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興登堡"號飛艇,曾經是遠航利器最終只落得黯然出局

隨著交通事業的日新月異,曾經困擾百姓的交通出行困難的問題已經迎刃而解。歷史上有一些交通工具甚至成為了那個年代的代表。比如今天說到的飛艇,它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齊柏林飛艇",而"齊柏林飛艇"中最著名的非"興登堡"號莫屬。

作為那個年代硬式飛艇時代的象徵,"興登堡"號絕對是那個年代的"明星"。然而,它真正被人所熟知的不是因為像前輩"齊柏林伯爵"號那次成功的首飛,更不是它頭上那頂"世界上最大飛艇"的名號,而是那場震驚全世界的,甚至可以與客輪"泰坦尼克"號齊名的致命空難。


一、首屈一指的"空中霸王"

提到"興登堡"號飛艇,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基礎藍本——"齊柏林飛艇"。這款由德國飛艇設計師費迪南德·馮·齊柏林在20世紀初創造的巨型飛艇,在一段時間幾乎成了空中交通的代名詞。無論是在軍用還是民用領域,"齊柏林飛艇"都成了當時獨一無二的首選載具。

從外觀上來看,"齊柏林飛艇"的最有辨識的地方就是它巨大的外殼,外殼中用輕合金環和縱梁組成的巨大骨架可以將這巨大的外殼牢固地固定在飛艇上部;由於全部骨架採用鋁合金製成,因此飛艇的重量不會過重。以首艘飛艇"博登湖"號為例,由一個長圓柱體加上錐形的組成了它的整體外形。

為了保證飛行期間的速度和風阻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齊柏林飛艇"外形都以流線造型和十字形尾翼為主。作為飛艇的動力來源,飛艇內部由許多單獨組成的氣囊組成,氣囊中填充了氫氣和其他混合氣體,而氣囊的製作材料主要以牛大腸膜為主。

生不逢時的

在"齊柏林飛艇"的吊艙外,有幾具安裝好的引擎負責飛艇的推進。為了方便飛艇降落停泊,部分引擎還擁有反向推力。為了保證飛艇有一個穩定的空氣動力學狀態,飛艇的駕駛組成員和乘客最開始被固定在一個密閉的空間當中,之後的升級版本將乘客和駕駛員分別間隔放在外殼中的獨立艙室中。

生不逢時的

自1919年8月20日"博登湖"號飛艇正式首飛以來,"齊柏林飛艇"總計成功製造了6艘。其中在1928年9月,"齊柏林伯爵"號在服役期間共完成了590多萬英里的航班飛行,總計安全運送了34000名乘客。同時取得了橫跨大西洋、世界首次商業飛行、北極科考等一系列航空交通曆史上的偉大成就,激起了世界各地民眾對飛艇的熱情。這一系列的偉大成就一舉奠定了"齊柏林飛艇"作為航空載具領軍者的地位,也使得飛艇成為了那個年代空中交通出行的時髦方式。


二、"興登堡"號的誕生

時間轉眼間來到了1931年,由於先前的"齊柏林伯爵"飛艇的巨大成功,德國開始準備研製一款比"齊柏林伯爵"飛艇還要大的飛艇,不久這款新型的飛艇便在德國腓特烈港開始了建造工作。

經過5年的不間斷製造,1936年3月4日,新款"齊柏林飛艇"的最新型號LZ129號正式完成了製造工作,在腓特烈港的飛艇製造工廠成功製成。新飛艇被命名為"興登堡"號

,名字來源於當時的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由於在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組織德軍阻擊俄國軍隊而被授予了陸軍元帥軍銜,隨後上臺的納粹黨為了感謝興登堡幫助其"成功上位",於是決定使用這個名字命名新飛艇。"興登堡"號的出現,使得納粹政府和齊柏林飛艇製造公司都對這艘龐然大物寄予了厚望,希望"興登堡"號能夠超越之前的"齊柏林伯爵"號,為飛艇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不逢時的

從數據上來看,"興登堡"號全長245米,其大小相當於波音747客機的3倍多,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人造飛行物體,它巨大的尺寸完全可以秒殺歷史上一切的交通工具,只有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客輪可以與之媲美。因此留下了"空中的泰坦尼克"的美稱。

生不逢時的

經過幾十年發展和試驗,作為"齊柏林飛艇"級的升級版,"興登堡"號飛艇由15個環形框架構成了它的外殼,框架是由三角形硬鋁梁組成。36個沿艇身方向的桁架將這些環形框架牢牢固定在外殼之中,艇體下方由一個三角型龍骨組成,為了將飛艇內部各個艙室組成在一起,一條走廊縱貫飛艇正中。為保證飛行期間的穩定,"興登堡"號尾部被設計成一個十字形的固定結構。

生不逢時的

整個飛艇中共設計了16個氣囊,當中充滿了滿滿的氫氣——最初的設計是穩定且安全的氦氣,但由於氦氣主要供給國美國對氦氣有嚴格的出口控制,因此德國人不得不用較為便宜地氫氣作為"興登堡"號的動力來源。

在動力推進方面,"興登堡"號的設計也是可圈可點。主要的引擎為四臺"戴姆勒-奔馳"的16缸發動機,每個發動機在最高可輸出1320馬力,當飛艇以125km/h巡航速度飛行時,發動機每小時會輸出了130公斤燃料。發動機輸出端採用2:1減速箱,發動機前部擁有一個4葉定距螺旋槳。

生不逢時的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飛艇,"興登堡"號擁有著比其他航空載具更大的操縱空間,尤其在駕駛室中還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導航儀器設備,該設備可以在穩定的條件下,在高空連續工作40個小時以上。

生不逢時的

為了滿足"興登堡"號遊客和操作的人員的要求,其飛艇上全部人員最開始共有39人,後期又新增了不少人數。具體操作上劃分的十分細緻,包括艇長、觀察員、導航員、舵手等各類負責人員。為了保證旅客和乘務人員的健康,"興登堡"號從1937年開始還在飛艇上配備了醫生;而在遊客旅客所在的區域,"興登堡"號搭載的設施更是豪華,除了有舒適的客房、寬闊的餐廳之外,甚至還有遊樂室和酒吧。這裡面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這艘充滿的氫氣的超級飛行器中竟然還設置了一個吸菸室。但為了保證飛行安全,吸菸室的內部經過特殊的增壓設計,防止氫氣流入吸菸室出現火災。


三、悲劇般的謝幕

1936年3月4日,"興登堡"號完成了其製造成功後首次飛行。經過十幾天後,"興登堡"號舉行了首次載客飛行,80名記者乘坐這艘"空中的泰坦尼克"從製造地腓特烈港前往了終點洛文塔爾。此後"興登堡"號便開啟了自己的奇幻之旅,僅用兩天半就完成了橫跨北大西洋的載客飛行。

生不逢時的

1936年的8月,"興登堡"號成功從美國新澤西始發,經過43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成功地降落在德國的法蘭克福。雖然乘坐一次"興登堡"號的價格高的令人吃驚,但是依然有許多富商和名流願意為此"一擲千金",希望感受一把這艘龐然大物的舒適和便捷。而且利用"興登堡"號來郵寄郵件也是許多人熱衷的流行方式,而且加蓋了特製郵戳的郵件也在後來成為了許多收藏家們的鐘愛之物。

生不逢時的

到1936年底,"興登堡"號成功完成了34次跨洋飛行,累計搭載了超過3500名乘客和超過30噸的郵件和貨物。1936年10月9日,美國到德國的最後一班航班上,"興登堡"號邀請了72名富翁和有影響力的乘客,來了一場"百萬富翁的飛行"。由於之前的突出表現,"興登堡"號決定將飛艇進行升級改造,以便提升"興登堡"號的載重能力。

1937年5月3日,已經改造成功的"興登堡"號開始了又一次的跨洋飛行,本次飛行共搭載了36名乘客和61名工作人員。

從起點法蘭克福起飛後,經過40多個小時的飛行,於5月6日成功來到了美國新澤西州雷克霍斯特海軍航空站的上方。正當全體乘客和工作人員準備按照流程開始降落時,意外卻突然發生:工作人員在空中進行操作減壓時,由於突遇風相轉變,飛艇轉彎速度過大造成儲存氫氣的氣囊發生了破損,大量氫氣從裡面洩露出去,與空氣結合形成了許多易燃易爆的混合氣體。

7點25分,可燃氣體突然被不明原因產生的火花給引燃,火勢開始迅速蔓延並將整個飛艇的尾部完全吞噬。不到幾秒鐘的時間,整個"興登堡"號便完全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球直墜地面,原本在下方等待的民眾也從之前的興奮和歡呼變成了現在的驚恐與尖叫。當時正在實況轉播降落的芝加哥電臺的一位記者面對鏡頭,說出了那句震驚世界的話:"哦,上帝啊,發生了什麼......哦,天哪!"

生不逢時的

當滿身火焰的"興登堡"號墜向地面的同時,附近的百姓和軍隊的士兵立即展開了營救,但由於火勢過大,救援的難度也變得逐漸增大起來。經過地面人員的全力撲救,幾小時後火勢終於被控制,人們開始在燒燬的飛艇殘骸中尋找生還者。雖然從表面上來看,這樣慘烈的事故中幾乎不會有生還者,但下方的人員依然沒有放棄救援的機會,依然竭盡所能地找尋一切可以倖存的人員。

生不逢時的

最終經過確認,登上飛艇的97名成員,有62人得以倖存。但當中大部分人都被嚴重燒傷,共有35人在事故中遇難,其中包括13名乘客和22名艇上操作成員,地面也有1人不幸遇難。這也成為了"興登堡"號最慘烈、也是其最後一次飛行的最終結局。

生不逢時的

此後由於安全因素和飛機的製造與發展,飛艇作為航空出行的次數開始越發減少。曾經的"頭把交椅"也只能讓位於後來的飛機。1940年4月,納粹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下令正式關閉位於腓特烈港的齊柏林飛艇製造公司,原公司改為生產戰鬥機等輔助用料,原本已經制造成功的"興登堡"號姊妹艇"齊柏林伯爵二號"也被迫拆除,成了一塊塊無人問津的廢鐵。


結語

"興登堡"號飛艇的事故,不僅讓世人重新檢視了飛艇作為航空交通工具的利弊,同時也為後人在研製新型飛艇時,提供了一個準確的歷史參考資料。

經過多方研究,飛艇的材料技術、控制技術和燃料安全技術上都有了完全保證,一些新型的飛艇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之中,曾經的"空中之王"又恢復了往日的風采與榮光。


1. 《 Hindenburg: An Illustrated History. 》

2. 《興登堡號》

3. 《誰摧毀了興登堡號?》

4. 《The Great Dirigibles: Their Triumphs and Disasters.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