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楷书的练习者,心里装下的晋唐法度,所以看到与楷书格格不入的魏碑,心里是崩溃的,清朝的包世臣、康有为提倡向魏碑取法,许多人都说他们是在鼓吹。

其实晋唐的书法,形成的法度,就像一个庭院的栅栏,里面的人,只能精进,不能创新。所以清朝的有识之士,是想法设法绕开栅栏,在庭院的门口走岔路,没有进入晋唐法度的庭院。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柳体

晋朝是形成的法度雏形,唐朝开始加固,后世逐渐精进,直到清朝,没有什么发展空隙了,人们是被迫绕开晋唐法度,走向创新之路的,历史真正的书法家,除了他的技法精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否则就没必要练习书法了,现在电脑版的各种字体,比任何人书写的都工整。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欧体

可是许多唐楷的研习者,心里的法度一直束缚着,魏碑的结构,让他难以适从,甚至有崩溃的感觉,南北朝留下的墓志、造像、摩崖刻石数量非常可观,风格迥异,让许多书法爱好者眼花缭乱。

初学魏碑的人,就像刚刚离开家门的儿童,不敢离开家门太远,所以《张猛龙碑》就成了首选,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是仍然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张猛龙碑》最大特点是晚期魏碑,有唐楷法度的雏形了,让一些临帖者能够接受,康有为把《张猛龙碑》排位魏碑第一,对开始学习魏碑来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对于想要学习魏碑,走创新之路的话,正好倒过来。

原因就是《张猛龙碑》的个性,除了字形结构有些险峻之外,还是充满了楷书的法度,学习创新的人,等于在家门口绕了一个圈子,又回家了。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张猛龙碑

让人欣慰的是,魏碑的风骨,博大精深,你假设想走远一点的路,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等着你来练习,你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欣赏《龙门二十品》,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碑拓,你可以在里面选择。

先简单的两个,《始平公造像记》和《杨大眼造像记》,这两个非常有名,字形也非常奇绝,让人赞叹。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魏碑很少有署名的,这个造像是特例,刻石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讫。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始平公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简称《杨大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用笔方峻,提按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庄重稳健。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杨大眼造像记

这两个碑拓,要比《张猛龙碑》的视野开阔的多,魏碑用笔浑厚,一反南晋的纤秀飘逸的风骨,让人觉得返璞归真,崇尚古朴的境界。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学习者的重要临习字帖,尽管许多人看了感到崩溃,可是慢慢的还能接受,可是有一碑帖,书写的风格,简直就是脑洞太大,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理底线,让人看了找不到北。

这个碑叫《爨宝子碑》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市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爨宝子碑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正常的情况下,在晋朝南方是禁止立碑的,流传下来的,都是手札,北方没有禁止立碑,所以魏碑有人习惯称为北碑,可是爨宝子碑特殊,他在云南省发现的,估计是南方少数民族,没有屈服于晋朝的规定,偷偷的立碑。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字形是目前所发现的魏碑之中,字形最为奇特,没有之一,从发现那一天起,就让欣赏的书家为之惊叹。


楷书的练习者,看魏碑感到崩溃,但是看到这个碑帖就找不到北


爨宝子碑

《张猛龙碑》拥有楷书的法度,《龙门二十品》保留一定的楷书法度,《爨宝子》好像有意在规避楷书法度,除了字之方形的以外,没看出有楷书的痕迹,不过隶书的韵味很浓,能看出明显的蚕头燕尾,书写《爨宝子碑》的书家没有留下名字,所以作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书者大胆的创新能力让人折服,“晋”的长横明显夸张,“振”用笔怪异,“威”女字一横,贯穿捺勾,直接把撇省略了,将军两个字,不遵循楷书重心,重新建立了平衡。“宁”字中央的心简写,用一撇一捺代替了。

仔细观察《爨宝子碑》后,还有许多变异的笔划,用笔的顺序也不同,笔势怪异,运笔夸张,每一个字都在挑战读者的字形框架,一般来说,古人比今人守旧,可是古人留下的许多优秀书法作品,都是打破了前人定下的各种条条框框。

多数书法爱好者,一般的来说,欣赏一下《爨宝子碑》也就算了,不敢真正的临习,怕自己的思维随《爨宝子碑》飘到九霄云外,再也回不来了。

但是终究有人临过《爨宝子碑》,基本都是临摹形象阶段,都没有出帖。好像临习这个碑帖,很难再次创新,因为《爨宝子碑》已经把创意推向人类思维的极限了。

如果把《天发神谶碑》称为神碑,有人在这个碑里吸收养分,最后成了名家。那么《爨宝子碑》就可以称为奇碑了,在人们惊叹这是神来之手书写的同时,可以没听说有什么人,通过练习《爨宝子碑》,最后成为名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