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廣東江門五邑僑鄉,1.2萬華工用血肉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

1869年由1.2萬名華工參與近6年的修建,他們用血肉之軀在美國建設第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在運輸成本大量降低下,美國經濟得以快速增長,華工們對這條戰略大通道的建成通車所做的歷史性巨大貢獻,這些人群主要來自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最主要的人群就是台山、開平、新會、恩平的華工。當年受鐵路公司委託回到中國廣東來招募鐵路華工的代理人,主要來自這個地區。

在那個信息不流通的比較封閉的農耕文明時代,要招募勞工遠渡重洋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去發展,招募者和應聘者之間需要一個基本的瞭解和信任。回自己家鄉招募鄉親,在那個年代是比較現實可行的做法。因此,到美國參加鐵路建設的華工之所以主要來自這裡,就可想而知了。而一江之隔的中山等地去美國的鐵路華工較少,則反證了在傳統社會條件下,勞工信息傳遞、勞工招募機制、勞工招募效果的規律性。

150多年前廣東江門五邑僑鄉,1.2萬華工用血肉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

近代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因為國際移民的影響形成了四大著名僑鄉,即: 廣東的潮(洲) 汕(頭) 僑鄉、五邑( 台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 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的泉(州) 漳(州) 廈(門) 僑鄉。歷史上,廣東五邑僑鄉的華僑華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其他三個著名僑鄉的華僑華人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地區。五邑僑鄉比較鮮明的歐美文化色彩,是美國鐵路華工對家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的重要見證

一、鐵路華工為什麼遠赴美國

清朝後期,五邑僑鄉的土地佔有狀況是:佔總戶數5%的地主佔有60%到70%的田地,而佔總戶數60%的貧僱農只佔有9%的田地。開平縣塘口鎮潭溪鄉山塘村有29戶人家,世代佃耕地主田地,每年收割上繳佃租和捐稅後所剩無幾。其中經濟條件稍好的五戶人家每天也只能靠稀粥和米飯摻雜度日,另外 24 戶人家則全部靠雜糧野菜和稀粥勉強維持生計

清朝咸豐至同治年間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 年) 波及到五邑僑鄉,同期疊加在五邑僑鄉的是持續12 年( 1855-1867 年) 的土客械鬥,台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全境爆發了客家人與當地人之間的激烈衝突,稱之為“客匪”。

19 世紀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陸續發現金礦,對五邑僑鄉期待出洋的男人和他們的家庭來講,在內生動力依然強勁的同時,外部的拉力變得強勁,大到了讓當地的男人們願意放棄傳統的東南亞移民方向,冒橫渡太平洋之險,去自然環境、族群、文化、宗教、生活習俗都很不相同的陌生國度打拼。

150多年前廣東江門五邑僑鄉,1.2萬華工用血肉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

美國遍地是黃金,具有更多發財致富機會所產生的誘惑,形成了強勁的外來拉力,促使五邑僑鄉希望出洋打拼的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東岸,集體轉向,登上了奔向美國的輪船。“家裡貧窮去亞灣(古巴哈瓦那) ,為求出路走金山”,從此成為五邑鄉村的口頭禪

19 世紀 50 年代中期之後,五邑僑鄉移民的主流轉向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傳統的東南亞方向被稱為“窮州府”,美國、加拿大則成為他們心目中的“金山”

二、鐵路華工的收入狀況

在中國,勞動力的價格是每天壹角,而在美國則每天至少 1 美元,這對中國勞工來講是一個經常存在而且十分有力的誘惑,會把他們大批吸引到這裡。

修建橫貫大陸鐵路的華工每月所得是 35 美元。根據美國學者陳匡民 1950 年出版的《加州華人百年史》一書的記載,鐵路華工每月的工資只有 30 美元。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建成後,華工修建美國西部南北太平洋鐵路每月的工資只有 20 美元,華人工頭是 40 美元

有華工的家庭不僅過年有新衣,有豐盛的年夜飯,日常生活也發生了改變,比其他的人家更寬裕。五邑僑鄉將在美國打拼的華工稱為“金山伯”“金山客”“金山佬”,他們的妻子稱為“金山婆”,兒子女兒分別叫“金山少”“金山女”,這些稱謂都以“金”命名,可以想象在僑鄉,富裕是金山伯及其家人的符號,所以台山民歌唱道: 金山佬,金山少,滿屋金銀綾羅綢。

在廣東五邑僑鄉,“金山伯”是財富的象徵,成為當地人追捧的對象,有女兒的人家都以能夠和金山伯攀親為榮。

買地、建房、娶老婆,是所有鐵路華工的三大願望; 落葉歸根,傳宗接代,這樣的觀念在華工心裡根深蒂固,他們頭上“發財”的光環讓很多人有了自己的田地、新房,有了自己的家。

三、去美國後生活方式的改變

去美國後華工們的習俗、禮節、居處、方言、器用的演變都與華工直接相關。19 世紀 60 年代開始,華工結伴在家鄉建新房,他們依然遵循同族相聚的傳統,大多在家族舊村旁邊共同集資買地,設立新村,新房的佈局和造型既基於傳統,也有新的改造。

新村房屋的規劃佈局依然遵循了僑鄉的風水理念,講究背山面水,講究後排的房屋比前排高,一排一排由低到高,象徵家族興旺。隨著外國水泥、鋼筋等近代建築材料和混泥土技術的引進,僑鄉在傳統的三間兩廊低矮民居的基礎上出現了樓房——“廬”(別墅) ,這些樓房的造型和裝飾大量吸收了歐美的建築文化,洋氣十足,成為新的僑鄉景觀和標誌性建築

他們參股修公路,建工廠,興教育,辦醫院,最突出的是曾經參與橫貫大陸鐵路和北太平洋鐵路建設的陳宜禧先生 60 高齡返回廣東五邑僑鄉,發起並親自主持修建了 130 多公里長,連接新會、開平、台山的新寧鐵路。這條鐵路從 1906 年開工,分三期建設,到 1920 年完成,修建鐵路的資金有 69% 來自美國的華僑。

150多年前廣東江門五邑僑鄉,1.2萬華工用血肉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

四、那些生活困苦的華工

有人說美國西部的鐵路,每根枕木下面都埋葬華工的屍骨

鐵路華工中有很多人靠省吃儉用過著最低標準的生活,積攢下血汗錢寄回家,改變一家老小的生活,很多人寄出血汗錢後沒有積蓄,身無分文,只有繼續拼命地掙錢,積攢下一次的僑匯,實現他們對家庭的承諾。還有的華工根本就掙不到錢,養活自己都困難,更無力償還債務,無顏回鄉。到最後客死異鄉,連姓名都不為人知,只有依靠僑團和慈善組織將他們的骨骸送回。新會保留的華僑義塚,就是這些華工的血淚見證。1992 年新會縣黃坑發現了一處華僑義塚,共387個墳墓

150多年前廣東江門五邑僑鄉,1.2萬華工用血肉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

五、鐵路華工的妻子們

在廣東五邑僑鄉,華工的妻子頭上頂著“金山婆”的名號,有的穿著綾羅綢緞,用著進口的化妝品,鑲著金牙,戴著金戒指,也有的依然過著窮苦的生活。不論貧富,她們都在代替丈夫照料老小,操持家庭,有的還要下地耕田。人前光鮮,人後對燭獨自淒涼,身體、精神上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最悲慘的還要數那些連丈夫的面都沒有見過的金山婆們。在五邑僑鄉有一種民俗,就是一些無法回家的華工,為了傳宗接代,由他們的父母代他們找媳婦,讓媳婦抱著公雞結婚拜堂,走進家門。這樣的金山婆對丈夫的印象就是一張照片,有的可能連照片都沒有,只知道丈夫是金山客。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她們一般會買個兒子,成立一個完整的家,母子倆相依為命,終老一生。僑鄉將這些金山婆稱為“活寡”。可以說,廣東五邑僑鄉的金山婆同樣為實現家庭的夢想付出了青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為淘金華工、鐵路華工追夢與圓夢抹上了又一道沉重的色彩。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