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公元1276年的三月,临安城上空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寒冷和阴郁。南宋朝廷已在二月份向元朝投降,此时,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显,与其生母全太后一道,正被元军押往遥远的元大都。这标志着,绵延了320年之久的大宋王朝,正式灭亡。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母子二人于这年的五月份到达元上都。

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他们,封赵显为瀛国公,赐居元大都。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太皇太后谢道清与宋恭帝赵显出降图

孩童登基

公元1274年的七月,宋度宗去世,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长子赵昰,时年7岁;全皇后所生的次子赵显,时年3岁;俞修容所生的三子赵昺,时年3岁。

太皇太后谢道清与诸臣共议帝位人选,大家普遍推举时年7岁的长子赵昰继位,但谢太后与权臣贾似道坚持立嫡,于是,时年三岁的赵显即位,尊生母全玖为皇太后。

由于赵显年幼不能理政,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把持,她虽实行垂帘听政,但实权却被宰相贾似道牢牢握住。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短暂的皇帝生涯

赵显即位时,南宋朝廷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已是风雨飘摇。四川已经失守,长江流域也被蒙古大军占去了大半。

元军并未停下进攻的步伐,在统帅伯颜的领导下,向南宋发起了猛烈的全面攻击,试图一举消灭这个危如累卵的小朝廷。

鄂州被元军占领后,长江防线溃败,门户洞开。谢太后及群臣寄希望于宰相贾似道,期待他能带兵亲征,抵抗元军,向理宗朝那样,将蒙古大军赶回北方。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宋理宗时,被派亲征抵御忽必烈大军的贾似道,所取得的“战功”,完全是他欺上瞒下的“恶行”。

由于他忌惮蒙古军的勇猛,故而并未真的与他们交战,而是私下里派人向忽必烈求和。而当时正值蒙古大汗蒙哥因病去世,忽必烈急着回蒙古争夺大汗之位,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贾似道的求和。

但此事是贾似道以私人名义作出的求和,满朝文武皆不知真相。无耻的是,贾似道回到了南宋,向宋理宗声称,是自己率军将蒙军赶回了北方。昏庸的宋理宗称赞其有“再造”之功。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在全朝的期待之下,贾似道没办法,只好答应亲征。但他的亲征与历史上别的将领出征相比,显得别具一格。他的军队里除里精兵10万,还带着成群的妻妾和无数的金银财宝,阵仗铺了几百里。

贾似道慢腾腾地来到了前线阵地,由于畏惧蒙军的凶猛,迟迟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他甚至试图复制宋理宗时期与忽必烈和谈退兵的老路。于是一面释放了元军战俘,一面送出大量财物给元军统帅伯颜,希望能割地赔款以图和平。

但此一时彼一时,元军当前的目标已不再是与宋朝和平共处,他们决意要灭掉南宋,占据这块富饶的土地。贾似道的求和遭到拒绝,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迎战,结果被元军打得大败,十万精兵化为乌有。贾似道狼狈逃去扬州。

此次战役,史称鲁港之战。

鲁港之战的大败,使得宋军实力大损,士气十分低迷。伯颜率军自建康城分兵三路,向南宋都城临安逼近。谢太后在群臣的压力之下,罢免了奸相贾似道。

然而,此时的罢免显然为时已晚。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随着蒙古大军的进攻,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消息传至南宋朝堂,众人忧心如焚,大批官员望风而逃。谢太后气恨交加,下诏谴责这些逃跑的大臣:

“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如今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然而,在亡国的阴影与蒙古铁蹄的威胁之下,这样的谴责到底显得太过无力。

谢太后罢免了贾似道后,又任用了同样误国误民的奸臣陈宜中为相。他对外畏首畏尾,胆怯如鼠,而风雨飘摇的局势面前,对内却仍不忘排除异己。南宋政权在他的执掌下,陷入了更加万劫不复的地步。

终于到了大厦将倾之时,胆小的陈宜中抛弃了信赖他的谢太后和年幼的皇帝赵显,偷偷逃出了临安城。很快,蒙古铁蹄兵临城下,南宋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局面再难以挽回。

公元1276年,无奈之下,谢太后命张世杰、陆秀夫护送赵昰与赵昺暗中逃出临安,为南宋保留一丝希望。而她本人则率领5岁的赵显、皇太后全氏,连同皇室宗亲、文武百官向伯颜投降。宋恭帝赵显正式退位。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被迫出家

南宋灭亡时,宋恭帝赵显才不过五岁孩童,在元大都,起先还被元世祖忽必烈礼遇。然而随着他逐渐长大成人,渐渐引起了忽必烈的猜忌,担心他会成为南宋遗民的念想,对元统治不利。

公元1288年,赵显18岁了,忽必烈决心除掉他,以绝后患。他听到了风声后,为了消除忽必烈对他的猜忌,也为了保存性命,就向忽必烈上书,请求脱离红尘,永生为僧。忽必烈闻言大喜,自然爽快地恩准了。并在这年的十二月份,将他送往吐蕃学习佛法。

自此,他便长居西藏的萨迦大寺,过着青灯黄卷的古庙生活,清苦孤寂的岁月中,为了忘记国破家亡的伤心往事,他潜心研习藏文和佛法,更名为合尊法师,号为木波讲师。

经过多年的研习和苦读,他精通了藏文,于是开始着手于佛经的翻译,将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佛法更好地融会贯通,成了著名的佛学学问僧,还曾因博学多识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住持,四处讲经,成为彼时西藏有名的佛学大师。

经他翻译的《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凄凉的晚景

关于赵显的结局,《佛祖历代通载》的汉文版里有这么一句:

“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至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323年,这一年赵显已经52岁了,距离他亡国也已过去了47年的光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南宋遗民口中,听到了昔日故国往事,那些积郁心头的哀思再也压抑不住,流泻而出,遂作诗《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不久,这首诗就传到了元朝庭里,被有心人士诬陷为反诗。元英宗大怒之下,以毒酒赐死了赵显。

若是没有这起“反诗”事件,毫无疑问,赵显在佛学上的造诣将更加深厚,也必然会成为名垂千古的佛学大师。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他从5岁国破后入元,到18岁入藏,再到52岁离世,终其一生都未再踏入过中原,以及那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国和故乡。

从皇帝到翻译大师,他经历了什么?

大仙说

在赵显定居藏地的34年漂泊光阴中,在日复一日青灯古佛的孤寂中,在年复一年枯燥的诵经中,心间埋藏的那些对遥远故国江南的深深怀念和追思,是否会在某个清冷的夜晚,突然袭上心头,令他无法自持,泪流满面。

那无望的期盼,终是飘散在青藏高原凄寒的冷风之中,转瞬不知去向,空余下耳畔缭绕的渺渺梵音,及心田声声沉重的叹息。

参考文献:《宋史》、《元史》、《南村辍耕录》、《佛祖历代通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