋雕的是陶蓉。她20歲左右受家人影響,對蛋雕產生興趣,但當時並沒有專門學習的地方,她便自己翻閱了許多古書、資料。“在《民間工藝美術大全》裡,剪紙、蜀繡篇幅很大,而蛋雕只有短短的介紹。”陶蓉回憶道,想要做好蛋雕,最重要的是實踐。那時,陶蓉經常到菜市場買雞蛋,一買就是一大筐。家裡堆了許多雞蛋,她就將蛋清蛋黃取出來送給鄰居,留下蛋殼作為練習材料。

“蛋雕看起來容易,其實步步驚心,要在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殼上刻圖作畫,就像在懸崖邊上跳舞,一不留意就會粉身碎骨。”提起蛋雕,陶蓉滔滔不絕,“剛開始不知道弄碎了多少。一是手法不精,力度沒有掌控好,一刀下去蛋殼粉身碎骨;二是雕到最後心急火燎,一不小心,功虧一簣。”她每天晚上六點開始練習,常常練到凌晨三、四點。2000年左右,弟弟陶新生從部隊轉業回到成都,在姐姐影響下,也踏上了蛋雕藝術傳承之路。

傳承人拿起電動刀

老技藝煥發新生機

“太神奇了,可以在這麼薄的蛋殼上刻畫出這麼生動的圖案!”看著陶蓉憑藉簡單的工具,便在蛋殼方寸間雕刻出圖案來,將平淡無奇的蛋殼變為藝術品,一群從未見過蛋雕技藝的遊客一臉狐疑。

蛋雕的素材大到鴕鳥蛋,小到鵪鶉蛋,蛋的形狀、大小、厚薄程度不同,手法和力道也會有所不同,而雕刻手法又分為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雕等十餘種,經過選蛋、打孔、清液、構思、畫樣、刻輪廓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可能需要老手藝人經過一年的時間鑽研,才能全部完成。”陶蓉介紹道。

陶蓉、陶新生姐弟倆坦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果還在以前的技術上停滯不前,不願接受新

的技術,就難以突破創新。於是,姐弟倆將電動刀引進蛋雕創作裡。經過刀尖打磨、調整轉速,並在刀身上安裝一個小開關,輕輕一按,瑩潤通透的蛋便隨著機械聲開始“變身”,不一會兒,一個有立體感、栩栩如生的蛋雕便製作完成。“畫一隻簡筆畫的小熊貓,如果用雕刀一點點地刻,需要半小時才能刻完,但若用現代化的電磨工具,則只需要三分鐘。”陶新生介紹,但為了讓雕刻更精美、逼真,遇到動物毛髮類的,還是會換成手工雕刻。

“我們非遺傳承人不能墨守成規,在我使用電磨工具創作時,有些遊客會覺得失去了手工藝人傳承的根本,但我覺得咱們需要摒棄狹隘的傳承觀念,要勇於接受新鮮事物與新技術。”陶蓉說,非遺傳承人不能拒絕技術進步,要用新技術為非遺傳承服務。

蛋雕作品別具匠心

中國非遺走出國門


蛋雕除了刀工外,還得靠創意。2001年,陶蓉突發奇想,用108枚雞蛋雕刻出水滸108將。鬍子、衣服、兵器等繁複細節,她雕得分毫不差。該系列代表作,陶蓉通過翻閱資料、臨摹草稿等,用了近一年時間才完成。作品一經展出,便獲得了首屆中國“三品會”一等獎。數十年蛋雕生涯中,姐弟倆從花鳥蟲魚到亭臺仕女,從《紅樓夢》到《水滸》,從詩詞作品到山水美圖……一件件精美蛋雕,承載的是一種“工匠”的精神力量。

2018年6月26日,“中國非遺手工藝體驗坊”活動在坦桑尼亞中國文化中心舉行,陶蓉和陶新生應邀前往為外國友人授課,當地藝術家對蛋雕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同年12月19日,陶蓉應邀前往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非遺講座,展現蛋殼畫的獨特魅力。“這些年,除了將非遺文化傳播到國外,我們還致力於進社區、進校園,讓傳統手藝融入居民生活,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到非遺文化。”陶蓉說道。

“以刀代筆,遊刃薄卵!這是蛋雕藝術的絕活。”談及未來,姐弟倆感慨道,由於蛋雕難度大,過程單調、枯燥,願意學習的人越來越少。他們希望能找到熱愛這門藝術的人,把蛋雕技藝傳下去。

華西社區報記者 胡慧媛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