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總出問題?三大原因之界限不清

家庭教育總出問題?三大原因之界限不清

文 | 於智洲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專注於中青年領域的心理輔導

每一個孩子從一張白紙長大成人,擁有各自不同的人生。作為家庭,是塗抹他人生作品基色的畫筆。

在這《我看家庭教育》系列文章中,我們從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有可能更貼閤兒童發展的心理規律,怎麼做才能更好的進行家庭教育等幾個方面嘗試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家庭教育。

接下來我們詳述導致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高期望嚴要求

溝通不良

界限不清

本文只講第三部分 界限不清

在我們身邊,還有第三種特別常見的家庭教育問題,就是界限不清。父母對於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不清晰,從沒想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作品和所有物,干涉剝奪,包辦代替。

自以為是,執於自己的道理,執於自己的做法,執於自己的經驗,執於自己的判斷,不讓孩子做選擇,無法忍受孩子犯錯走彎路。於是孩子在父母一次次的要求,一次次的指示,一次次給的標準答案中,失去自己的獨立人格。其實我們更應該把選擇權,把嘗試權,把犯錯權還給孩子。

“我吃過的那些苦,我犯過的那些錯,不能讓孩子再耽誤一次寶貴人生,我是大人,閱歷豐富,我得給孩子規劃最完美的人生,走最簡潔的路。” 殊不知,知識可以傳授,經驗可以借鑑,但是每個人的道路註定不同,成長的路只能通過自己的體驗和領悟來走。

大到事關孩子一生的專業選擇:一個理科思維極好、上語文課也偷偷解題的孩子,因為爸媽覺得文科也許前途更好,就直接被扔進文科班;一個喜歡樂高拼裝和機械組裝的孩子,被認為不務正業,嚴格禁止,只能不斷學習。

小到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沒到正夏,孩子想穿裙子,不行,太冷!馬路上遇到鄰居奶奶,看一眼笑一下,不行,你得大聲打招呼說你好!

家庭教育總出問題?三大原因之界限不清

曾經發生過一件事,一個三年級男孩兒,週五放學前,答應給同班的好朋友複印一份課後作業題,因為朋友沒記全,沒法寫作業。但是孩子還小,家周圍沒有複印店,需要父母來幫忙複印,然而父親沒時間,只能週六才去單位解決,課後作業題就只能先空著,否則複印完,朋友也沒法用。

但是,媽媽無法接受“空著的作業題”,她要求孩子必須週五放學第一時間把所有作業全部寫完,於是,一面是朋友的託付,一面是媽媽的嚴格要求,孩子怎麼商量也沒有取得媽媽的通融,最終在週五晚上在媽媽的咒罵聲中把作業寫完,然後哭著給朋友打電話,說對不起失約了,不能給你複印作業了。

她的朋友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很是生氣,差點兒絕交,孩子非常難過,長久以後,時不時還會想起這件事,想起當時面對毫不通融的媽媽時近乎絕望的感覺。

家庭教育總出問題?三大原因之界限不清

除了以愛為名的控制干涉之外,還有無微不至的包辦代替。《變形計》裡的一個小女孩,16歲了,剛學會過馬路,吃飯還得喂,穿衣還得有人幫,美其名曰富養,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代價是她失去了學習一切生存技能的機會。

這個例子極端到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身邊的一些常見的教養方式其實有異曲同工之效。孩子從小養大,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雙眼睛360度無死角地盯著,照顧著,於是每頓飯吃哪些菜色,吃多少量,甚至吃每一口的順序,都有人安排;每一刻氣溫多少,該穿薄厚,什麼款式,都有人準備。

再長大些,交哪些朋友,怎麼交往,都提前鋪路,甚至把該交往的朋友為孩子帶到眼前。到了上學,書包替他背,作業替他記,成績替他急,前途替他想。

家長對孩子的生活侵犯到無孔不入的地步,代替孩子照顧自己,代替孩子人際交往,甚至試圖代替孩子的感知覺,是不是餓了、飽了、冷了、熱了,都要以大人的感覺為準,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已經沒有一點空間和機會去學習長大,只能退縮,一動不動任人擺佈。然後等孩子大一些了,家長們又開始抱怨,孩子一點兒也不自立,一點兒也不懂事,一點兒沒有積極性。試著回想一下,你可曾給孩子機會發展這些?


包辦代替的表現

01 ▍打斷孩子注意力

包辦代替還有很多其他的表現,比如說,典型的打斷孩子注意力的行為。小孩子在玩水的時候,在堆沙子的時候,在聚精會神看螞蟻搬家的時候,我們覺得水把衣服弄溼了,沙子泥土把衣服弄髒了,螞蟻會咬人呢,趕緊把孩子抱走。於是呢,咱們的孩子注意力被打斷,我們又自以為是地包辦孩子該做的選擇。小時候孩子的專注行為不斷被破壞,長大了,大人卻責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02 ▍孩子自身的情緒不被接納

還有,包辦孩子的情緒,遇到事情了,你不應該哭,你要堅強;你不應該生氣,你要溫和;你不應該害怕,你要勇敢。孩子自身的情緒不被接納,卻試圖塞給她一個大人感覺舒服的情緒。如此情緒被隔離壓抑著長大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學習真正認識情緒和管理情緒,待到情緒失控的時候,又都變成了孩子的錯,太驕縱,太任性,太不懂事。

孩子不是私有財產,孩子跟我們一樣,他都是一個生命,有思想,有個性,有天然的不斷髮展自己的需要,只不過年紀小點而已。他們同樣需要被關注,同樣有需求,同樣需要被賞識。他們同樣需要被理解,同樣希望別人聆聽他,何況是他的爸媽。他的這種需求不是天經地義的嗎?而我們自己呢?覺得孩子應該服從,孩子應該聽話。這是一種強權。

家長的界限不清,自己滿足了自己的需要,苦了的是孩子,家長一把抓,孩子沒有學習和成長的空間,無法自立。孩子該做的事家長都給替代了,孩子從來沒有自己的成就,所有的收穫都是別人給的,孩子也無從自信。

孩子沒有獨立的人格,對自我都模糊不清,就無法與環境溝通,人際關係就會產生各種問題。家長勞心勞力給孩子擋災,孩子沒有受挫折的機會,但社會不是真空,也不完美,孩子卻沒學會怎麼應對挫折。

孩子的成長之路,需要父母的守護,但也需要父母在合適的時間學會放手。

後期陸續更新《我看家庭教育》乾貨系列文章,深入分析找原因,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家長:

● 導致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 我們需要什麼養的家庭教育

● 如何實踐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 父母自身有效地調節管理情緒

我們始終相信,每一顆星辰都有世間獨一的運行軌跡,真正的成長是做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總出問題?三大原因之界限不清

問名成長社適合以下同學↓

§明明學習很努力,但成績總是提不高

§想要更高效地學習,卻苦於沒有好習慣和方法

§希望自己更加積極主動、卻沒有足夠的動力

§不適應傳統學校的環境,想要更加人性化的學習氛圍

§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好的抗壓能力,在將來成為積極的工作者、真誠的生活者

§或者,想要簡單地改變學習習慣、增強自我管理,不再成天玩遊戲、刷手機,

家庭教育總出問題?三大原因之界限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