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一、兒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寶媽無奈

寶媽哭訴:

我的兒子林林今年11歲,讀三年級。今年之前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而且很聽話,我們不允許的事情他肯定不做。可是今年他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今年我和他爸因為感情不和離婚了,林林也變得不聽話,開始逃學,每次老師打電話才知道他沒去學校。

為這事我也罵過打過他,讓他不要跟他們交朋友,好好學習出人頭地,可是沒有什麼用,他還是跟著那幾個人逃學。不過我發現,那幾個經常逃學的人是出了名的小混混。

眼看著孩子跟著學壞了,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二、孩子逃學的根本原因

1、 陷入"羊群效應"

心理學中的"羊群效應"是說羊頭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

運用到孩子的問題上就是:孩子就像後面的羊,他在模仿羊頭的行為,羊頭往哪裡他就往哪裡。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一群人站在路口,當人行道的信號燈變為紅燈時,讓一個人率先通過,為的就是看看這個人的行動對他人會有什麼影響。結果顯示,當這個人過去之後,其他人不管是不是紅燈,都選擇了通過。

所以,實驗的結論就是:人有模仿他人的本能。

而孩子又是最容易"模仿他人"的群體,他們通過模仿來獲得經驗。比如,

  • 在家裡,他們會模仿爸媽的言行舉止;
  • 在學校,他們會模仿同學的穿衣打扮;
  • 在其他場合,他們同樣會通過模仿他人來收穫經驗。

可是模仿的目標一旦出現失誤,那麼就會導致他們行為上的錯誤,比如上文林林的模仿對象就是高年級的那幾個小混混。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2、 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

自我價值是熱愛生活、追求生活意義的心理根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沒有價值的活在這個社會上。

當一個人的價值被破壞時,會自然地對自我價值進行保護,在態度或行為上會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舉例來講:

林林的媽媽勸告林林不要和小混混在一塊,可是林林不聽,非要跟他們一塊,這就屬於逆反心理的表現:你越不讓我怎樣,我偏怎樣。

而自我價值保護逆反在林林身上的表現就是:當林林媽媽對林林交友不慎表示反對時,林林感覺到自我價值被破壞,他就在態度和行為上對媽媽的勸導抗拒,會變本加厲地逃學。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3、 家庭因素

對於林林來講,家庭因素主要是:爸媽離婚以及媽媽的期望過高。

①根據逃學類型可以分為:

  • 玩樂型逃學:由於父母的溺愛和放養,讓孩子養成好耍貪玩的不良習慣。
  • 叛逆型逃學:如果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壓力過大,就會反抗成人管束。
  • 心因型逃學:孩子存在心理疾患或人格偏差導致。

所以林林屬於典型的叛逆型逃學,媽媽希望他好好學習出人頭地,但是他反抗媽媽的管束。

②此外,爸媽離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爸媽離婚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林林缺乏家庭溫暖。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更脆弱,對人生很消極,體會不到人間的愛,以及父母的溫情。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4、 孩子與父母的擇友標準不同

在孩子眼中,逃學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只要能玩到一起,就是朋友。而父母眼中,逃學的孩子絕對是壞孩子,就應該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聽話懂事愛學習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值得交朋友。

但是,由兒童成長的基本規律來看,小學階段,孩子都處在生命成長的初期,身心發育都遠沒有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真正成型。他們對於自己的選擇並不是出於成熟的考慮,所以父母不應該認為孩子只會交壞孩子。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三、父母應該怎樣指導孩子交友?

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就深切感受到兒童之間社會交往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通過與他人交往,才能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進而認識人性。

所以,孩子交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識到人性,有利於未來孩子進入社會後更好地識別人性。

所以,父母不應該干涉或者控制孩子交朋友,但是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如果不想讓孩子在交友路上出現偏差,父母可以按照以下幾點方式指導孩子。

1、 多講"交友之道"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建議孩子選擇不同個性的朋友,鼓勵孩子與性格開朗、富有創新精神、愛學習、求知改強、興趣愛好比較廣泛的朋友結交,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2、家長要善待孩子的朋友

對孩子的朋友應熱情接待,不要求全責備,特別是有些朋友有點小缺點,也不要動不動就訓斥,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今後的交友帶來障礙。比如下面的例子:

12歲的婷婷長得漂亮,性格又好。可是媽媽卻認為是最危險的年齡。對於女兒交友,媽媽極為挑剔,絕對不能與男生來往,女兒僅有的三個好朋友媽媽也挑剔。說梅梅貪小便宜,不適合長期交往;娜娜太注意穿著,缺乏內在;霞霞家境太窮了。最後,婷婷一個好朋友也沒有了,在學校一直是自己一個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缺點,如果父母都以這樣的心態來挑剔孩子的朋友,那麼自己的孩子不也將被人挑剔嗎?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3、讓孩子和不同的人交往

要想和別人成為朋友,想取長補短,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和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只有瞭解了別人,才能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從而提高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地掌握與人相處的方法。

比如:

苗苗性格比較內向,之前總是和自己一樣的小朋友玩,後來媽媽想讓別的孩子帶帶她,於是就有意識地讓性格開朗的孩子來找苗苗玩,一段時間過後,苗苗果然變得開朗起來,而且和其他類型的朋友也能玩到一起了。

孩子總跟著壞同學逃學?可能已經陷入“羊群效應”,父母要重視

4、家長應及時糾正孩子的交友誤區

一旦發現孩子交友不慎,會對孩子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時,必須來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阻止他們繼續交往。例如下面的例子:

小雷最近交了幾個朋友,媽媽發現他總是偷拿爸爸的煙,在門口抽。

小雷一回家,媽媽就問他:"為什麼要學抽菸?"他說:"他們說抽菸才能引起別人重視。"

媽媽說:"就算你會抽菸了,但是沒能力,大家還是不重視你。"小雷問道:"那我怎麼辦?才能引起老師和同學重視"

媽媽說:"只有提高成績,別人才會重視你,覺得你厲害。我給你請家教,好好提高成績,總有一天別人會羨慕你的。"

小雷也願意真正地被人重視,就答應了。

有些孩子交友不慎,一方面是他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是想得到他人的注意才不得已而為之,作為父母要及時甄別並加以引導。


以上我們分析了孩子逃學的原因、交友方面的問題,以及家長應該怎樣正確指導孩子交友,希望各位家長在孩子交友的事情上能夠理智對待。

今日話題:

各位,你們的孩子在交友過程中有沒有發生過交友不慎的情況呢?你又是怎樣引導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